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主讲教师王斌胜绪论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同时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理论体系是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体现在: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黄帝内经》成书年代:春秋战国至秦汉。至隋唐仍有修订和补充。作者:古代医家集体创作,非黄帝所作。主要内容: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百科全书。在医学方面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因此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奠定中医基础理论的专著。2、《难经》成书年代:东汉以前作者:相传系秦越人(扁鹊)主要内容: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该书所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尤其对脉学有较详细的论述和创见,对经络学说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较《内经》有所发展,与《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专著。3、《伤寒杂病论》成书年代:东汉作者:张仲景主要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主要论述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以六经辨证为主;《金匮要略》主要论述脏腑杂病的辨证与治疗。体现了理、法、方、药的完整性。是我国目前现存的一部最早的临床专著之一。4、《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东汉作者:假托神农主要内容:共载药365种,根据药物的毒性分上、中、下三品;载了每味药物的药性理论:“四气五味”、性能、主治;用药原则:“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药物的配伍理论“七情”。其理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理论与药物研究,均较汉代以前有重大发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著《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提倡“寸口诊法”,描述了24种病脉的形态及主病证,推动了寸口脉诊法的普遍应用。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该书论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对后世针灸发展贡献很大。隋·巢元方《诸病原候论》:该书以1729论分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尤重于病源的研究。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可谓开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先河。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2、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成果较多,医学有长足的进步。此时医学发展迅速,且流派纷呈,建树较多,对后世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南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共18卷该书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即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金元四大家简介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派,尊称为刘河间、河间老人。《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病的主要病机主要是化火化热,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百病皆因火热,故治疗中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张从正(字子和)师从刘完素,著有《儒门世亲》.主张治病“邪去正自安”,不可滥用补药,治病应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世称为“攻邪派”。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世尊称李东垣),师从张元素(字洁古),著《脾胃论》,《内伤外感辨惑论》强调胃气对发病的决策性作用,倡导“百病皆因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世称为“补土派”。金元四大家之论,各有创见,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朱震亨(字颜修,号丹溪翁,后世尊称为朱丹溪),传河间之学。代表作为《格致余论》。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常复规律,认为“人非相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则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世称为滋阴派。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发展阶段,既对医学理论有许多新的发明和创新,又进行了综合整理,编纂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明.赵献可(字养葵)著作《医贯》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此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尤其对养生防病、慢性疾病和老年病的康复治疗,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明·吴有性(字又可)著《瘟疫论》。创“戾气”学说,对瘟疫病的病因有卓越之见。清·叶桂(字天士,号番岩)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创建了温热病卫气营血的辨证理论,对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清·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对温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做了简要阐述,对温病学说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清·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建了温热病三焦辨证理论,使温病学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步走向系统与完整。清·王清任(字勋臣)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籍中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发展了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的有效方剂,对中医学气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4、近代时期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趋势:①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古今中医学大成巨著。②中西医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中西医汇通派:唐宗海《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朱沛文《中西脏腑图象合纂》恽铁樵《药庵医学丛书》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学术见解:认为中西医各有优势,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中西医汇通的代表作。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当前,中医学术蓬勃发展。(四)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道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继承和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整体观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理病理▼防治▼形体神—形神一体观结构功能五大生理系统▼精气血津液▼脏腑五官五体五液经络经络心神▼形与神▼精气与神▼(1)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五脏一体观,二是形神一体观。五脏一体观指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结构上: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肾、脾、肺五个生理系统。人体生理系统简表系统五脏六腑五体官窍经脉肝系统肝——胆——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脾系统脾——胃——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肾系统肾——膀胱——骨——耳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以上五个系统之间,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了一个结构上完整统一的整体,每个生理系统中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微物质。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谢或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各自的功能,并使它们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从而维持了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心神的主宰作用心因其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神能驭气,气有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作用,故心神能够控制和调节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因此,人体又是一个以心为主导,各脏腑密切协作的有机整体▲。形神一体观:形:即形体(人体这个有机整体);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形神一体观:即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形与神的关系: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神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神不能离开形单独存在,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主导作用▲。精和气:都是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都能化生神。神:控制与调节精与气。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宝。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精气与神(2)病理上的整体性内脏病变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即局部的病理变化与反映整体病理变化——“有诸内,必形诸外”。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形与神在病理上相互影响▲。(3)诊治上的整体性▲舌诊则是一种由外察内的诊病方法。–舌诊测知脏腑的功能状态;–舌诊脏腑精气虚实;–舌诊推断疾病的轻重缓急,逆顺转归。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确立治疗原则,如:–口舌生疮-----清泻心火;–目赤肿痛------清泻肝火;–齿龈肿痛------清泻胃火等。2、人与自然界环境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呈“天人一体”的整体观。(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古人以“天地”名之。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人体生理也随季节气候规律变化而进行相应的适应性调节。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而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气血运行在不同的季节气候的影响下也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一日之内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人体也要随昼夜晨昏变化而出现适应性调节。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地域环境主要指地势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物产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超越人体的适应能力而致人体发病。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导致疾病发生。由此可见,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到两个方面:1、关系到人体正气的适应、调节、抵邪能力;2、自然界邪气的致病能力。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影响:每一季节有其不同发病特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或某些慢性病恢复期中,也往往由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恶化或复发。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某些疾病昼轻夜重。地域环境对疾病的影响:地方性疾病、职业病。(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养生: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即“法于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统一。防病: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治病要因时制宜:一般是春夏慎用温热药,秋冬慎用寒凉药。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可:冬病夏治:如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者,夏不避温热,目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