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点展示命题动向考查强度1.区域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以我国及世界重点、热点或焦点问题所发生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2.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3.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和应用4.数字地球含义以示意图、联系图,“3S”信息图和文字、表格为背景,考查“3S”技术的特点和应用领域;联系热点,如重大自然灾害、国土治理等,考查“3S”技术的应用。★★★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考点一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真题1(2011年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2)M河三角洲地区易发生洪涝。请据图简述两条直接原因。(3)图中所示棉花产地都具有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请据图说明两地具备这些条件的共同原因。【解析】第(1)题,Y市所在地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1月受西南风(盛行西风)影响,该盛行风从海洋带来大量的暖湿气流,形成了丰富的降水。第(2)题,M是美国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势低洼,易积水成涝,在飓风影响的季节,多暴雨和风暴潮,易发生洪涝。第(3)题,棉花产地分别为尼罗河三角洲和我国长江三角洲,两地纬度位置都较低,太阳辐射较强,两地都位于河流三角洲,排灌方便,土质好,因而都具有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1)Y市所在地每年一月盛行风,该盛行风对当地气候的形成有何影响?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2)地势低洼,易积水成涝;在飓风影响的季节,多暴雨和风暴潮(M河支流多,汛期上游来水量大)。(3)两地纬度位置都较低(两地都地处亚热带地区),太阳辐射较强;两地都位于河流三角洲,排灌方便,土质好(两地都位于河流冲积平原,土质好;两地河网密度都较大,排灌方便)。【答案】(1)偏西(西南;西);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形成了丰富的降水;气流源自海洋,使当地增温。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真题2(2010年福建卷)入海河流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受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的共同影响。某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该三角洲地区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如下表所示。完成(1)~(2)题。(1)该三角洲地区最有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旱地林草地盐荒地滩涂其它合计占总面积比例(%)1712321821100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A.甲B.乙C.丙D.丁(2)在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一般趋势是 ()A.滩涂→盐荒地→旱地B.盐荒地→滩涂→旱地C.旱地→盐荒地→滩涂D.林草地→旱地→滩涂【点石成金】第(1)题,该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说明河流含沙量较大。已开垦的三角洲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旱地和林草地,说明该地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尼罗河三角洲很难发育有林草地。因此该地区最可能位于丙地,丙地是黄河三角洲。第(2)题,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的过程中,泥沙淤积成的滩涂逐渐升高,形成盐荒地,后经人类利用改造成旱地。【答案】(1)C(2)A 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1.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2.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如下。(1)地理环境对农业活动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耕作业其他部门土地类型农作物熟制长江三角洲良好的水热条件,河湖水面广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水稻、油菜、棉花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水热条件有限制;西部草原分布广以旱地为主的耕地玉米、春小麦、大豆一年一熟西部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2)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区域优越的地理环境生产活动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轻工业发达从国内外运进铁矿资源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例1下图为甲、乙两岛略图,其中甲岛地势低平。读图,回答(1)~(3)题。(1)甲岛常年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2)下列关于乙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以平原为主B.地势中间高、四周低C.河流水系呈向心状D.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外力作用(3)乙岛中的公路多沿海岸线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B.气候C.地形D.经济发展水平【解析】第(1)题,甲岛位于东南信风带内,盛行东南风。第(2)题,根据乙岛水系发散型的特征,可以判断该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第(3)题,根据上题结论,乙岛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交通线的布局。【答案】(1)D(2)B(3)C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例2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1)~(3)题。(1)下列有关图中M、N两河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M河上游多峡谷,落差大B.M河水位季节变化小C.N河水位季节变化大,冰期长D.N河径流季节稳定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2)乙图中①②两地的自然带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①地:热带雨林带,纬度B.①地:热带草原带,地形C.②地:热带荒漠带,地形D.②地:热带草原带,洋流(3)下列对两图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农业人口比重大,机械化水平高B.两地均是世界天然橡胶、咖啡、甜菜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C.甲地水热充沛,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季风水田农业D.乙地草原广阔,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大牧场放牧业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答案】(1)A(2)B(3)C【解析】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甲图所示区域是湄公河下游平原,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乙图所示区域是东非高原,①地位于肯尼亚,虽然它位于赤道地区,但是由于海拔高,属于热带草原气候,②地位于索马里。M河上游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流经横断山区,落差大,水流湍急;甲图所示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因此形成季风水田农业。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真题(2009年江苏卷)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考点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区域项目AB人口(万人)22393508面积(平方公里)2708055375耕地面积(千公顷)9892760GDP(亿元)160135276城市化水平(%)67.535.5三次产业结构2∶47∶5126∶44∶30每万人大学生数(人)34391单位GDP能耗(千克标准煤/元)0.260.54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B区域。(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①资金②劳动力③技术、管理④原料、燃料⑤劳动密集型产业(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统计表的分析能力。主要涉及知识点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区际联系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第(1)题,从题干及表格数据可知,A区域地处沿海,交通便利;GDP16013亿元,经济发达;大学生比例高,劳动力素质较高,同时,单位GDP能耗低,反映科技较为发达;第二、三产业比重高,产业结构成熟。B区域煤铁资源丰富;耕地资源较A多;人口众多,大学生比例低,则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第(2)题,从区际联系和协调发展来看,A区域可以为B区域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支持,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B区域,促进B区域经济发展。B区域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这些都可以提供给A区域。第(3)题,技术和资金从A区域流入B区域,有助于推动B区域矿产能源资源的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成熟。B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2)①③⑤②④(3)促进资源能源开发;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答案】(1)A区域: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例读某区域发展过程图,回答(1)~(2)题。(1)该区域由发展阶段Ⅰ到阶段Ⅱ、阶段Ⅲ,下列关于交通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C.交通运输线路的密度在增加D.交通网络体系没有变化(2)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看,该区域 ()A.阶段Ⅰ已进入城市发展成熟阶段B.区域核心范围在减小C.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D.区域经济发展由再生阶段转为成长阶段A.交通运输线路的长度在增加B.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在增加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非城市化范围减小。区域经济发展一般依次经历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答案】(1)D(2)C【解析】本题以某区域三个阶段的平面发展图展示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和交通条件的变化。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长度、密度在增加,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第(2)题,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来看,该区域由区域中心、网络系统、外围空间三部分组成,且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及主要类型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 二、地理信息技术及数字地球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考点一遥感技术的应用真题1(2011年山东卷)水稻是亚洲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完成下题。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解析】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所以对病虫害灾情的实时监测运用的是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要对获取的灾情资料进行分析后准确的预报需要GIS,所以B选项正确。【答案】B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真题2(2010年广东卷)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约20%,主要原因是 ()A.冰雪融水增加B.冻土面积扩大C.青藏高原抬升D.湖面蒸发增加【解析】色林错湖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高山融水增加而导致水位上升。【答案】A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真题3(2010年山东卷)下图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影象。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读图回答下题。比较两幅影象,可判读和分析出 ()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B.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D.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解析】由图可以看出,1989年,河流入海口在东南方,而2009年,该河流入海口在东北方,因此A项错误;河流改道后,河流故道南部海岸因缺泥沙淤积,其面积几乎没有变化,B项错误;从两幅图片比较可以看出,河口三角洲的面积变化不大,说明该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恢复较好,水土流失减轻,C项错误。所以选D项。【答案】DA.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第一节第二节单元整合1.目前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等方面运用广泛,具体应用分析如下。应用领域具体内容备注自然资源调查矿产资源蕴藏矿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