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修辞手法: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用典(一)简介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1)比喻:描写事物或者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作比喻。(2)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作用】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3)借代: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作用】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4)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分为扩大、缩小、超前三种。【作用】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5)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作用】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6)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作用】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7)反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作用】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8)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作用】突出内容,引人注意,启发思考。(9)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作用】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10)互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作用】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11)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作用】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12)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主要有“点化前人语句”、“引用神话故事”、“运用历史故事”三种情形。【作用】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二)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夸张】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夸张】4、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偶】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拟人】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拟人】8、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拟人】9、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反复】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反复】1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夸张、设问】1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设问、比喻、夸张】13、“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14、“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15、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对比】1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1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对偶】18、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借代】19、“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借代】2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21、“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拟人】22、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用典】2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