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殽之战——《左传》“传”解释经书的著作。“四书五经”“春秋三传”《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目录隐公(元年~十一年)桓公(元年~十八年)庄公(元年~三十二年)闵公(元年~二年)僖公(元年~三十三年)文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元年~十八年)襄公(元年~三十一年)昭公(元年~三十二年)定公(元年~十五年)哀公(元年~二十七年)春秋左传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年体《战国策》目录战国策卷一东周战国策卷二西周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策卷八齐一战国策卷九齐二战国策卷十齐三战国策卷十一齐四……战国策卷十四楚一战国策卷十五楚二……战国策卷十八赵一……战国策卷二十二魏一战国策卷二十三魏二……战国策卷二十六韩一……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战国策卷三十燕二战国策卷三十一燕三战国策卷三十二宋卫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史书体例史书的体例《左传》——编年体《史记》——纪传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资治通鉴》《汉书》《左传》文学常识1、编年体史书。《曹刿论战》。2、经:儒家经典传:注释儒家经典的著作3、“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左传》)《春秋公羊传》(《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谷粱传》)4、六艺:礼、乐、射、御、书、数5、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相关历史背景秦晋之好——重耳,秦穆公,文赢晋文公卒,秦穆公争霸《春秋·崤之战》(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春秋争霸东周,名存实亡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五个人。战争背景:“秦晋之好”•秦、晋这两个大国的关系在春秋时代是颇为特殊的。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结成联盟,又用“联姻”的形式来巩固这个联盟。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名重耳)晋惠公(名夷吾)的姐姐,秦穆公后来又把自己的女儿先是嫁给晋惠公的太子围(晋怀公),后又嫁给晋文公。•晋献公晚年因为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杀,当时尚是“公子”的重耳、夷吾也被迫流亡国外。晋献公死后,晋国局势混乱,公子重耳和夷吾都先后依靠秦国的力量回国为君。秦穆公这样做,表面上是出于姻亲关系,实际上是要建立自己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晋惠公由于背信弃义,没有处理好跟秦国的关系,联盟曾一度破裂。晋怀公是在秦国以太子身份为“质”时,抛弃秦穆公的女儿,逃回晋国继位为君的,双方关系更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外流亡了19年的公子重耳才得以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国争夺君位,即晋文公。晋文公因为强调不忘秦国的恩惠,跟秦国的关系处理得相当好。但随着他打出尊王拥周的旗号,在城濮之战中打败南方的强楚,使晋国一跃而成为中原霸主,秦晋双方争夺中原霸权的矛盾就逐步激化起来。•在“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依附楚国的郑国的时候,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由于晋文公强调不要忘记秦穆公对他的恩惠,双方当时才未发生战争。•随着晋文公的去世,这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春秋无义战•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打着“义战”的名号,其实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力量,为了自己的利益。秦晋结怨“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依附楚国的郑国。殽之战是在秦晋争霸战争中,发生于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的一场晋襄公率军在晋国郩山(今河南陕县东)隘道全歼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背景《春秋》记载•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巳,葬晋文公。•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郑黄河秦晋周滑郑▲崤╳╳1,串讲字词,明确知识要点;2,理解课文;3,分析人物形象复述课文•(1)文公显灵(6)皇武子逐客•(2)蹇叔论战(7)原轸论战•(3)蹇叔哭师(8)秦军败师殽山•(4)王孙满观师(9)晋释三帅•(5)弦高犒师(10)秦伯乡师而哭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1)晋文公显灵(前序)•(2)蹇叔论战(全文的“纲”)•(3-4)蹇叔哭师(开端)•(5)王孙满观师•(6)弦高犒师(7-8)皇武子逐客•(9)原轸论战•(10)秦军败师殽山•(11)文嬴释帅•(12)原轸问朝•(13)阳处父追师•(14)秦伯哭师(发展)(高潮)(结局)战前(战中)(战后)(尾声)第一部分(1-4段)——开端晋:文公显灵;郑:杞子告秦;秦:蹇叔论战、蹇叔哭师。正音:殽(xiáo)蹇(jiǎn)悖(bèi)与(yù)师1-4段重点词句1、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4、穆公访诸蹇叔5、劳师以袭远6、无乃不可乎7、且行千里,其谁不知?8、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9、蹇叔之子与师10、文王之所辟风雨也11、秦师遂东派钥匙发兵,名作动;(郑)都城询问;之于使……疲劳;远方的国家,形作名恐怕……吧难道合抱参加通“避”,躲避向东行,名作动省略句,使(人)宾语前置,尔知何公辞焉焉余收尔骨焉殽有二陵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硿硿焉代词,代指蹇叔的意见兼词,于此,在那里语气助词之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哪里……的样子的;指这件事主谓间取独到……去(一)蹇叔他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什么性格?主、客观原因秦:“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结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忠诚、深谋远虑,慈爱人物分析:(二)秦穆公1-4段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一“访”一“辞”一“骂”刚愎自用人物分析:第一部分(1-4):开端秦穆公出师伐郑,蹇叔哭师第二部分(5-6)(5)周:王孙满观秦师(6)滑:弦高犒秦师正音:胄(zhòu)乘(shèng)犒(kào)腆(tiǎn)遽(jù)5段重点词句1、左右免胄而下2、秦师轻而无礼3、无礼则脱4、入险而脱名作动,下车步行轻狂放肆不谨慎险地,形作名头盔;1、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秦军必败理由:(1)(主观上)“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2)(客观上)“入险地”。2.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蹇叔说秦师必败,王孙满小孩子也说必败,不谋而合,进一步反映了秦师必败无疑。也显示了“尚幼”的王孙满的聪明才智。6段重点词句1、及滑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以乘韦先4、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5、敢犒从者6、不腆敝邑7、居则具一日之积8、行则备一夕之卫9、且使遽告于郑到了做买卖先,先行礼物熟牛皮您我国冒昧的丰厚,富饶住下准备保卫工作,动作名派驿车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犒劳郑商人弦高遇秦军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对策:(1)“犒师”。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2)“使遽告于郑”。派人立刻回郑国报告敌情。(3)从容镇定,言辞得体。他向秦军主帅说出一段貌似谦恭、实则强硬的言辞,很符合一个“使者”的身份,使秦军对郑国早已准备与之周旋深信不疑。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人物分析:(三)弦高谦词、婉语:寡君、敝邑、敢,不腆。第六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7-8)郑:巧辞逐客滑:秦灭滑而还正音:脯(fǔ)饩(xì)圃(pǔ)囿(yòu)重点词句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2、使皇武子辞焉4、吾子淹久于敝邑5、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6、不可冀也7、攻之不克,围之不继8、吾其还也9、杞子奔齐同“砺”,磨快动作名,装载之物名作动,喂草料下逐客令;于之,向他们滞留,居住自己的;同“闲”,使……休息希望战胜还是省略句,省主语省略句,省“于”皇武子的话有什么弦外之音?皇武子对杞子等人说的话是一段颇为婉转、很有分寸而又字挟风霜的外交辞令,貌似客气的话语中暗示已窥破了秦的阴谋,是语带嘲笑的逐客令。为什么略写“灭滑”?又有什么深意?“灭滑”是秦军袭郑的直接后果,无关殽战的成败,所以只点了一下,但也可以由此充分看出秦军的贪残。孟明在被动的情况下乘虚灭滑,不使秦军“勤而无所”获,也反映了他作为秦军统帅的才能。第二部分(5-8):发展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第三部分(9-10)晋:原栾论辩,襄公出征正音:轸(zhěn)栾(luán)衰绖(cuīdié)重点词句1、而以贪勤民2、天奉我也。奉不可失3、纵敌,患生4、其为死君乎5、遽兴姜戎6、子墨衰绖,梁弘御戎7、遂墨以葬文公8、晋于是始墨因为使……劳送,给予;送的机会放跑祸患难道立即名作动,用墨染黑;驾御名作动,穿黑色的丧服在这时发动人物分析:(四)原轸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从两个方面进行驳斥:(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耿直忠诚、善于论辩。本段写原轸与栾枝的争论,实际上还暗写了哪一个人?原轸与栾枝的争论,说明晋国在战前作了战略辩论,暗写了晋襄公的择善而从,与秦穆公的独断专行、不听劝告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段哪些内容再次印证了蹇叔的预见?蹇叔早就断定“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晋国的军事讨论就印证了这点。原轸主张伏击秦师的道义上的根据是“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这恰恰从道理上与蹇叔说的“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呼应。晋“败秦师于殽”,不仅直接证实了蹇叔“御师于殽”的推断的正确性,也证明他的劳师远征,“师劳力竭”的观点是正确的。第三部分(9-10):高潮原轸论战,秦军败师殽山作业预习《秦晋崤之战》第四、五部分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