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评-联-结--怎样写读后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修改作文“十看”1.格式是否正确2.卷面整洁3.标点符号4.错别字5.找病句6.中心:鲜明集中7.选材8.结构层次9.表达方式10.语言简练、准确读后感“四字诀”引--议--联--结(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怎样的优秀品质?1、诚信,又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2、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4、无私的爱。文章写了“我”和战友普雷沃因飞机失事而遇险被困沙漠的体验、思索及心理活动。一、《在沙漠中心》文章的内容;二、感受。1、感受到了沙漠的可怕。2、感受到“我”强烈的求生欲望。3、感受到在沙漠生活的艰难。4、感受到“我”的幽默风趣和对苦难的调侃。5、感受到“我”面对死亡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斗争。6、感受到“我”对生命、责任、事业的思考。7、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死亡的恐惧。《登上地球之巅》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四位勇士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经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第8自然段),四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第二部分(第9至第15自然段),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停止攀登,他冒着死亡的危险,将氧气留给队友。第三部分(第16至第23自然段),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登上了峰巅。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靠什么来战胜?遇到的困难1、山路陡峭2、天气严寒3、身体虚弱4、高山反应5、缺乏氧气6、黑夜登山靠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団结合作、敢于牺牲的精神来克服以上说的是读后感,如果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思想上受到触动,也要写篇感想,那就是观后感了。观后感的写法和读后感一样,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读《伤仲永》随想梁燕《伤仲永》一文写的是:古代有个方仲永,自小聪慧不凡,五岁就能指物作诗。他父亲以此为荣,经常带他到别人家做客,炫耀其才华,并从中得利,不再让他努力学习。到了十二、三岁,仲永的诗文平谈无奇,到了二十岁,变成了一个平庸之辈。(首段属读后感“引”这一环节,概述----而不是照录或复述----原文内容,符合要求。)方仲永五岁就能做诗,如果他能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充分发挥自己聪明的天赋优势,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代名家。然而,他没有努力学习,不求上进,以致后来成为平庸无奇之人。由此可见,有天才而不勤奋学习,也会一事无成。(次段为读后感“议”的环节,对原文略加分析议论后,引出自己的观点即论点———段末一句。)相反,许多事实说明,有些人虽然开始天赋并不高,但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勤奋刻苦地学习,却一举成名。(本段首句从正面立论,引出下文二例)举世闻名的科学巨星爱迪生,小时侯曾因脑子笨而被称为呆子”,他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学,凄惨的家境逼得他十岁就开始了买报生涯。面对生活的煎熬,世人的欺凌,他一点也不屈服,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勤奋刻苦地学习,辛勤地研究,终于摘取了科学王冠,成了世界著名的“发明大王”。(这里举外国事例一)驰名中外的数学家陈景润,天资不算聪明,在学校时数学成绩经常不及格,但他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光计算用的草稿纸,就积了半间屋子,终于验证了哥德巴赫猜想,发明了闻名中外的陈氏定理。(这里举中国事例二)这些例子,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即使天赋不高,但他只要能勤奋学习,刻苦追求,也会变得大有作为。(末句总结上两例,呼应段首,强调了本段论点)(本段为读后感的第三个环节——“联”。联系古今中外二例论证论点——这是事例论证,下段则是道理论证。)天才犹如火花,能点燃,也能熄灭。勤奋是助燃剂,懒惰则是灭火器。所以,有天才不努力,就会使天才泯灭;而天赋不高,却奋斗不止,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通常说的“天才出于勤奋”,“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本段也属“联”的环节,连同上段,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说服力强。)我们青少年学生,无论有无天才,只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满足是学习的敌人,勤奋是学习的朋友。”让我们摘引革命老前辈叶剑英《攻关》一诗共勉:“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读段属这篇读后感的“结”这一环节,紧扣论点,联系学生实际,作出结论,并引《攻关》诗增强了说服力。)【总评】这篇读后感的思路符合一段读后感引、议、联、结的基本套路,同时选例典型,分析合理,表达流畅,可以说是一篇不错的读后感。但有两处缺点比较明显:第一,第二段“议”的环节在引出论点后,应顺着论点举一两个“天才而不勤奋学习导致一事无成”的反例。第二,在“结”这一环节中,应呼应开头,顺便再提及原材料中方仲永的教训。谈“真正美国口味,我爱吃”——看电视广告有感红丽(题目符合读后感形式,副题标明是观后感)现在电视里有的广告真是莫名其妙。比如有一个手表广告,说:“一旦拥有,别无所求。”我真不懂,难道一个人的生活就追求一块表?要是相信这种宣传,人的思想不是没有了吗?(此广告例为引子,引出正题广告的内容)还有一个饼干的广告---几个小孩子拿着饼干,喜滋滋地说:“真正美国回味,我爱吃!”这也是很荒唐的,难道“味”也是美国的好吗?(首段包含了读(观)后感的前两个环节——“引”和“议”。先引电视广告内容,再略分析提出观点——口味未必美国的好。段末反问句表明观点。)去年寒假,爸爸选了几篇毛主席著作让我学习。其中一篇是《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文中毛主席说,我们要学习外国的优秀文化,要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但是不能把我们自己民族的东西丢掉。毛主席还举了个例子: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一定说用刀叉的高明、科学,用筷子的落后就说不通。我觉得毛主席讲的话有道理。西方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但不能说什么都是西方人的好。西方人习惯喝咖啡的口味一定比喝茶的口味高。但是听说前一阵有的地方流传一种风气,家里来客要喝雀巢咖啡才算高雅,这不是很怪吗?(本段引毛主席的论述,说明“洋为中用”要取其精华,不可盲目仿效,要辩证对待外国“口味”。)其实,要说口味,西方人是不能和我们中国人比的。我在妈妈的桌上看到一本《烹调原理》,是一位台湾教授写的,书上有一段话十分有趣。他说,我们中国人的饭菜讲究“味”,所以重视”烹调”。西方人只有“烹”,没有“调”。“烹”是把食物弄熟了,可以吃了。但食物的“味”却要靠“调”。所以西方人的食物谈不上“味”。他说他在美国吃牛排,从纽约吃到洛杉矶,到处是一个味,可是中国有八大菜系,风味不同。我没有到过美国,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事实,也许说过头了。但中国菜的味道天下第一,这是世界公认的。现在我们却在电视里喊“真正的美国口味,我爱吃”,那就太没自尊心了!(本段对比论证中美口味;“美”味单调,“中”味丰富,并否定和批评了广告词内容,有力证明了论点。)我想,如果真的连口味都要学西方,把中国的茶都换成外国的咖啡,把中国的馒头都换成外国的面包,把中国的筷子都换成外国的刀叉……这样岂不是把我们民族的特点统统都丢掉了吗?这样,世界上还会有我们的地位吗?(本段是对上两段的总结,连用反问,强调了坚持传统不可盲目仿效的观点。)(以上三段是该观后感“联”的环节。)还是让我们大声呼喊:“真正中国口味,我爱吃!”(改广告语,巧而有力。)(本段是观后感的“结”。)【总评】该文是一篇难得的观后感。作者用充分的事实和透彻的分析,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上谈有分寸,议有气节,说服力和感染力都很强,在形式上又符合一般读(观)后感的要求。【例三】读《说虎》有感佚名《说虎》这篇文章讲述了要用智而不要光用力的道理。不错,任你老虎力大爪子锋利,怎敌得过我用物又用智呢?从读后感的一般形式看,本文首段包括了”引”和“议”两个环节,比较简略。用力而不用智乃愚夫之道也,有勇有谋才是大智之人。吕布可谓有勇,一人独战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可是他却因无谋而最终失败。项羽当称一世英雄,然而最后还是自刎乌江。如何?这些人虽有蛮力,但最后不都像虎一样吗?诸葛亮可谓一介书生,可是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帮虽没有项羽那“力拔山兮”的力气,却终得天下。这些人的事例不正说明了用智的厉害吗?正是因为有了智,人类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人类用智慧武装了自己,征服了自然,改造自然。力虽可取,智慧更不能没有。否则,人类又怎么能有今天的繁荣和现代的文明呢?拿我们的学习来说,更需要用智。善于开动脑筋,不死记硬背,选择好的方法,尤为重要。比如:“记历史朝代,可编成一首诗歌:背诵课文,可断记(化整为零,以简代繁)。又可在脑子里形成画面。有些同学学习不得法,结果事倍功半;有些同学却能运用省时省力的方法,一会儿就记住了。这就是善于运用智慧的好处。在生活中运用智慧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的。有人用船运嫁妆,途中要经过一座桥。船上衣柜却高出桥二寸,怎么办?新娘子说加载几块石头不就通过了吗?想一想如果只凭蛮力去扯,去拉,还要费多少功夫和力气?其结果又将如何呢?二至五段为“联”的环节,从四方面摆事实,讲道理,分析论证。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而且联系学生学习实际充分论证,说服力强。所以我们要开动脑筋,运用智慧,不能只凭本身的力气一味蛮干,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同学们,请运用我们的智慧,学好文化知识,为将来建设中华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吧!最后一段为“结”,呼应开头,强调论点,发出号召。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谝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气机车,当时有人驾着一国辆马车和它赛跑。新生的火车丑陋笨重。走得很慢,漂亮的马车骄傲地跑在彰面。而且火车由于没装弹簧,把路基都震坏了。然而斯蒂芬逊并没因比赛失败而灰心,他不断改进机车,坚信火车具有马车所无法媲美的前途。100多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着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前进,高速火车每小时可达200公里,试验性火车的速度更为惊人。例文四失败是成功之母--由世界上第一辆火车跑不过马车谈起当我看完了世上第一辆炎车和马车赛跑,竟然远远落后于马车的故事后,再看到现在高速成火车时速已达两百公里,不由得想起了我国的一句名谚:失败是成功之母。(引、揭。开篇概引材料,揭示中心:失败是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