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历程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发展与迟滞并存。总特中华文明繁盛与危机并存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其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经济经济上发展与迟滞并存: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文化文化上承古萌新:一方面,宋明理学处于统治地位;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能产生。另一方面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潮产生;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通史概述一、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1.明朝(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清朝(1)康熙帝:在宫阁出现,与内阁、议政王臣会议三足鼎立,加强了皇权。(2)雍正帝:设立军机机,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3.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但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核心提炼▪归纳提升二、经济上: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落后1.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手工业(1)生产方式: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期进一步扩展。(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3.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3)工商业市镇: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市镇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4)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4.经济政策对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思想(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2)李贽的离经叛道: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王权、倡导言论自由。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③思想上,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2.科学技术(1)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2)农学:《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3.文学艺术(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3)“国粹”京剧: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考向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特点和影响考向专练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了A.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B.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尖锐C.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D.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考向探究▪考点突破根据材料可知雍正到乾隆时期,设和裁军机处都是由皇帝决定,因此军机处逐渐成为了加强皇权的工具,故C项正确。C考点深化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2)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2)消极影响:①经济上,君主专制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经典再练1.(2017课标Ⅱ,27,4分)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本题考查明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明初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反映出明代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宦官地位提高,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内阁,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宦官是否参与决策,D项错误。A2.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是由于明代A.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B.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考查比较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宋代读书人敢于品评朝政,积极参与政事;但到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知识分子不是不想议政而是不敢议政,这主要是明代实行文字狱,造成政治生态环境恶化,故D项正确;材料与皇权加强有关,不是中央集权加强,故A项错误;“正君心”“得君行道”体现的就是程朱理学,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D考向二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考向专练下表为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变化状况表,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乾隆四十年(1775)数量不超过20万石30万石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D.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有了迅速增加,说明本地生产的米的数量下降,从客观上说明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故A项正确;B项错在“重大转变”;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A考点深化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原因(1)经济新现象①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②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③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④各地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2)原因①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②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③“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④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经典再练1.(2016课标Ⅲ,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明末江南农村雇工骄惰成风,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们,与百年前勤劳顺从的雇工相比,其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此时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雇工需求量加大,故应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人雇佣关系,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排除D项。A2.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依据材料中“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可知此地农业发展让位于手工业的发展,说明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B项出现在近代;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C项错误;D项错在“质的变化”。A考向三明清对外贸易的发展考向专练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概况康熙二十四年(1685)设粵(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康熙三十七年(1698)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乾隆朝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但收效甚微乾隆二十二年(1757)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开放1793年、1816年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清廷拒绝A.康熙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引发了战争B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开放”等信息可知清朝前期的对外开放是受到限制的,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C项错在“阻断”;D项与史实不符。考点深化1.明清对外贸易的特点及成因特点(1)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2)外贸政策逐渐由开放到闭关。(3)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5)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的地位。成因(1)处于出超地位的原因:中国传统经济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是一种内向型经济,表现在自给自足、排斥商品交换。因此对外基本没有依赖,使中国传统的优质物产如丝绸、茶叶、瓷器等体现出了巨大的出口优势。正是这种“封闭”的优势,却加深了它的封闭,使明清时期的中国在近代科技崛起时迅速败落。(2)先“陆”后“海”的原因:农耕经济下的古代中国,经济重心首先出现在北方,以陆地为主要的生产生活场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海路优势得以体现。(3)逐渐闭关锁国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政治制度不断走向反动,体现出其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面。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2)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经典再练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