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春电影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电影印象之七|▌浮光掠影般的青春年华——电影中关于青春的记忆(台湾篇)浮光掠影般的青春年华——电影中关于青春的记忆(台湾篇)□玄曦皓题记:都说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无论是欢笑还是伤悲,都显得那么唯美,那么让人回味。只是这如浮光掠影般的青春年华,在我们的生命中却是弹指一挥间,一不留神就已经踏上了远离青春的列车,渐行渐远。之于青春,想说的话实在太多,多到拉拉杂杂说得自己都累了可还是说不完。每个人的青春都与别人不同,而每个人的青春也都只有那么可贵的一次,就像路过的风景,只此一回,无法转身重新再去驻足欣赏。电影中关于青春的记忆五彩斑斓,有快乐,有难过,有喜悦,有感伤,一切的元素都汇聚成两个字——青春。各地的电影关于青春的叙述有着各不相同的味道,就像各地的青春永远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一样,本文就以台湾新时期的青春电影为主,写一写海峡对岸的那些青春年华。首先来简要的说一说台湾电影大致的发展历程。台湾电影真正为人们所关注得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浪潮”,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诸如《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一批优秀的影片,展现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也树立起了导演个人特质大行其道的旗帜。在新浪潮平息之后,正值社会的动荡期,政治上的解严与经济上的衰退让电影人将目光投入到对历史的反思与现状的白描,《悲情城市》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正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此后李安、蔡明亮等凭借着自己特立独行的影片风格独当一面,使九十年代的台湾电影进入了个人主义泛滥的文艺片热潮时期。这些导演在国际上迅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但是却因为自身影片太过于晦涩难懂导致票房惨淡,台湾电影工业陷入窒息的窘境。自2000年以来,台湾电影逐步复苏,开拓出了青春电影为主的时代风格,涌现出了诸如《蓝色大门》《飞跃情海》《盛夏光年》等一大批青春题材的影片。著名导演杨德昌先生说,“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与非青春片。”由此可见,青春电影在台湾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提起台湾的青春电影,我想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共识:剧情拖沓、表述缓慢、人物矫情、不明所以的忧伤、无病呻吟的挣扎,林林总总,如此这般。的确,如果把这些电影堆在一起来看,很容易能够发现这些共同点,这也行成了台湾青春电影与众不同的味道,是一种怎样的味道呢?我只能说是一种青春的味道。就像电影《渺渺》中小瑷说的,“你不觉得蛋糕吃起来会给人一种很甜蜜的感觉吗?不管是酸酸的、苦苦的还是甜甜的,可是在外观上就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青春不也正是这样吗?别管内里究竟是苦涩还是甘甜,至少披上青春的外衣就会让人觉得是那么充满生机和朝气。不少人会反感我在上面说的那些共识,以至于觉得这些配料几乎都差不多的青春片味同嚼蜡,食如鸡肋,但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没有在现阶段经历这个时代背景下的青春,那么你就不会有切身的体会。正如我一个朋友跟我说的那样,“看台湾这些青春片,实际上看不到什么,既不会教给你怎么做人,也不会教给你怎么处世,但是我就是喜欢把自己放进这些故事里,因为在这里面有很多真实存在或者时常向往的生活状态。”看台湾的青春电影,如是而已。所以,如果你没办法将自己投入到这些或俗情难耐、或莫名其妙、或矫揉造作、或郁郁寡欢的青春年岁中的话,只能证明要么你还没到这个年纪,要么你已经离开了这个年纪。开启新时期台湾青春片先河的应该算是《晴天娃娃》,但是真正引起大家关注的则应该是《蓝色大门》。年幼青涩的桂纶镁与陈柏霖在片中本色出演孟克柔与张士豪,中规中矩,恰如其分。也让很多人记住了这两个名字,这两个在当时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在《蓝色大门》中,校园是大背景,也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合了关于成长与性取向等一系列的青春期问题的探讨与思考。阳光开朗的张士豪,代表了这个年龄男孩子中的佼佼者,正如他对孟克柔所说,“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我觉得我还不错哦。”他这样介绍自己的时候是那样的坦诚与欣然,恰如青春年少的那股蓬勃的朝气喷涌而出。他的青春是在一个为人瞩目的位置上度过的,男孩子羡慕他,女孩子偷偷暗恋他,这在他做这样的自我介绍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此相反,孟克柔却显得笃定与抑郁,看上去有着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老成,当张士豪对她说想要追她时,孟克柔对张士豪说,“我很麻烦的。”她是真的很麻烦,在内心里就纠结成厚厚的一团,怎么绕也还是绕不出来。她故作的老成也只是一个孩子刻意伪装出来的坚强,正如她与妈妈相依为命时妈妈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强。孟克柔问她妈妈失去了爸爸之后是怎样活过来的,妈妈说,“就是这样活过来的啊。”青春,也不正是这样过过来的吗?在孟克柔的心里既有对成长产生的恐惧,又有对恋爱产生的质疑,她喜欢林月珍究竟是一种真实的感受,还是一种固执的倔强?她的内心深处也许始终都在按捺着对于张士豪的那股莫名的喜欢,可是又不确定自己究竟是不是喜欢男生。这些左右为难的挣扎存在于青春期这样复杂的阶段,实在让人高兴不起来。于是,孟克柔的脸上总是阴沉着,看不到丝毫的阳光,不管是与林月珍还是与张士豪,孟克柔始终都在取舍间进退失据。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孟克柔的笑容却显得那么阳光,那么可人,那段独白或许是最好的答案:小士,看着你的花衬衫飘远,我在想,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由于你善良、开朗又自在,你应该会更帅吧。于是,我似乎看到多年以后,你站在一扇蓝色的大门前,下午三点的阳光,你仍有几颗青春痘。你笑着,我跑向你,问你好不好,你点点头。三年、五年以后,甚至更久更久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是体育老师还是我妈?虽然我闭着眼睛也看不见自己,但是我却可以看见你。青春就是一扇大门,一扇通往成熟的大门,在门前,所有人都会选择驻足张望,因为大门内的世界一片未知,或许这也正是青春期的普遍特质。无论在驻足张望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当一旦越过那道门,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因为选择的路不同了。《盛夏光年》是一部被人诟病很多的电影,其主要原因自然就是片中对同性恋的某种歧视。在我看来,同性恋是一个很难拿捏的题材,这是由于同性恋本身就是很难去评说的感情类型。我觉得无论是同性之爱还是两性之爱,都无可厚非,爱什么人怎么爱这都是自己的自由,可是如果站在另一层的高度上来说,当同性恋与异性恋并驾齐驱的时候,人类的社会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亦或者当这个时代由同性恋主导的时候,我想人类绝种也差不多该提上日程了。所以说,人们对于同性恋的诟病是一定存在的,无论怎样去说,这种恋情终究是一种违背现今遵循的生理学与伦理学思想的。《盛夏光年》这部电影对同性之爱只算是浅尝辄止,更为主要的表述对象应该是选择,无论是余守恒的选择还是康正行的选择,都改变了自己一生的轨迹。正如影片一开场,就安排了一组象征缅怀过去的镜头:一脸颓唐的三人并排坐着,忽然传来孩子般清脆的欢笑声。余守恒听见了记忆的生意,于是便循着这声音跑了出去。紧跟着是舒缓的钢琴,象征着孩童时期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也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旦时光可以倒转,他们三人又会对生活作出怎样的选择呢?他们三人的生活也将会与现在截然不同。归根结底,年幼时的一个漫不经心的选择,其实就已经注定了你一生所要走的路。就像《蝴蝶效应》中所表述的那样,一个小的改变,就可以彻底改变几个人的人生轨迹。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盛夏光年》所表现出来的青春悸动很具有穿透力,或者说很容易与观众在心灵上产生某种共鸣。之所以说是某种共鸣,是因为不同的人会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不同的切入点,去开启自己心里那扇蔽塞的回忆之门。如果只安排余守恒与康正行的对手戏,我想这种共鸣的作用面就会狭隘了许多,在两人之间出现的杜慧嘉恰恰把这个面推而广之,阔的很大。片中杜慧嘉与康正行私自翘课去台北,在街头放肆的享受着脱离牢笼的快乐与不羁,这种感受与时下的生活颇为贴近。众所周之,在高考与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年轻人在学校中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青春期本就具有的求知心态与叛逆作风,这一切的一切堆积在一起就是对学校的仇视,当然这也许是我的一面之词,但我认为没有一些仇视,只能说这样的人在心理上缺乏主观判断力。仇视并不代表一定要愤世嫉俗或者说特立独行,这种仇视是一种潜藏在心底的仇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仇视。当杜慧嘉与康正行在顶楼大声呐喊的时候,正是对这种仇视的鄙夷与泄愤,让这个年龄段的人很容易感同身受。除了人生之路的选择,青春也是爱情萌发的时期。康正行之所以没有与杜慧嘉的台北更进一步,是因为他的脑袋里还在犹豫,这种犹豫没能阻止他们两人接吻,但是却阻止了更实质性的内容发生。简单来说,这种犹豫是由于余守恒的存在,也是由于康正行对于自己性取向的质疑。进一步来说,这种犹豫根植于年幼时期的康正行,罪魁祸首就是老师要求康正行去一对一的帮助余守恒这件事。那么,不言自明,康正行的悲剧得益于自觉为人师表的老师,得益于自认为所作之事无可厚非的大人。当一个孩子还没有自己进行判断进行选择的能力的时候,一个大人的一次漫不经心的选择就彻底的改变了他的一生,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剧吗?再进一步来说,康正行是被动的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了余守恒成长的正常环境。可是这两个人在各自成长的历程中都经历了对于性取向的选择,结果却是余守恒得到了成功的蜕变,而康正行成为了牺牲品。以夏天为题的青春电影还有一部叫做《夏天的尾巴》,相比之于《盛夏光年》中的悲剧与不幸,《夏天的尾巴》显得要更夏天一点。这是一部有点趋近于沸腾的青春电影,叛逆与躁动交替成为主线,辅之以音乐的柔美与圆润,宛然构成了一幅刚柔并济的青春画。即便你不喜欢这里面的人物和剧情,也依然会对影片中的音乐有所留恋。台湾的流行音乐是亚洲的佼佼者,将电影与流行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自然也成为了攫取市场利润的左膀右臂。乍一看,台湾的这些青春电影中流行音乐都是抹不掉的元素,更有甚者已然成为了一部长篇MV,如《五月之恋》就俨然是五月天的MV混编电影。再如周杰伦自编自导自演的《不能说的秘密》,也打上了流行音乐的浓重烙印。就像我此前看过的一个节目中所说的那样,身为亚洲流行音乐天王的周杰伦就算在电影中什么也不做,只站九十分钟,也会有很多人买票去看。毋庸置疑,流行音乐是台湾的强项,而电影却是台湾的软肋,这种以强扶弱的手法也是无可厚非。在《夏天的尾巴》中,音乐是一个元素,却并不是全部,更为精彩是对于青春年华的描写与赞美。台湾青春电影中有两大场景,一为校园,二为郊外,前者像是青春的囚笼,后者像是脱离囚笼之外的世外桃源。《夏天的尾巴》也抓住了这两点,但是更重后者。碧翠的稻田,蜿蜒的河流,安静的小桥,潺潺的流水,这些元素一是为了让画面美观,二是为了在这种环境中去表现青春的美丽。正如导演郑文堂所说,“我的青春年少时代,口袋里经常一毛钱也没有,可是,却可以过的很悠哉。因为我住在乡下,只要有一台脚踏车就可以到处游荡,就可以享受云淡风轻的自由时光,电影里面的几个高中生就是这种感觉。”的确,也只有这种环境下的青春才算是最自由最洒脱的青春,正如笼中之鸟即便羽翼再美也终究是一场悲剧,只有飞回大自然才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美丽。《夏天的尾巴》中既有青涩懵懂的初恋情怀,也有青春时期不愿与世俗妥协的叛逆情绪,然而这些都构成了青春这个主题词的基石,让人很容易感同身受。片中的人,无论是爱音乐如命的阿月,还是喜欢女老师的帅男生陈坏钧,无论是自由洒脱的日本少年阿齐朗,还是柔美可人的小女生林雯莉,他们的身上都散发出如夏日的阳光一样耀眼的青春气息。故事的最后勾画了一场关于青春救赎的桥段,他们联手阻止了一场自杀的悲剧,这不得不说是为这段温暖的青春记忆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青春的路途注定了将会以追寻为主题,无论是追寻个人的理想还是青涩的爱情,都是在一种勇敢的追寻中不断向前。等到历经了重重跋涉抵达一直所追寻的那个终点,也许彼岸并不如想象中美丽,但回过头来看走过的历程依然有唯美的足迹。《单车上路》就是这样一部带着追寻味道的影片,与此较为同类题材的影片还有《练习曲》,只不过前者的单车带着些许的逃离意味,后者的单车则只是为实现自己环岛梦想的工具。无论是阿国还是林正义,他们之所以骑上单车远离那份世俗的喧嚣,都是因为越不过心理的那道障碍。阿国的障碍是不小心烧了老伯的便利店,而身为警察的林正义的障碍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