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青铜器发展及分类(高清图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美术专业青铜器大全目录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2.青铜器纹样分类3.青铜器功能分类:(1)礼器(2)乐器(3)兵器(4)车马工具类(5)量器、镜、灯、案、饰物青铜器发展历程形成期:夏、商代早期。青铜艺术形成和开始发展。鼎盛期:商代晚期至西周康昭之间。青铜器艺术发展。发展期:西周穆恭至春秋早期。奴隶社会经济逐渐衰弱,周王朝政治权力旁落,诸侯国家经济发展,列国的铜器大量出现,这些铜器从器形纹饰及铭文书体都出现了显著的变革。革新期:春秋中晚期、战国和秦代。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性质改变后,新兴地主阶级崛起,青铜器制作出现了新的高涨。衰退期:漆器、早期青瓷和釉陶广泛使用,至汉代青铜艺术逐渐走向衰落。青铜器铭文分类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金文或钟鼎文。铭文内容可为四类:1、记作器祭祀或纪念其先祖。2、记王之册命、训诫、赏赐。3、纪录战争大事。4、记田地纠纷及疆界事。青铜器纹饰饕餮纹: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十分贪吃,是贪欲的象征。夔纹:传说中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龙纹: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蟠螭(chi吃)纹:形状象夔,张口,卷尾。鸟纹:鸟纹形状,也通称为凤鸟纹。蝉纹: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蚕纹: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呆板,有的形象生动。龟纹: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多施于盘内。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云雷纹: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形。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乳钉纹: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青铜器纹饰饕餮纹夔纹青铜器以铜为主锡、铅的合金,用蜡和泥模铸造的青铜器皿。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红铜器物是在土耳其和伊朗,距离现在9000多年。我国目前所发现的青铜器和红铜器,最早的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各国家的博物馆,凡是收藏有中国文物的都以青铜和陶瓷器为代表。《中国青铜器全集》一书,共16本,集中了国内外博物馆中国青铜器的精华,约2700件。青铜器制造工艺作泥模制陶范浇铸铜液冷却铜液撤去陶范冶炼青铜青铜器从功能上可分四类: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皿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爵等。乐器:奴隶社会礼制的组成部分,尤其到了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如铙、钟、镈、铃、鼓等。兵器:有戈、钺、矛、剑等。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礼器食器盛食簋、簠、豆煮食鼎、鬲、甗酒器盛酒尊、彝、壶、卣、罍、觥、盉饮酒爵、斝、角、觚、觯水器鉴、盘、盂、缶、瓿、匜日用杂器俎、禁利簋(gui轨)西周时期盛食器陕西省临潼县出土通高28厘米圆形双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簋内底有32字铭文,记载周武王征商,在甲子日上午击败商王军队的史实。周武王亲自率领近5万人进攻商王朝,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大败商军,商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目前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铜簋(gui轨)西周通高26厘米宽21厘米口径19厘米1986年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晋候墓地北京大学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簋,是古代用来盛放稻、黍、稷等食物的食器禽簋(gui轨)西周时期盛食器通高13.7厘米禽簋内铭文23字,记载周成王征伐盖侯的史事。武王灭商后,不到二年染病身亡,其子成王姬诵继位,当时成王年幼,不能主持政事,由周公摄政,此时,商纣王之子武庚聚集商朝残余势力,串通周朝贵族管叔、蔡叔和霍叔,联络淮夷、徐、奄、薄姑等邦国起兵叛周,周公率军队平叛,经过三年东征,终于取得胜利。禽簋铭文中的“盖”,就是奄,是参加叛乱的邦国之一;铭文中的王指周成王;周公就是率军东征的主帅。□簋(gui轨)西周时期盛食器通高17厘米簋内有10字铭文,记载周王伐荆,□参加了这一战事,并用俘获所得铸造这件青铜簋。铭文中的荆就是楚,也称“荆楚”或“楚荆”。楚在西周时期是南方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对中央王朝时叛时服,周昭王曾亲率大军南征楚国,结果溺死于汉江。□簋是“昭王南征”的文物实证。秦公簋(gui轨)春秋秦景公时期(公元前576-前537年)盛食器1924年甘肃省天水县出土。通高19.8厘米、口径18厘米。器内共有铭文123字,是用一个个单字模打在陶范上而后铸出来的。记述秦国的祖先在华夏建都已经12代,威名大震,秦景公继承前辈的事业,要永保四方的土地。秦国是西周末年发展起来的嬴姓小国,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穆公时,秦成为西方强国,开始图霸中原,曾多次与晋国发生战争。公元前627年,秦兵偷袭郑国未遂,转攻晋国边邑,当秦兵路过崤山(今河南省渑池县西)天险时,遭到晋军的伏击,全军覆没。由于东向道路为晋所阻,秦穆公晚年决计向西发展,成为雄据西方的大国。青铜簠(fǔ斧)西周1984年于安徽省利辛县管台子出土。通高17.3厘米。现藏于安徽省利辛县文物管理所。簠是古人盛放黍、稷、稻、粱的方形器皿。此器呈长方形,口外侈,腹下收,下有四矩形短足。上有盖,盖与器形状相同,合成一体。在盖与器的两短边坡面铸有上下相应的兽首耳。器身与盖上饰满富丽的花纹,有夔龙纹、象首纹、凤鸟纹、云纹等,器盖顶亦有夔龙纹。芮太子白簠(fǔ斧)西周晚期通高8.9cm,宽33.9cm,重5.36kg。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簠腹壁斜收,腹左右两侧有环耳,耳上端雕饰兽头,方圈足前后正中有缺。口沿饰重环纹,腹饰兽带纹,足饰窃曲纹。簠内底有铭文3行14字:芮太子白作簠。其万年子子孙永用。嵌红铜龙纹方豆春秋晚期盛食器河南固始侯古堆出土。盖顶四隅各有一环钮,两侧有环耳。器两侧也有环耳,与盖耳上下相应。通体镶嵌红铜龙纹。方豆同出两件,光泽无锈,色彩金红分明。司母戊鼎(商)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75公斤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司母戊鼎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炊食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此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鼎耳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毛公鼎约铸于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炊食器直耳,半球腹,矮短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作器人是毛公而得名。铭文32行499字,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清代末叶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后,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铭文毛公鼎为西周晚期宣王时之重器,铭文32行,共497字周宣王为只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激周王,特铸该鼎记其事。其书法线条遒劲,体势沉雄高古,布局妥帖,气度轩昂,历来被视为金文中之瑰宝。王子午鼎春秋时期炊器1979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100.2千克铜鼎腹内及盖内有鸟篆书铭文,盖铭4字,器铭84字,作器者为王子午。王子午系楚庄王之子,又名子庚,颇有战功,楚共王时他为司马,在吴国入侵楚国时曾率楚军大败吴师。楚康王二年(公元前558年)继任令尹,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病卒。楚国开始在今湖北西部建都,后迁都于郢。春秋时不断与晋国争霸,楚庄王曾为霸主。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通高1021mm;口径784mm;腹深490mm;重153.5kg。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立耳,深垂腹,腹上部饰曲折角兽面纹;足上部饰外卷角兽面纹、出脊,足下部略呈蹄形。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盂鼎内铭文鼎内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铭文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记载了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训诰和赏赐。大盂鼎西周时期炊器传陕西省郿县出土高1O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鼎内壁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的史实。大意为:康王向盂叙述了周初文、武等先王立国经验和商王沉湎酒色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应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掌兵戎大事,慎处讼罚,治民保疆土,并赏赐盂酒、命服、车马及人鬲、庶人、驭等1709个奴隶。盂铸造的青铜鼎有2件,一大一小,分别称大、小盂鼎。小盂鼎己失,只留下铭文的拓片;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重器之一。饕餮(taotie)纹鼎通高86厘米重达50多公斤铸造时间距今约3200年1978年出土于辽宁省喀左县境内此鼎饰以兽面饕餮纹,双立耳,深圆腹,三足兽面锥状。乳钉纹方鼎商早期1974年河南省郑州市出土高100厘米、重82.55千克器呈方斗形,腹部饰有饕餮纹和乳钉纹,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重器。商代早期的铜鼎,有圆鼎和方鼎,器壁较薄,圆鼎为锥足,方鼎为柱足,足中空,与腹腔相通。商代晚期,方鼎的鼎腹发展为长方形,口沿上耳有立耳,柱足。圆鼎的锥足变成圆柱形足,三足与两耳对称,器身多有富丽繁缛的纹饰。西周早期的方鼎基本沿袭商鼎形式,到西周中期以后被淘汰。西周的圆鼎,其柱足向蹄足演变,器体加宽,最大腹径由中部逐渐下移,并多见长篇记事铭文。鸟形铜鼎春秋时期炊具,1952年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出土高16厘米、长22.9厘米全器呈鸟形,器体似匜,流与鋬(pàn)均做鸟首状,比较少见。该器出土地属燕国。燕国是周王室同姓诸侯国中最靠北边的一个,东为孤竹,北为戎狄,东北为肃慎,东南与齐国接界。因受九河和戎狄的阻隔,春秋时期燕国与中原各诸侯国较少往来。燕庄公27年(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至孤竹而还。当齐桓公回国时,燕庄公长途相送,不觉越过燕界进入齐境,齐桓公以诸侯相送不出国境之礼,将燕庄公所至之地割给燕国,燕庄公在止步之地筑城,取名燕留。燕留故城在今河北省长芦县东北。伯矩鬲(li历)西周早期盛酒器通高30.4厘米,口径22.8厘米。1974年北京琉璃河251号墓出土。折沿方唇,直颈袋足,颈饰龙纹,装足作牛首形,盖为饰二相背的牛首,角翘起,两个钮作立体牛头,内壁和盖铸同铭15字,记偃侯赐伯矩的,伯矩作父祭器。现藏首都博物馆。三联甗(音yǎn)商朝前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炊器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高68厘米、长103.7厘米、重138.2千克。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增),用以盛物,下部为鬲,用以盛水,中间有箅以通蒸汽。3件甗联为一体,故名“三联甗”。这件三联甗,鬲身长如方案,面上有3个高出平面的圈口,体腔中空,平底下有六足。甑敞口收腹,底有3孔以为箅。全器花纹精美,上有夔纹、三角纹、云雷纹等。此器出土时案面有丝织物残痕,腹、足有烟炱痕迹,可见为实用器。这样的甗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为后代的一灶数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础。四羊方尊(商)通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中国历史博物馆盛酒器商晚期铸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大的方尊,。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四羊方尊蕉叶形纹理清晰四只大卷角羊羊的前腿驹尊西周时期盛酒器陕西省郿县出土高32.4厘米、长34厘米、重5.68千克这件铜尊做成昂首站立的小马驹形象,腹空,口开于背,上有兽钮盖。驹体胸前铭文94字,记述周王举行执驹典礼,赏赐给贵族□马驹两匹。执驹典礼是幼马升为役马的仪式,此时,小驹长成,牵离母马,教其驾车服役。鸮(xiao消)

1 / 1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