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造水溪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水文部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同安造水溪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水文部分1流域概况1.1自然地理同安造水溪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位于厦门市同安区东北部的汀溪镇境内,同安区地理坐标:东经117°54′~118°16′,北纬24°36′~24°55′。同安区东北、北分别与泉州市的南安县、安溪县相接,东邻翔安区,西与漳州市的长泰县为邻,南部临海,西南为厦门市集美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西北部为山区。1.2河流同安区河流水量季节性变化大;河水的含沙量,由于植被,一般不大;河流短促,河网密布,具有树枝状的水系特点。造水溪是厦门市同安区东西溪流域汀溪支流的二级支流。东西溪为厦门市最大河流,发源于同安区西北部尖山(海拔1034米)、面前山(海拔966米),控制西部、北部大片地区,由东溪与西溪在大同街道南面的双溪口汇合后称东西溪(双溪口以上,干流长30.44公里,流域面积320.7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0.76‰),流至团结埭再分为两股——西股浦声支流、东股石浔支流分别经瑶头、石浔注入东咀湾,全长34公里,流域面积491.48平方公里。汀溪是同安东西溪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同安区汀溪镇汪前村的云顶山(海拔1175米),流域面积147.1平方公里,流经荇后、汪前、茂林(五峰)、墩后,于坂头村注入汀溪水库,再经上埔、昆泽洋至西溪草仔市,汀溪有造水溪、茂林溪、西源溪三条二级支流先后汇入。造水溪位于溪东水库上游,发源于汀溪镇造水村的铁峰山(海拔8782米),河长10.35公里,比降27.50‰,流域面积23.4平方公里,流经造水三甲、造水二甲、郑宅,注入1964年夏建成的溪东水库。东堤溪发源于汀溪镇东堤村东山尖(海拔1110米),流经杉际、新田、东堤,于墩后汇入汀溪。西源溪发源于汀溪镇东岭村的乌石岩(海拔852米),流经顶村、西源、古坑、路岭,于坤泽洋注入汀溪。汀溪河长17.34公里,比降2.85‰。河流具体位置见下图。1.3水文站网设置造水溪流域内设有造水(三甲)、造水、罗溪三个雨量站和一个造水水文站。2水文气象2.1气候气温该地区地处东亚大陆的东南边缘,面临台湾海峡,属南亚热带海3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气温较高,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为20℃。一年四季草木常青,蔬菜瓜果不断。按四季候温划分,春季84天,秋季103天,常夏无冬,春秋相连。受海风影响,每年平均最低候温12℃,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7%,日照时数达2233小时。12月~3月天气较寒冷,气温一般在8℃~20℃之间,夜间最低气温可降至1℃。4月~10月天气开始转暖,一般在20℃~32℃之间。夏季基本无酷暑,日最高气温≥35℃的,每年平均仅5天。2.2风力风向该地区风力一般3至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2.3降水该地区所处的同安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02.6毫米,所在的西溪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为1715.6毫米,造水溪面平均雨量为2053.6毫米,为厦门市的年降水量的高值区。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每年3~6月份为锋面雨季,降水笼罩面广,雨期长,雨量集中,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7~9月份为台风雨季,雨势强,雨区大小不定,面上雨量相差悬殊,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35%,其24小时最大暴雨量可达300~500mm。从多年平均降水量来看,均以6月份为最多,为350毫米左右,12月份最少,为25毫米左右。从降水季节分配来看,厦门春雨季(3~4月)降水量200.5毫米,占全年17.5%;雨季(5~6月)降水量361.8毫米,占全年31.6%;台风季(7~9月)降水量390.7毫米,占全4年34.1%。同安春雨季、雨季、台风季分别是252.6毫米、443.9毫米、573.5毫米,占全年比率分别是17.3%、30.5%和39.4%(台风季包括台风雨、热雷雨和辐合带降水等)。本地区的洪水主要来自暴雨,因而有锋面雨型和台风雨型洪水,锋面雨型洪水主要发生在5~6月,台风雨型洪水大部分出现在7~9月,厦门市发生大洪水主要是台风雨型洪水。当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严重的年份,一般水文规律会有所变化,并易引发极端的丰水年或枯水年。这些年份往往都是工程设计标准以外允许破坏的年份。2.4蒸发量根据邻近站汀溪水库水文站1957年~2010年的实测蒸发量资料统计,该地区的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121.0毫米。2.5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2.5.1地表水资源量该地区所在同安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98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为1061.9毫米,径流系数为0.59。西溪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4.74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为965.8毫米,流域平均径流系数为0.57。地表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汛期(4~10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5~80%。本地区地表水资源的来源主要由当地降水产生的径流形成,因此地表水资源的分布受降雨的影响较大,降雨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地表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52.5.2地表水水质和水土流失情况造水溪发源于汀溪镇造水村的铁峰山(海拔878米),流经三甲、造水二甲、郑宅,注入溪东水库。该区域内没有大的工业项目,政府限制村民大规模养殖,但由于没有建设专门的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和处理系统,使得生活垃圾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境地。因此污染源主要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包括村民的生活污水;施入农田的氮肥经过排水直接进入河流;散放的垃圾,村民养殖的猪、牛、羊、鸡、鸭等家禽家畜的粪便,一到雨天就通过地表径流被冲进了河里,氮、磷等营养物质和重金属,成为破坏当地水环境重要来源之一。由于近年来政府对当地村民发放补贴,限制村民的大规模养殖,目前河流水质状况较往年有很大的改善。根据《2010年厦门市水资源公报》,通过对溪东水库和汀溪水库入库站的地表水水质的监测,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2010年溪东水库的水质符合Ⅲ类水标准,上游河流水质符合Ⅲ类水标准,非汛期由于水量较小,水体自净能力较差,水质偶为Ⅳ类。该流域内的植被保护良好,水土流失情况较少,河流含沙量不大。2.6灾害情况该地区自然灾害频繁,主要灾害有洪涝灾害、旱灾、间有冰雹和倒春寒等。62.6.1洪涝灾害该地区地处东亚大陆的东南边缘,面临台湾海峡,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七、八、九月,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形成热带风暴或台风后就沿西北方向移动,当正面登陆或影响本地区时,经常带来持续二至三天范围遍及全区的暴雨。其次,在五、六月,来自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向北推移,经常会遇到来自西北地区的大陆冷空气,两股气流在区境上空相持,形成长时期的梅雨天气。据《厦门市水利志》、《同安县志》、《同安县水利电力志》、《同安气象志》及其他有关资料记载,从1547年至建国前,同安区共发生特大水灾33次,平均12.2年发生一次;建国后至2010年同安受台风暴雨袭击造成的大小洪涝灾害29次,平均2.14年发生一次,其中较大洪灾12次,尤以1956年、1990年、2005年的洪灾最为严重。2.6.2旱灾干旱也是主要自然灾害。据同安区气象局统计,小旱几乎年年发生,大旱或特旱发生的频率达79%。建国后发生连旱40天以上的特旱年份有1953年、1954年、1956年、1963年、1965年、1969年、1977年、1980年、1986年、1991年和2002年,2003年夏秋发生五十年一遇大旱。2001年秋冬大旱连接2002年春夏大旱共计200多天,为建国后最严重的旱灾。3设计洪水的推求7根据设计河段两岸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以乡村为主的防护区(简称乡村防护区),根据其人口或耕地面积,确定本地区的防护等级为Ⅳ级,设计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本设计河段内有一个造水水文站和3个配套的雨量站。3.1水文资料系列分析造水水文站于1967年5月设立,造水水文站1973年1月开始流量观测,具有1973年~2010年实测径流资料,集水面积10.5km2,主河长4.68km,河道坡降66.52‰。配套雨量站有造水站、罗溪站和造水(三甲)站等。根据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编制的《厦门市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对策研究》一文对造水水文站的径流分析,1962~1971年是一个长达近10年的偏枯年份,其次是1977~1982年和1986~1989年,是两个分别为6年和4年的偏枯年份,以及由同安县史料表明,1977年2月11日至5月1日,春旱80天,汀溪、策槽、坂头灌区供水十分紧张,各级政府发动群众挖沙堀,抽溪泉抢插早稻。接着从6月中旬起又出现夏旱,54天没有降雨,溪河断流,水库干涸,三分之一稻田断水,粮油作物大幅度减产。1978年6月27日至8月9日,同安大旱44天,夏收作物减产。1979年5月25日至7月24日,受旱61天,旱情严重,同安县19万晚稻有16万亩缺水插秧,个别地区人畜饮水困难,8月9日同8安县在驻军支援下,实施人工降雨,旱情在八月底缓解。1980年5月25日至7月11日,厦门市郊区、杏林区连旱45天,受旱面积9.85万亩,其中晒死花生1.86万亩,秋粮无水插秧,粮油作物失收。气温达历年最高值。同安县从6月7日至7月11日夏旱34天。1982年8月21日起,连旱70多天,汀溪、溪东两座中型水库水位已到死水位,小(一)型以下水库全部干涸,受旱面积16.5万亩,有3.6万亩晚稻减产,2700亩绝收,晚地瓜6.17万亩欠收,甘蔗晒死1450亩。1986年7月14日至8月22日,滴雨未降,9月17日降雨20~30毫米,以后又持续高温干旱至10月中旬,日平均蒸发量7.8毫米,同安县有5座小(一)型水库、78座小(二)型水库干涸,严重受旱面积14.2万亩,其中晒死晚稻1.1万亩、晚地瓜1.78万亩、秋花生3750亩、甘蔗3580亩。有48个村饮水极其困难,山区28个贫困村山泉干涸,全县减产四成左右。1991年春夏两季少雨干旱,全市受旱面积33.32万亩,有5座小(一)型水库、57座小(二)型水库干涸。全市数万人投入抗旱斗争,两次实施人工降雨,粮食、油料、水果减产二成。1992年,夏秋连旱,全市受旱面积17.71万亩,晒死作物5.91万亩,农业经济损失540.6万元,工业损失约6049.5万元。1995年,夏、秋、冬连旱,受旱面积7.6万亩。2001年10月份到次年7月初,厦门持续干旱少雨,全市受旱面9积达19万亩,旱情仅次于1955年。6月12日,全市25座小(一)型以上水库总蓄水量仅为2150万立方米,是近年来最少的。2003年6月28日至8月3日,出现37天的高温少雨天气,降雨量仅3.3毫米,发生50年来最严重的夏季大旱,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5万亩,龙眼等水果受旱20多万亩。10月15日至2004年2月9日,又出现连续117天少雨天气,发生了严重的秋冬特旱。据2004年1月12日统计,全市小(一)型以上水库总蓄水量只有5280万立方米,占正常蓄水量的31%,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2.72万亩,9000多人饮水受影响。实施两次人工增雨后,旱情大大缓解。2005年8月14日11:33出现设站以来,实测最高洪水位为9.28m。3.2设计暴雨的推求由于该地区有实测的暴雨资料,利用造水雨量站1970年~2010年40年的最大24h暴雨量资料系列,经频率计算,采用P-Ⅲ线型适线后的统计参数24H=208.6mm,Cv=0.45,Cs=3.5Cv。造水水文站设计暴雨统计参数表时段参数1小时6小时24小时均值H(mm)57.9116.6208.6CV0.380.420.45根据溪东水库的集水面积,查福建省暴雨点面关系表,得到不同10历时的暴雨点面转换系数,计算溪东水库流域各设计频率24h、6h、1h的面暴雨量,成果详见下表。溪东水库各时段设计面雨量成果表时段频率1小时6小时24小时P=10%79.0173.7299.53.3设计洪峰流量的推求造水溪经郑宅汇入溪东水库,郑宅入库断面设计洪峰流量用三种方法计算,计算方法分别采用水文比拟法、推理公式法和瞬时单位线法。一、水文比拟法:造水水文站流域面积10.5km2,溪东入库断面流域面积21.3k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