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黄斑区解剖复习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廖菊生黄斑区(Macula)的定义与范围解剖学上的黄斑:1.黄斑区含有二层以上的神经节细胞2.该处神经组织富含叶黄醇(Xanthophyll)故在自然光或无赤光下呈黄色。3.黄斑区的色素上皮(RPE)较高、呈柱状,色素含量丰富。临床上黄斑的界限:1.黄斑区指颞侧上下血管弓内5.5mm范围内。2.中央凹(Fovea)指黄斑中心向后凹陷的直径1500μm圆形区域(约1DD)。3.中央凹底部称中央小凹(Foveola),该处只有感光细胞(圆锥)和Muller细胞。毛细血管停止在它的周围,形成500μm的无毛细血管区(约1/3DD)。黄斑区的脉络膜1.厚度220μm-300μm,周边部100-150μm。因此黄斑区胶体压高。2.脉络膜血管分三层:外层为大血管,中层为中血管,内层为单层排列的毛细血管。3.毛细血管结构致密,周边部稀松;它的管腔大,直径20-50μm,无屏障功能。4.黄斑部脉络膜血液流量大,流速快。由睫状后短动脉供应。大分子物质可流入间质内。5.脉络膜内富含色素细胞。脉络膜功能1.提供色素上皮及视网膜外层组织的营养。2.渗透压高,视网膜内多余的液体通过色素上皮泵的作用,排入脉络膜循环。3.色素细胞对透过巩膜的光线有阻挡作用。4.散热作用。Bruch膜(玻璃膜)分五层:1.内基底膜(RPE基底膜)连续分布。2.内胶元层(其中有些纤维可穿过弹力膜进入外胶元层)3.弹力纤维层(不连续分布,周边部被胶元纤维替代)。4.外胶元层(在外基底膜空隙处有纤维可进入脉络膜间质)。5.外基底膜(毛细血管基底膜)不连续分布。玻璃膜可随年龄增长而变厚,并有玻璃膜疣、钙化、断裂等蜕变现象。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色素上皮呈六角形,细胞间紧密连接。人眼约为4.2-6.1百万,在生理情况下不再生长。黄斑部RPE呈柱形,胞体高而富含色素,与神经细胞的叶黄醇,共同造成黄斑部的暗区。在赤道部RPE高与宽相等,在周边部宽大于高。RPE结构1.顶面--有长短微丝包绕感光细胞外节。2.侧面--有闭锁小带、粘连小带、桥粒等处紧密连接,形成视网膜的外屏障。3.底面--呈波浪形附着于玻璃膜的内基底膜上。RPE与内基底膜之间连接紧密,不易分离。RPE主要功能1.屏障功能。初级溶酶体↓2.吞噬功能:吞噬体------→次级溶酶体(消化小体)---→逐级消化---→残余体(脂褐素、玻璃膜疣?)。3.代谢功能:维生素A及其它物质的代谢,泵的作用。4.光学功能:色素颗粒防止光的散射;热的冷却。5.修复功能:色素上皮的异生作用。黄斑部感光细胞一、黄斑中央小凹处只有锥细胞,其它各层神经元及纤维均向周围移位。二、由于外网织层移位,堆积在在中央凹边缘形成厚的Henle纤维。三、锥细胞从中央凹往周围数量逐渐减少,杆体则逐渐增多。四、在黄斑,每个感光细胞的光化学冲动由单个神经节细胞负责传导,而周边部,则多个感光细胞由一个神经节细胞传递。五、视网膜感觉层,与色素上皮层的交界面有严格的互相依存关系。黄斑部视网膜血管一、黄斑部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多从颞上、颞下象限大的动脉(或黄斑部睫网动脉)上,呈直角分支发出,所以压力高、流速快。对生分支与旁生分支动脉旁无毛细血管带黄斑拱环(铸型)FFA14秒,REC扩张渗漏,黄斑区微动脉无充盈二、由于液体动力学影响,视网膜液体和渗出物,易于黄斑积存,造成中央视力减退。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弥漫性水肿黄斑星芒状渗出环形渗出FFA环形渗出中心弥漫性渗漏中心凹扇形渗出、扇的末端指示渗出物来源及方向FFA显示颞下方有渗出性病灶三、视网膜黄斑部无血管区和中央凹的定位,对光凝治疗非常重要。思考题1.为什么黄斑部光凝要以1500μm以内为禁区?2.为何周边部的病灶,渗出,水肿会影响中央凹?3.老年黄斑变性为什么多有色素上皮脱离?4.黄斑部小动脉闭塞意味着什么?5.光凝时如何避免伤及中央凹?6.什么时候色素上皮细胞有化生现象?7.为什么有的网脱区遗留RPE萎缩痕迹?8.中浆光凝后,网膜下液体为何吸收得慢?9.黄斑部疾病如何区别原发于色素上皮层还是神经上皮层?10.色素上皮如何以化生方式参与病变修复过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