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定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温故知新:由“记”谈起我们接触过的与“记”有关的文章解题•“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利用游记进行说理文体特点: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王安石其人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拜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作。4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力主改革政治;16年后(1070年)拜相。(1021~1086)•政治家:1042年考取进士,1070年拜相,在位期间,力排众议,推行新政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后变法失败,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韩柳三苏欧王曾)。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主张文章“务必有补于世”。文章笔力雄健,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作品多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历来为人传送。•思想家: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大胆创新。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1.异读字。●有碑仆道:●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何可胜道也哉:●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长乐王回深父:pū,跌倒、倒地。fú,那。xiàng,帮助、辅助。shēng,尽。fǔ,通“甫”,古代男子的美称,用于人名。2.古今异义词。●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于是余有叹焉:●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非常之观:不能,不及、不到;十一,十分之一。于是,对这件事。非常,不同寻常的、非同一般的。至于,到了。所以,……的原因。学者,做学问的人。3.词类活用。●火尚足以明:●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于是予有叹焉:●常在于险远:●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明,照明、照亮。形作动。乐,快乐。形作名。叹,感慨、感叹。动作名。险远,艰险遥远的地方。形作名。幽暗昏惑,幽深昏暗、令人迷惑不清的地方。形作名。谬,弄错,使动用法;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作名;名,说出名字,名作动。●始舍于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有泉侧出:●好游者亦不能穷也:●而其见愈奇:●则其至又加少矣:3.词类活用。舍,筑舍定居。名作动。命名,称。名作动。侧,从旁边。名作状。穷,穷尽,走到头。形作动。(多义词)见,所见景物。动作名。至,到的人。动作名。4.特殊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其乃华山之阳:●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所谓前洞也:●此余之所得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有碑仆道:●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判断句。省略句,“仆于道”。介宾短语后置。省中心语“者”。省介词宾语“之”(以之,因此)。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5.文化常识。●华山之阳:阳,山的、水的。阴则反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至和元年,纪年。●临川王某记:临川,古人称呼前喜欢加上;王某,王安石自称。6.主要虚、实词。●虚词:其、以、于、之、为、者、而、则、夫、盖。●实词:观、名、文、求、卒、志、相、怠、悲、胜。南面北面年号籍贯理清结构思路思考:本文题为“记”,记了些什么?记褒禅山概况(1)记游山经过(2)记游山心得(3)记心中感慨(4)补叙(5)重点不在记游,而在说理。结构思路理清思路一二三(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中心句——(1-2):记叙——游山经过。(3-4):议论——游山心得。(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结构——文章第一段记述了褒禅山的由来和华山洞命名的原因,还有石碑仆道,其文漫灭;第二段记述了华山洞前洞和后洞游人数量的不同,以及跟朋友一起游华山后洞中途退出的情景。问题一:本文作为游记,文中记了哪些游中所见的景与物?(1)对“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和“华”“花”音谬,作者的感慨是:①于仆碑,悲夫古书之不存;②“华”“花”音谬——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不可胜道;③得出结论:要深思慎取。问题二:针对前文所记的景和物,作者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2)对游洞的人数和情景,作者有这样的感慨: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引出自己的游而思)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前洞是也);险以远,则至者少(后洞是也)。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后洞至深之处)。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问题二:针对前文所记的景和物,作者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影响成功的因素有三:①志;②力;③物,即外在辅助条件。问题三:由第三段看,作者认为影响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最重要的因素是“志”,所以作者得出的结论就是:要有志。●拓展思维:结合我们的学习实际,谈谈志、力和外在辅助条件对我们学习的影响。问题四:由此可见,本文和一般的游记有何不同?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1)本文内容除了记游,还有对游褒禅山所见景物的感慨,也就是所谓的即事明理,为文的目的和文章的主体都不在记游,而在明理。(2)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最大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一、二段主要是记叙,三、四段主要是议论。问题五:一、二段的记叙和三、四段的议论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记叙是议论的由头和基础,也是铺垫和伏笔,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后文的议论是记叙的目的和归宿,紧紧联系前文的记游,是对记叙的深化和升华。明写记游,暗寓哲理,前后呼应,环环相扣。问题六:看看文中有哪些对比,简要分析对比的表达效果。(1)前洞和后洞对比————①前洞“平旷”,后洞幽深;②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2)自己和好游者对比————“余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3)游后洞时前后的心情对比————入之未深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和出来后“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和失落。(4)古人和今人对比————古人“观于天地……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今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问题七:文章中“游山洞”和“做学问”有何关系?山洞——游前洞——游后洞——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后洞险而远,至者少——平淡无奇的景色——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物(火把)——幽暗昏惑——无物以相——探“险而远”之趣——随怠者出——学问求平易之学问求精深之学问学问平易,浅尝辄止的人多学问精深求之不易,深究大成者少无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学问博大精深、意义大价值高的学问求学的其他辅助条件学问艰深、疑惑不解的地方无人指点,缺少其他辅助条件求精深学问之志因困难或别人的议论而止步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议论的基础记叙的深化游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游洞的经过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因事见理叙议结合课堂小结本文把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的道理。游山治学游山尽吾志深思慎取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归纳主题1、以故其后名之曰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7、其孰能讥之乎?8、而余亦悔其之9、既其出其“”字的用法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代词,这,指慧空禅院代词,它,指仆碑代词,它,指洞穴代词,它,指后洞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他们,指游客代词,那些,指好游者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以的用法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由山以上五六里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无物以相之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因为而连词,无义,或“而”介词,用来表并列,而连词,用来因为知识归纳——一词多义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悔相道之不察兮及时相遣归儿已薄禄相日初出大如车盖盖音谬也英才盖世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相盖动词,帮助动词,观察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我”名词,相貌名词,车盖副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大概动词,超过,胜过副词,大概重锤敲击翻译下列疑难句子(1)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进洞越深,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景象就越新奇。(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王安石难倒苏东坡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却不同,王安石提倡变法,而苏东坡不赞成,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据说王安石曾出题刁难苏东坡,他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联.这副对联的上联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原来那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的的确确是不折不扣的两度春秋.另外,对联的第四字与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联也具备同样的特征,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难度.苏东坡虽是奇才,但碰到这种挖空心思的怪题,想了好久也对不出来,只好交上白卷,受到王安石的耻笑.不过,王安石本人当时并没有亮出他的下联.苏东坡挨了“整”,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时间过去几百年之后,直到清朝中叶,对联专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对了出来: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苏东坡刚好游览过。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仍无人对出,大家不妨一试。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王安石拒谄两例•一例为:邵州武冈知县郭祥正,上书朝廷,要皇帝以后“专听王安石区划,凡议论有异于王安石者,虽大吏当屏黜”。神宗感此表章甚为“辨畅”,就问安石:“你认得郭祥正此人吗?•安石答:“过去在江东时认识他。这个人很有点纵横家才能,善于察言观色行事,但心术不正,绝不可用。”这时郭祥正已因功升了官。听到安石对神宗讲的话,就赶快辞官回家去了。•二例为:熙宁八年,安石再相,但由于改革派的内部分裂,使新政推行更为困难,“上告求去甚切”,一再要求辞职。有个叫练亨甫的人,对中丞邓绾(wǎn)说:“你为何不对皇帝说,要用特殊的礼遇来挽留丞相呢?把丞相有官职的子侄都升成高官,没官职的亲朋都授与官职,再在京师赐与丞相第宅田邸,丞相辞职的要求就会打消了。”•邓绾听信了练亨甫的话,在上朝时就把上面的话一一对皇帝说了。神宗听了也没答话,只是点了点头,表示听明白了。一天,安石又向神宗求去。神宗说:“只要你能留下,你的要求我都答应,只是还没有一座合适的房子给你。”安石听了十分惊异,问:“我何时有这等要求?”神宗把原委一说,安石就请查办这件事,于是撤了邓绾和练亨甫的职。•王安石在宋神宗全力支持下,推行新政。大胆起用新人,不免有一些阿谀奉承,投机钻营之徒趁机活动。以上二例说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