物理学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77物理学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一、院系介绍南京大学物理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建立最早的物理学系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20年建立的物理学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历经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至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和金陵大学物理学系合并,建立新的南京大学物理学系。1984年,声学和无线电专业从物理系中调整出来,组建了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现改名为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在1994年,以物理学系多个研究组为基础,发展成立了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经历了八十多个春秋,南京大学物理学系持续发展、不断壮大,现已发展成为国内著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物理学系之一。2006年全国物理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南京大学的物理学被评为并列全国第一;2007年全国重点学科评估,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列二级重点学科前列;200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物理学一级重点学科。设有物理学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二个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三个博士生专业,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光学、生物物理学、制冷及低温工程、物理电子学等八个硕士生专业;物理学与应用物理学二个本科生专业。已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物理学系于1993年被教育部批准建立“国家物理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系的“大学物理实验基础教学示范中心”,是全国首批中心之一。建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正在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的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起,筹建“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物理学系还建有“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制冷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微结构高等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固体微结构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等多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及中心。此外,物理学系还有“固体物理研究所”等十余个校级研究所和中心。这些实验室、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是物理学系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机构。物理学系具有一流的基础研究实力和水平。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有:理论物理、核物理、高能物理与宇宙学、凝聚态物理、光物理与光子技术、原子分子和团簇物理、生物物理与软物质科学、新能源材料物理与技术、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应用电子学与技术物理学等。目前,物理学系在职教职工204人,其中教授74人、副教授3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名、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3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4名,攀登计划/973计划/国防领域项目首席科学家9名、4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278奖、1人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基础科学奖、1人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4人获“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人获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等各类个人奖项。此外,先后还有3个国家基金委和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物理学系的人才培养秉承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以“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引导创新、全面发展”为教学指导方针,坚持“依托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形成了重实验、厚基础和高素质的培养模式与现代化的物理学教学体系。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建立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秉承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着力于基础科学战略性后备领军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现代物理学和相关交叉学科基础知识、理论素养和实验技能的、具有高水平和高素质的知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型物理学优秀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物理学优秀人才。三、培养目标与思路为了应对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走教育、科技强国之路,全面贯彻南京大学在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提出的“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新思路,物理学系以“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引导创新、全面发展”为教学指导方针,坚持“依托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培养有志于从事物理学或相关交叉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受到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良好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优良的科学素养,具备强烈竞争力的优秀物理学基础型和应用型人才。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以基础型人才为培养对象的毕业生,适宜继续攻读现代物理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进入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梯队,适合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等从事自主创新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对象的毕业生,适宜到科研部门、高科技产业部门、公司、高等院校等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具有扎实基础和实验技能的毕业生继续攻读应用物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四、课程模块设置与学分学时分配(1)课程结构图“3大课程模块”:279(2)课程框架表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序列课程类别课程名称(部分)学分学时开设学期七大类通识课波及材料中的波物理(新生研讨课)自旋电子学(新生研讨课)物理生物学(新生研讨课)选修A通识教育课14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生研讨课)14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2+1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12+1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33+3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23必修B思想政治理论课16形势与政策21+11,2军事理论222必修C军事技能课3军训111大学数学141,2,4大学外语161,2,3,4Ⅰ通识通修课程模块≥57选修D分层次通修课≥24大学体育41,2,3,4大学物理实验(一)331大学物理实验(二)232大学物理实验(三)234力学331热学332电磁学332物理学前沿讲座123光学333原子与亚原子物理学333数学物理方法444理论力学334E学科平台课33计算物理334近代物理实验43+36,7量子力学445电动力学335固体物理(非原子核专业)446统计物理336Ⅱ学科专业课程模块50~51必修F专业核心课17~18原子核物理(原子核专业)336半导体物理336半导体器件原理(与研合)227Ⅲ开放选修课程模块≥35选修G专业选修课各专业方向至少晶体物理性能337++Ⅰ通识通修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技能课、分层次通修课Ⅱ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学科平台课、专业核心课Ⅲ开放选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一级学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本科第二课堂280晶体衍射学336铁磁学336磁性材料227计算物理方法(与研合)338高等量子力学(与研合)557生物化学(二选一)335生理学(二选一)336生物物理(与研合)337制冷原理与设备226超导物理与器件(与研合)337现代光学336激光原理技术337光电子技术227现代电子技术335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基础336粒子物理336选1组≥8核物理实验方法与辐射防护227基础物理综合227量子力学补充337统计物理补充337模拟电子技术基础333模拟电路实验334数字电路334H一级学科选修课≥8数字电路实验335宇宙学223物理学史221机械制图222电工学222能源工学225物理英语文选226非线性物理226计算机辅助设计32,25计算机网络32,26演示物理221群论及其应用337管理学概论228晶体生长236反应堆与加速器337凝聚态物理光物理(与研合)227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227计算生物学227量子计算(与研合)228软物质物理(与研合)337I跨专业选修课微加工技术227计算机基础32,21数据统计与分析223大学生物学444大学化学446C语言程序设计32,22J公共选修课微机原理与应用54,25L第二课堂校、系创新项目,暑期学校讲座、社会实践等1~8毕业论文/设计8必修K毕业论文/设计(可跨专业)88共计150281(3)院系培养阶段院系培养阶段时间为1~4学期,第4学期末进行专业(方向)分流。院系培养阶段应完成至少80学分课程,主要为模块I及模块II中E类课程。其中模块I应完成A类选修课至少7学分,B类必修课7学分,C类必修课3学分,D类选修课至少24学分。模块II应完成E类必修课33学分。其它选修课6学分。专业准入标准:一年级学生需学习过“大学物理(主要含力学、热学)”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二年级学生需学习过“大学物理(主要含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数学物理方法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专业准出标准:学生需系统学习过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统计物理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后可申请本专业学位。(4)专业培养及多元培养阶段a.专业培养及多元培养阶段时间为5~8学期,设有9个专业方向:理论物理与计算物理方向、晶体物理方向、磁学方向、核物理与核技术方向、生物物理方向、低温物理与技术方向、光信息科学与光电子技术、微电子学方向、应用电子学方向。学生应完成70学分(或累计院系培养阶段共150学分),其中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必修8学分;模块I中A类选修课程至少7学分(或累计至少14学分);B类必修课程9学分;模块II中F类必修课程17学分(核物理与核技术方向)或18学分(非核物理与核技术方向);模块III中G类选修课程至少8学分,H类选修课程至少8学分。b.多元培养阶段个性化模块A、B、C个性化模块A(专业学术类人才培养):学生应完成H类选修课程至少8学分;G类专业选修课程至少1组(至少8学分),具体如下:专业方向课程学分高等量子力学导论4理论物理与计算物理方向计算物理方法4晶体物理性能3晶体物理方向晶体衍射3铁磁学3磁学方向磁性材料2282粒子物理3核物理与核技术方向核物理实验方法与辐射防护2生物物理3生物物理方向生物化学(或生理学)3超导物理与器件3低温物理与技术方向制冷原理与设备2光电子技术2现代光学3光信息科学与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技术3半导体物理3半导体器件物理2微电子学方向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基础3现代电子技术3应用电子学方向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基础3学生选修模块III课程时建议多选择研究生阶段开放课程。学生可在三年级提前进入专业实验室从事相关科研课题研究。个性化模块B(交叉复合类人才培养):本系学生在达到专业准出标准后,可申请修读外系第二学位,要求本、外系累计学分至少150学分,其中必修、必选课程至少77学分。在完成本、外系的毕业论文后可申请双学位。外系学生在达到原系专业准出标准后,可申请修读本系第二学位。第二学位课程为*标注的课程,包括必修课8门,专业选修课至少一组(至少8学分)。要求本、外系累计学分至少150学分,其中必修、必选课程至少77学分。在完成本、外系的毕业论文后可申请双学位。(此部分的内容最终取决于学校的相关规定)个性化模块C(就业创业类人才培养)学生可不选修H类选修课程、G类专业选修课程,但需修满150学分方可申请学位,其中包括A类选修课程至少14学分,B类必修课程16学分,C类必修课程3学分,D类选修课程至少24学分,E类必修课程33学分,F类必修课程17-18学分,毕业论文/设计8学分。(5)教学计划表283物理学系物理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各学期周学时分配课程模块课程分类课程性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一二暑期三四暑期五六暑期七八通识教育课及新生研讨课选14必0000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2/1必00002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12/1必000030A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理论部分)33必000030B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部分)33必00004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2必000050A形势与政策(上)11思政课必000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