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文字稿第十三集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请坐!我们继续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39页倒数第二行,从第三个字开始看起:【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如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也。犹可得而违。汝今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这一段仍然是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的开示。从这里可以看到云谷禅师真的是贯通儒释道,是一位大通家。他对了凡先生不讲佛法,而专用儒家的道理跟他讲,他听起来就非常的亲切,因为了凡是学儒的,他是读四书五经,所以这些《书经》、《诗经》上的话,他听起来很熟悉。前面讲《书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这是引用《书经》上讲的,天命即使是不好,仍然也是可以改变的,而如果自己做恶呢,必定感得恶报,那是逃避不了的。这个「逭」就是逃避。这里又引《诗经》上大雅文王篇说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就是常,经常的常。所以『永言』就是常言,我们一般讲常言道,这是属于真理,所以永恒不变的理。『配命』,这个「命」就是天命,所谓配天命而行,这里是讲文王,他配天命而行,就是说他一举一动都符合上天的常道,也就是佛家讲的符合自性性德。这样的话,他必定能够感得福报。『自求多福』。福靠自己求,怎么求呢?断恶修善,就是求福之道。所以你看我们新年快到了,一般世间人都会祝福,祝福新年所谓如意吉祥,能够身体健康万事顺意,这个是口头上的祝福,能不能够落实呢?要知道福报是果,得修因才可以,所以我们师父上人给人新年的祝福他是按因果来讲的,他祝福人「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你看把因果讲得很清楚,你想岁岁平安,那诸恶莫作,凡是恶都断掉,你就得平安了,你还作恶你怎么得平安呢?众善奉行自然年年如意,你的福报就越来越大,所以自求多福。所以可见得儒家《书经》、《诗经》这些经典,完全也是讲因果的道理。所以印光大师讲,世出世间圣人教化众生,根本皆在因果。如果离开了因果,圣贤就很难教化众生,尤其是现在,传统文化在我们中国衰落了两百年,到现在人们都对伦理道德弃之于避语,所以才会感召这么多的天灾人祸。我们希望挽救世道人心,就如印光大师说的一定要提倡因果教育,讲因果报应,讲伦理道德都不管用了,现在人都不讲伦理道德,他不信,他觉得这个没用。讲伦理道德吃亏,人家不讲道德你讲道德那你就吃亏了。但是讲因果,他就能够生起畏惧,你遵守伦理道德就有善报,你不遵守伦理道德就会有恶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个道理跟他讲清楚了,他就能够回头。所以因果这味药比伦理道德药力药效要好。可以说对现代人这个重病管用。云谷禅师这里就对了凡先生说:『如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这就是他所谓命运不好,没有功名富贵,甚至没有儿女,这里是此天作之孽,这是天给你的恶报,但是前面也说过,「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老天爷很公平,他不会有意去亏待人,也不会有意去给某人加福,完全是按照他自己造作的善恶给他报应,所谓天作之孽,完全是依你自己造作的善恶感召的,或者是前生,或者是今生。前生造的这一生就会有很多毛病习气,所以是连带的,这一生的毛病习气,这是前面上一次我们学到的了凡先生自己忏悔,为什么没有科第?为什么不能够有儿女?他自己已经反省出来了,全是因为自己不善,所以要改是可以能够改变命运,所以『犹可得而违』。这个「违」就是改变。『汝今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你自己为自己造福,怎么造啊?「力行善事。多积阴德」。这个「力」就是奋力,要知道行善在这个社会里不容易,所谓是好事多磨。你要成就善事,必须发起真诚心,而且奋力而为勇猛精进,不退缩、不避难踏踏实实做下去,才可能把善事做得圆满,如果心不真、力不疾,不肯努力,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障碍就退心,就不能叫力行善事,也就是不能使善事圆满。所以这个「力」字是关键点;多积阴德,这个阴德的「阴」字也是一个关键点。德有阳德有阴德,阳德是什么?做了好事名声出去了,大家都知道,都赞叹你,结果果报马上就现了,别人的赞叹也是你的福报,你就享受,所以后头也就没有果报了。甚至如果是别人赞叹你赞叹的太过了,你享了虚名,名不符实,那还可能将来还会有灾祸。所以我们不要求阳德,做了好事不求人知道,不求人赞叹。甚至人家不理解误会了,还毁谤我、讥笑我,我甘心承受不怕受委屈,这个阴德才积得多。阴德是别人不知道,甚至别人还误会你,你所积的这个阴德将来享受不尽。过去的罪业因为人家对你误会,委屈你,讥毁你,你这个罪业就报掉了。我今天得到师父上人这份墨宝,感觉对我很大鼓励。这是师父老人家恭书觉仁老和尚的语句,“现在受委屈,消灭三途苦,忍辱得解脱,速成无上觉”。这老人家过去写的,正好用它来诠释积阴德,在现在这个社会里,你要真正为众生做好事,众生未必理解。而如果你做好事的时候,冒犯了人家某些人的利益,他可能就会毁谤,甚至障碍,让你受尽屈辱,好事啊,现在受委屈,消灭三途苦,把过去所犯的罪业都消了,以后不用堕三途了。三途的苦你看受点委屈就报掉了,多好啊,感恩别人啊,人家造三途业,让你消三途苦,你看这上哪找呀,你还能够去怨恨别人吗,感恩都来不及呀。所以忍辱得解脱,忍辱你心里就没有烦恼,当下就解脱,所以能忍自安。不仅得解脱还得福报。人家来障碍你,毁辱你,把你的罪业消了,好像现在暂时受了一些障碍,实际上你从长远来看,那个是好事,帮你提升。你做好事做不成,可能后头能成更大的好事。像我们师父上人一生也是受尽了委屈,受尽了屈辱,每一次到大的转折点上,师父都是向上提升。速成无上觉呀,无上觉就是成佛,成佛必须得修忍辱心,就像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做忍辱仙人受割利王割截身体,快速的成佛。他本来成佛排在弥勒菩萨之后,属于贤劫第五尊佛,现在提前了,他提到第四位,弥勒菩萨变成第五位了,速度加快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能修忍辱修苦行。所以对一切障缘逆缘,我们都心存感恩,绝不对立、绝不抱怨,业障尽消这积累的阴德才大,所以「此自己所作之福也」。自己修这个福报,别人帮不了你,都是自己作自己受。『安得而不受享乎。』你一定能享受得到。下面说:【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汝信得及否。】云谷禅师这些开示极其精辟,句句都是格言,所以这一段真的我们要把它背下来终身来奉行。这里讲,『易为君子谋』。「易」是《易经》,儒家十三经之一,整个儒家的这些教诲都是《易经》的展开,所以《易》可以说是儒之根本。它是个源头。那么《易经》里贯穿的什么道理呢?不外乎是因果啊。学《易》这里讲能够趋吉避凶,《易经》为君子而谋划,换句话说君子学易,他就知道怎么趋吉避凶。「趋」就是向着这个吉去走,所以能够得到吉祥归避凶险。那后世学《易》呢?为了算命算卦,也想趋吉避凶,但是学偏了。比如说看风水的,觉得这风水不好去改那个风水,觉得自己名字不好改个名字,甚至觉得自己面相不好去整容,去做整容手术,把鼻子架高点,眼皮割开变成双眼皮。能改吗?这能趋吉避凶吗?这就变成迷信了。真正趋吉避凶之道,是从自己心弦上改呀,就是《感应篇》头两句话讲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你想「趋吉避凶」,那就要自己就要断恶修善。而学《易》是什么呢?帮助你认识自己有什么恶,如果有恶的、有过错,有毛病,马上要改,这就能避凶。看看有哪些善我还没有去修,赶紧去修,这就是趋吉了。所以命运就随着你修正你的言行,你的心地,就会改了,越改越好。所以《易经》这个易字,它有改变的意思,不断的在改,它不是定数。所以底下说:『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如果说天命是恒常不变的,这叫宿命论,人出生八字能算出来,是不是一成不变呢?不是的。如果说一成不变,你就拼命去造恶,那最后这个命运就会变得很不好。了凡在这里就给我们说的这个立命之学,正是讲到“命自我造,福自己求”。《易经》实际也是讲到趋吉避凶,正是讲到天命无常,不是常久不变的。如果说常久不变,吉怎么能趋,凶怎么能避呢,那这个话就是废话了,圣贤之道它不是宿命论,完全是可以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控自己的命运。所以《易经》「开章第一义」。开宗明义就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两句出自于孔子之笔,孔子注解《易经》,这开头就说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就贯穿着《易经》全部,就是讲因果。这里积善之家,一家人积善,积善的人自己当然会有福报,而家的后代儿孙也也会有余庆。庆就是福报,意思余福,享祖宗的余福啊。那讲余字,就很有意思了,不是说这修善的本人没有福,是他自己有福,他这个福是本福,他自己享了,除本福以外还有余福,子孙享了。他本福什么时候享?如果说人只有一世,那讲本福、余福就没什么意思了。人不只一世,人有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不断的轮回,所以修善的人,他的本福将来在人天善道享啊,而他现世的子孙享他的余福。这个说法就能说得通了。那实际上呢?这家的子孙有福,也不是说他的祖上把福真的给了他,全是感召,因为这家祖上修的福大,所以感得来的这些子孙也是福报大的人,福报小的进不到这个家门,必定是同类福报的人才感召到一起来。所谓《易经》上也是这么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的人,福报、智慧都相当的走到一起来了,福报差距很大不可能在一起。所以我们希望自己将来儿孙有福,自己要多修福,你感召的就是有福的儿孙。「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反过来,造作不善的人讲,人有本殃,本殃自己将来在三恶道里要受的祸、受的苦,他这个家里的儿孙将来也有余殃余祸,一样的道理。也不是说他自己本人的祸殃加到他儿孙身上,而是他因为造作不善,所以感召到那些没有福报的儿孙,没有德行的儿孙,所谓的败家子都上他家里来了。这些感应的道理,因果报应,『汝信得及否』。你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深信不疑?能够信,就有福了。为什么呢?你就能够依教奉行,你就肯断恶修善,所以信心很重要。《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道的源头,功德的母亲,也就是它能生道,生功德,长养善根,也就能长养福报。我们自己问问,我信得及否?下面:【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这就是了凡先生真信。信云谷大师的教诲。云谷大师的教诲完全是佛知佛见,圣贤的道理真理。能够听到这些道理,能够相信,这就是大善根,有福啊。遇到了这种福,遇到了又能相信那更有福,相信了之后能依教奉行,那福上加福。所以了凡先生『拜而受教』,接受了。「拜」是礼拜,表恭敬,尊师重道。尊师重道,他才肯去行道。如果他不能尊师重道,听了也是白听,没有那个恭敬心,那什么都得不到,所以福德智慧都要从恭敬心中来求。了凡先生听云谷大师一番教导,佩服啊,感恩啊,立刻礼拜接受教诲。接受教诲马上付出行动。「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这就是觉悟的样子,能忏悔了、能认错了,就能改过自新,这是改造命运的第一步啊,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人谁没有过错呢?谁没造过罪业呢?肯定都有。只要你没成佛,就会有罪业,连普贤菩萨都忏悔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罪业,如果有形象,有体相,尽虚空都容纳不下,这么多!何况我们凡人。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四条,就是忏悔业障,真诚的忏悔,把往日所造的罪过、毛病习气,在「佛前尽情发露」。「尽情」是真诚啊,一丝毫都不留了,毫无保留的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之后要改过,所以忏悔是后不再造。如果你还造,那就不是忏悔,你在佛前发露,那叫欺骗佛,那不仅没有功德,还有罪业了。所以真干,真干你的命运才能真改,你不是真的,你搞假的,只是坑害了自己而已。《楞严经》上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那个心地上的念头不是真的,不诚,你就不会得到真实的果报,那叫自欺欺人。所以了凡先生可贵之处就是真诚,老实、听话、真干。过去没听过这个道理那情有可原,现在把道理听明白了还不肯忏悔,还不肯改过自新,那叫自暴自弃了。所以了凡:【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了凡先生是读书人,读书人都有读书人的习气,喜欢写文章,所以他要发露忏悔之后,写了一个发愿文。『为疏一通』。这「疏」就是疏文,疏文给谁的呢?给祖宗的,给天地鬼神的,这叫疏文。就是下对上的这个报告。写了这么一卷,把自己的这个过错尽情发露,然后发愿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