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养生与保健-养身之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药养生与保健引言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健康是最大的本钱;自古以来,寿命就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问题。“莫等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中国从秦汉到清朝,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才三十多岁。寿命与地位财富无关。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繁荣与进步,精神活动的丰富多彩,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越来越迫切,因此也越来越重视学习并遵循养生之道。关于中医的争论中医养生与中医治疗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黄帝内经》指导思想是老子的道家天人合一,天生同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方法是《周易》阴阳五行学说太极生两翼,两翼生八卦中医学与传统文化《洛书》中医的起源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研究包括: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第二节中医养生的源流与发展火的发现,为人类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人们吃熟食,战胜严寒,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自从发现并应用了火,人类就开始了养生防病,益寿延年的实践活动(火罐、火灸)劳动是人类独有的特点,“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距》),说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伤害。《易·系辞》又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字,以待风雨……”,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改变居住环境以适应寒暑之变。殷商时代(概念提出)据甲骨文字记载,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积累了一些养生保健的知识。例如有表示洗脸的“沐”字,表示洗澡的“浴”字,还有表示大扫除的“寇帚”。《吕氏春秋·孝行览》中,也记载了他的食养食调之论,说:“时疾时除,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据《周礼·天官志》记载,当时宫廷中已有专门的营养医生,指导“六饮、六膳、白馐、白酱”等多方面的饮食问题,同时还结合时令,指导安排四季的饮食,管理配膳,提出饮食之宜忌等,可见古代对于食养、食疗极为重视。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养生兴起学术界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家的论述可归为:修身养性、饮食卫生、运动锻炼、起居养生等。儒家养生说-孔子“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即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法。除三戒外,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中庸》“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论语·乡党》儒家养生说-孟子、荀子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我四十不动心”荀子——“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随缘。万事随缘缘有分,分外莫求一生学道道无穷,穷中有乐道家养生说—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老子言“虚其心”,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化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生,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黄帝内经》养生观第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第二,对生命的起源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唯物的,是符合实际的。第三,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避免外邪侵袭第四,重视对衰老的探索。第五,明确提出治未病,把预防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黄帝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上工守神、下工守形”“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治未病”华佗《后汉书》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三国志·方伎传》)。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方法,五禽戏法,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医圣张仲景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明确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的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类。其中上品药物为补养类,计一百二十多种,多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之功效提倡以药物增强身体健康,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均为强身益寿之品,后世医家据此而创制了不少抗老防衰的方药。马王堆中发现的养生资料如彩绘的导引图,《养生方》、《却谷食气》、《十问》等《导引图》主要介绍了44幅导引身姿,包括呼吸运动,徒手运动和一些利用器械的运动;《养生方》是一部以养生为主的方书;《却谷食气》、《十问》也介绍了一些养生理论和技艺。佛家养生思想的渗入如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作用的。达摩《易筋经》原为佛门养生健身功法,后成为中医养生学中的健身术之一。此外,佛学讲究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调养,植树造林。还有,佛家的不少戒律,是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学概念:以中国老子的天人合一、天人同构思想为指导,运用了《周易》阴阳五行学说来研究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战国到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四部经典著作的问世。阴阳学说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内容:一、阴阳的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统一属性的概括。既可标示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表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其阴阳属性的区分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属性归类的依据双方的性质、动态、位置、发展、趋势等不同因素。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归类表空间时间温度湿度季节重量亮度动态阳天上外左白天温热干燥春夏轻光亮上升动、刚、兴奋阴地下内右夜晚寒凉湿润秋冬重晦暗下降静、柔、抑制属性阳阴明亮兴奋无形上升外向运动温热功能晦暗寒冷静止抑制下降内向有形物质●联系人体生命过程而言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人体的物质或属性。阴——具有宁静、凉润、抑制作用的物质或属性。精(血)——有形物质滋润、营养、精气主静(属阴)。气——无形功能推动、激发、主动(属阳)。(二)阴阳的属性特点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概念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而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之中。阴阳的相关性:指这些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同一统一体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而不能是毫不相干的。水与火、日与月、男与女、左与右、上与下等阴阳的相对性:(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阴阳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3)因比较对象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夏(阳之极)秋(凉)性质的变化冬(阴之极)春(温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以阴阳两分法标示的,也有以阴阳三分法标示的。两分法:《周易·系辞上》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以阴阳两分法说明八卦的生成及其阴阳属性。三分法: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阳、少阳。主要用以阐释: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经脉及脏腑的阴阳属性;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主要内容阴阳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阴↑→阳↓,阴胜则阳病;阳↑→阴↓,阳胜则阴病。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互根:阴阳双方互相依存,互为根本。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例如人体的气血关系,气能生血,血能化气。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亡阴、亡阳)而死亡。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就会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3、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根本原理是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第一类是由阴阳对立制约导致的阴阳互为消长:此长彼消:由于制约较强所致的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如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此消彼长:由于制约不及所致的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如阴虚火旺,阳虚阴盛。第二类是由阴阳互根互用导致的阴阳皆消皆长:此长彼亦长:由于互根互用得当所致的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如补气以生血、补血以养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此消彼亦消:由于互根互用不及所致的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如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4、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使事物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转化的条件:“重”或“极”。)•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转化的形式(2种)•渐变: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于“渐变”的形式。(人之生长壮老已)突变: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脏腑形体分阴阳:背为阳,腹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心、肺为阴中之阳,肝、脾、肾为阴中之阴。心、肾又可分阴阳。•经络系统分阴阳:阴经阳经,阴络阳络。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物质为阴,功能为阳(相互对立);•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反映,“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互根)•机能活动的产生需要消耗物质(阳长阴消)•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又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阴长阳消)。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此产生了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以阴阳的对立制约来阐释的病机和治法阴阳偏胜:阳胜则热→(外感)实热证→热者寒之;阳胜则阴病→实热兼阴虚证→清热兼滋阴;阴胜则寒→(外感)实寒证→寒者热之;阴胜则阳病→实寒兼阳虚证→祛寒兼温阳。阴阳偏衰:阴虚则热→(内伤)虚热证→滋阴制阳(阳病治阴)阳虚则寒→(内伤)虚寒证→补阳消阴(阴病治阳)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以阴阳的互根互用来阐释的病机和治法阴阳互损: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补阴兼补阳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补阳兼补阴阴阳亡失:亡阴:阴气亡失→阳气随亡→亡阳→阴阳离决亡阳:阳气亡失→阴气随亡→亡阴→阴阳离决3、说明人体的病

1 / 60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