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土木建筑系主讲:张建坤邮箱:zjk198418fl@163.com一、概述二、各部详细讲解(一)大门:(二)影壁(三)倒座房(四)莲花门(五)雀替(六)内院三、回顾综述四合院子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的分析,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到元明清时期,四合院在全国范围内被大量改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使用四合院。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前两天听老郭的《夸住宅》,索性把马老爷子和少马爷说的《夸住宅》也翻出来听一遍。这个很久几乎能背下来的名段里夸的,就是中国最常见的建筑形式——四合院。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会想到北京的四合院,这是为什么呢?(1)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它形成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2)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3)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他地区的民居有些就不是这样。譬如山西、陕西一袋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个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院落,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多以东西长南北窄的横长方形。山西四合院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而南方地区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角落,东西、南北四面房屋不单独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将庭院称为“天井”,可见江南庭院之小,犹如一“井”,难免使人联想到“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等成语。根据工程的需要和主人的身份,四合院分为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五进等不同的院落结构,甚至横向带跨院带花园的组合式布局:“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三进院落是明清时期最标准的四合院结果,布局最为合理、紧凑,是民间大量采用的形式。第一进院:垂花门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进院:厢房、正房、游廊组成,正房和厢房旁还可加耳房。第三进院:正房后的后罩房,在正房东侧耳房开一道门,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在整个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这其中也有反映“男外女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影响主人居住北房,儿女居住西房,孙子、孙女及奶妈居住东房。厕所在院内旮旯,讲究的是男女分开,男外女内,男的在外院南房西角,女的在内宅东房北角。内宅是四合院中心,北房前出廊,东西两端建有游廊,游廊将东房、垂花门、西房、北房连成一体,既可躲风、避雨、防日晒,又可乘凉、休憩和观赏院内景色。北京四合院是名副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四合院布局(以最常见的三进四合院为例)整体布局依据风水大门是整个四合院的入口,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四合院区分内和外的标志,进入大门里便是户主的独立天地。传统四合院的大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体现在式样、规模、屋顶、装饰等等方面。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住宅及其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北京的四合院无论是建造在东西走向的胡同北侧,还是南侧,院内北房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房,它们的不同只是院门开设的位置不同。院门的定位,完全是受北方自然环境和古代建造房屋的风水之说影响。胡同北侧的四合院为正四合院,院门朝南,临街开设,一般设在四合院的东南角。胡同南侧的四合院如果南面不临街,开不了院门,则在北房西边开门。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大门,形制严谨。从建筑形式上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者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屋宇式大门又可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如意门等。另一类是在院墙合拢处建造的墙垣式门;墙垣式门应用较普遍、多建在中、小型四合院,表现最多的形式是骑墙而建的小门楼。建有屋宇式大门的四合院,一般多是有官职地位和豪门大户使用;设墙垣式大门的四合院,则多为社会普通百姓居住。另外,西方建筑文化也对四合院产生过较大影响。随着以圆明园为代表的西洋式建筑在中国的大量修建,在民间也出现了大量的中西合璧式的门楼,被百姓形象地称为“圆明园式”门楼。现存王府大门的屋宇,主要以五间七架三启门和三间五架一启门为主;第一种屋宇是五开间的,其中间三间开启,屋架为七檀式;后一种屋宇为三开间,中央一间开启,屋架为五檀式。因为旧时的王府是细分高低级别的,比如分为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镇国公府、辅国公府等几个等次,这些是与清朝宗室分封制度相对应的。王府大门的间数、门饰、装修、色彩都是按规制而设的。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这种大门座落在王宅院的中线上,宏伟气派。王府大门是四合院大门的最高形制,它的规模远远超过其他一般的大门形式,可以做到五开间或三开间,而其他屋宇式大门只能占据一个开间。此外,王府大门的屋顶和其他大门也非常不同;屋面可以使用琉璃瓦件,通常用简瓦、板瓦,在檐口处设有瓦当和滴水构件;正脊两端上设吻兽,垂脊上带有仙人、走兽,走兽的数量有严格限制,一般为单数,规格越高的建筑走兽数量越多;在王府大门的屋宇上还可以使用斗拱、雀替等构件,并能饰以彩画,这些在平民四合院的大门上都是严禁使用的,所以说王府大门具有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典型特点。门钉有几个作用:一个是装饰,一个是代表等级,再一个起加固作用。最早的门钉只起加固门板的作用。由于一扇大门往往要由若干块板子拼起来,时间一久容易散开。为了避免散落,就在门板里头穿上带,又怕带不结实,于是再用门钉加固。后来门钉做得越来越整齐,横竖成行,钉子的数目也就成了等级的标志了。由于皇家建筑体量大,门也大、需要门钉的路数也多。通常皇家竖九路、横九路,亲王七路乘九路,王府七路乘七路,再往下就是五路乘五路。《大清会典》载:“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硫璃,门设金钉。”“坛庙圆丘外内垣门四,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对亲王、郡王、公侯等府第使用门钉数量有明确规定:“亲王府制,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世子府制,正门五间,门钉减亲王七之二(减掉七分之二)”;“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与世子府同”;“公门钉纵横皆七,侯以下至男递减至五五,均以铁。”广亮大门是一种仅次于王府大门的宅门,它是屋宇式大门的一种主要形式。这种大门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占据倒座房一个开间的位置。广亮大门虽不及王府大门显赫气派,但也建在高出胡同路面几个台阶的台基上,它的屋顶标高明显高于倒座房,进深的尺度也略大于与其紧邻的其他房间,这些使得整个广亮大门在胡同里非常突出醒目。另外,广亮大门的门扉设在屋宇脊檀下的中柱位置,把门庭空间等分,一半在内,一半在外,所以门扉以外的入口区域相对宽大敞亮,这可能是之所以成为广亮大门的缘由。广亮大门级别很高,这种大门在当时必须是有一定官品的人家才能使用,这一点可以从大门檐柱和檐枋交界处的雀替和三幅云反映出来,因为雀替在古代是官位的象征。广亮大门的屋顶,多为简瓦屋面,也有的是合瓦屋面;使用青瓦,而非琉璃瓦。屋脊多为清水脊或卷棚脊,其中清水脊的两端会设有“蝎子尾”、斜伸向天,下设画草砖;卷棚脊又称为“元宝脊”,造型舒展大气。广亮大门有自己的山墙,墀头墙外凸,在戗檐上饰以精美砖雕花饰,砖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门的门板多是“棋盘门”,棋盘门也叫攒边门,门的四周攒边,中间安板心,即可用于室外也可用于室内。在门板上面的中榄部位设有数对门簪,多为四颗,形状多样,上面雕刻图案,以示富贵吉祥之意,也常雕刻文字,比如“平安”、“福寿”之类字样,表达户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门板下面设置可活动的门槛,门槛两侧有精致的石鼓门枕,门枕朝内,石鼓朝外,多雕有华丽精美浮雕图案;大门两侧还设有上马石、拴马石等设施,有的是平素的,有的是石刻图案;广亮大门的梁枋上装饰以彩画,檐枋下面安装雀替、三幅云一类构件。这些构件既有很强的美化功用,又是大门等级的象征,代表着户主品级地位;就美化功能来说,它也并不单是一种装饰物,多是因功能而产生,是功能和结构需要的产物;因此各种装饰物和建筑构件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比如雀替原本是一种力学构件,而后则是越来越注重它的装饰性和象征性;门簪除了它的装饰性外,也起到约束门板,使联楹和中槛紧密固定的作用;还有精美的门枕石内端起到固定门板,承载门板重量的作用。广亮大门的诸多装饰都非常考究,成为整个大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大门空间增添了无限风韵。金柱大门在级别上略低于广亮大门。它的形制在很多方面与广亮大门很接近,同广亮大门一样,也占据倒座房的一个开间;与广亮大门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门扉安装在中柱外侧靠近前檐的金柱位置,故称为“金柱大门”。这样门扉的位置就比广亮大门向外推出了一个步架,因此入口空间不及广亮大门深邃庄严,但也算为宽大,仍能感觉到官宦门第的气派。另外,金柱大门在规模、屋顶、装饰等方面也和广亮大门很相似。蛮子门的门扉更为靠前,设于两檐柱位置,门扇紧邻胡同街道,这样原来门外的入口空间消失,大门入口也就没有广亮大门、金柱大门那样阔绰。蛮子门虽然门外空间变得很急促,但门内空间相应变得很宽敞。官品不高的人或者是商人富户常用蛮子门一种宅门形式,他们不能建设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那样级别很高的宅门,但又想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富足,所以在保留广亮大门基本形制的基础上,把大门的门扉推到最外面的檐柱位置,以示区别,但门扇槛框的形式仍采取广亮大门的形式。可以说它是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进一步演变出来的又一种形式。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古时南方的商人到北京来经商并定居,为了合院安全考虑,把大门的门扉安在檐柱位置,去掉门外的入口空间,以避免有人藏身,北京人把这种门称为“蛮子门”。在北京中小型四合院采用的大门当中,如意门运用的非常广泛,一般是平民使用,形式也很多样。多为一些有钱无官的富贵人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富足,又不想违反封建等级制度的形制规定,而在广亮大门的形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有广亮大门的规模,但形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和蛮子门一样门扉建在檐柱位置,但是和蛮子门不同的是把门扇给缩小了,在檐柱间砌一堵墙,只留出有限的门洞。窄小的门扇只设置两颗门簪,多雕刻“如意”、“平安”等字样。门槛两边的石枕尺度也比较小,为方石墩。在支撑如意门的过梁与两侧砖墙交接处,常用砖雕做出“如意”形状的花饰,学名“象鼻枭”,也称作“如意头”,寓意吉祥如意,这是如意门很重要的特征,也是因此而称之为“如意门”。如意门的正面门楣造型复杂,层次分明,自上而下分为栏板望柱、冰盘檐、挂落板、象鼻枭、墙体(又称“鱼鳃墙”)。讲究的如意门,门楣上方常雕刻精致的砖花图案以作装饰,雕刻题材丰富,最高级别的用博古、九世同居、狮子绣球等纹样,中等的用荣华富贵、番草、人物等,一般的多会做成桥或栏杆的形式。较简朴的如意门只有半个开间,门楣上只用瓦组合成通透的钱形纹样,既简练又美观。抱鼓石是汉族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属于门枕石的一种,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汉族民间称谓较多,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镙鼓、石镜等等。在传统民宅大门前很常见(如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徽州祠堂的版门等等)。在汉族传统牌楼建筑(如牌坊、棂星门)中也有类似抱鼓石的夹杆石(也有称门挡石的),它是汉族牌楼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主要是起稳固楼柱的作用。抱鼓石是汉族民居宅门构件的功能产物,它是依托功能施以装饰的石制构件,起着围护大门壮主人威势以撑门面的作用。中国的外墙宅门一般为两扇,而内室门户为一扇,因为汉字门是由两户所组成的,两扇门决定了抱鼓石必定是对称的结构。抱鼓石的装饰图案用什么好呢?遗存的抱鼓石纹样丰富多彩,从题材上来分,可分为瑞兽祥云、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