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一、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纪昀其人纪昀(jǐyún)(1724-1805),字晓岚,清代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晚年自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纪昀作品《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丛书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四库全书》的编纂(zuǎn),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jíyì)﹑校勘(jiàokān)﹑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乾隆五十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志怪小说。写作范围:在时间上,主要搜集当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作者亲身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阅微草堂笔记》文学价值:内文记述若真若假,似乎只在借由对这些志的描写来折射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进而反对宋儒空谈性理而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旁敲侧击的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不过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悲惨境遇的生活,纪昀在笔调中也表达出深刻的同情与悲悯。每则故事之后,大多有一二语来总结其理事,以明因果、以理事非。《阅微草堂笔记》作品风格:有意模仿亚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以每脱稿一种,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辗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朗读课文注意红色字的读音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pĭzhàoyègānmùp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fèiyān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nièkǎnxuézhì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sùyúyì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曳铁钯“钯”通“耙”,农具,用于除草、平土2、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二、古今异义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岸今义:不潮湿2、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3、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4、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5、是非木杮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二、古今异义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大概,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7、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8、求之下流,固颠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9、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翻译课文注意红色字的意思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靠近岸边pĭ倒塌一起经过,过了年募集寻找终于,到底zhào划船yè拉踪迹gān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讲学,教书听说这件事你们这些人推究事物的道理这fèi木片怎么被带应该是坚硬沉重松软轻浮yān埋没疯狂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讲学家的话凡是丢失的石兽应当因为水的冲刷形成坑穴等到摔倒niè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像这样一再翻转停止于是sù逆流而上本来依照他的,指老河兵的找到既然这样,那么只主观地判断吗yú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庙僧们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庙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老河兵听了讲学家的话,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疯狂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思考1、文中开头交代石兽沉于河中“阅十余岁”有何作用?强调时间久远,石兽不能轻易在它掉落的地方寻找到,由此引出下文情节。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第二种僧顺流而下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失败原地水中不可得无迹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2、答: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的错误;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的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的办法。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答: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嘲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有实际经验,嘲笑讲学家主观臆断。4、人物性格分析庙僧: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4、人物性格分析(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唯有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但有点沾沾自喜。5、作者借助在河中寻找打捞石兽的事,要阐明什么观点?请将作者的话抄录下来,谈谈你的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某个道理主观臆断,而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某个道理主观臆断,而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2、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3、众服为确论(动词,是)归纳整理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之1、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2、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3、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4、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丢失的石兽.5、其反激之力的6、至石之半的7、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8、然则天下之事的二、句式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