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文件(1)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8日在开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开平市市长吴平超各位代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十五”时期工作回顾“十五”时期,是我市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加快发展,战胜了非典疫情和旱涝等自然灾害,全市呈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良好局面,顺利完成“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一、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9.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0.0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10.52%、13.2%、15.3%。2005年全市税收总额12.3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6%。全市经济·2·整体实力显著提高,连续五年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百强县(市)”。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十五”期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3.1:49.2:37.7发展为9.3:49.7:41。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05年农业生产总值22.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54%。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形成了纺织、水暖、食品三大支柱产业和一批优势产业。2005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6.9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59%。全市纳税超1000万元的工业企业11家,比“九五”期末增加7家。2005年实现建安产值14.9亿元,比上年增长43%,是五年来首次实现增长。第三产业持续升温。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16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76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56%和7.2倍。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1.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9.52%和10.7%。二、内外源经济快速增长外向型经济开创新局面。市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出台了《开平市招商引资奖励暂行办法》。积极打造招商载体,规划建设了水口、沙冈、开元、苍城、百合、蚬冈、新美等7个上规模的工业园区。分别成功举办了四届龙舟招商会和中国(水口)水暖卫浴设备展销会及三届中国(开平)牛仔服装节等招商活动。“十五”期间累计引入外资项目238个,约占全市现有外资项目的三分之一;实际利用外资5.77亿·3·美元,占累计利用外资总额47%;合同外资7亿美元,引进超1000万美元的大型项目19个。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外贸出口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出口总值8.39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6%。民营经济成为新亮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专项贷款贴息资金1000多万元;成立了银力、银达两家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累计贷款担保8000多万元,扶持民营企业融资扩大发展。五年来新上民资项目700多项,投资总额25.4亿元,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20398户,年纳税额达2.53亿元,成为我市经济极具活力的增长点。三、镇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镇级经济加快发展。加大落实“三给”政策力度,从2003年开始,市累计安排镇级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074亿元,扶持镇级经济发展。2005年,全市各镇、办事处共引进外资民资项目207项,计划投资总额34.5亿元。其中水口镇引进44项,苍城镇引进23项,月山镇引进17项,蚬冈镇引进9项,百合镇引进8项等,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后劲。2005年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24亿元,年均增长16.6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00万元的镇达到6个,比“九五”期末增加3个,其中三埠办事处、水口镇财政收入超5000万元。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三化”促“三农”取得新成效。全市各级积极贯彻落实中央1·4·号文件精神,努力克服旱情和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猪链球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影响,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稳定发展。2005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8.8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5%。到去年底止,全市累计建成农业生产基地和企业265个,其中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42家,获江门市确认的农业龙头企业8家,有力地带动农民增收。绿色农业较快发展,全市有9个产品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26个农业生产基地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全面落实各项农民减负措施,五年来共减免涉农项目49个,累计减轻农民负担8238万元,有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五年来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21亿元,全面完成省、市人大议案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任务113宗,完成镇海水库、花身蚕水库等除险加固工程。积极创建林业生态县,五年来绿化造林25.2万亩。四、产业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企业改革。一是大力整合优化公有资产结构,组建了工业资产、涤纶、交通、供水、市场物业五大集团公司,狠抓资产营运,强化绩效考核,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其中工业资产经营公司组建以来实现税利4.8亿元,减少负债14亿元,增加净资产3.07亿元。交通集团公司组建以来资产总额增加2亿元(未含开阳高速公路25%股权的增值),实现利润1.56亿元。二是稳步推进和深化企业产权改革。先后出·5·台了《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意见》、《加大力度推进全市公有企业改革的若干办法》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企业改革的目标、责任和方向,推动公有企业加快改革。到2005年底止,全市完成产权改革企业261家,五年来累计筹集企业改革资金2.05亿元,妥善分流安置企业员工10951人,进一步释放了企业的生产力,增强了我市经济发展后劲。三是供销社改革、春晖股改和农信社改革等各项改革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加快纺织服装、水暖卫浴和调味品三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引导支柱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扶持企业抓质量创名牌工作,“十五”期间共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3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1个。其中味事达“味极鲜酱油”和朝阳卫浴“陶瓷片水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通过加快自主创新,我市特色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纺织、食品、水暖三大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达60%以上,其中纺织服装产业拥有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60多家,实现规模以上产值达83亿元;水暖卫浴产业实现产值16.36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1倍。我市被评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水口)水龙头生产基地”和“全国食品工业强市”。机电、医药、化工和建材等产业也形成规模,逐步成为我市新的优势产业。五、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6·城乡建设上新水平。展开了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翠山湖新城、潭江沿岸、丰泽园北至水口桥头北等控制性规划和开平市路网规划。高标准改造和建设了新昌中路、祥龙中路、长沙中路、曙光东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工程,建成了旅游购物街、世纪之舟、赤坎影视城、城市文化广场和110报警中心、广播电视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南楼自来水厂建成使用。五年来市区新增公共绿地78.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6平方米,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依法撤并镇(办事处)3个。完成了水口、苍城、赤坎三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十五”期间,水口镇共投入3亿多元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水口卫展中心、客运中心等配套设施项目,被评为省“中心规划镇”和“小城镇建设中心镇”。苍城镇加快“一河两岸”的建设,提高了西北区中心镇档次。赤坎、月山、大沙等镇的规划建设也明显提速,全市城镇化水平由“九五”期末的35%提高到43.2%。制定了处理闲置土地办法,依法收回闲置土地365亩。交通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从2000年底开始,我市抢抓机遇,组织实施了“四纵两横”公路大会战,五年来共完成投资30.56亿元,新建改建公路360.23公里,全面完成了稔广线、百大线、高铜线、蚬东公路(四纵)和开阳高速、325国道开平段(两横)公路扩改建工程。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233.6公里,·7·其中等级公路达736.9公里,公路密度达7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公路绿化水平高,省养、地养公路绿化里程达646公里,公路沿线绿化率达95%以上。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对全市镇通村委会道路进行建设改造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到2005年底止,已完成镇通村委会道路132.5公里,正在施工48公里,完成工程计划任务的83%。开平大道、叠翠大道和翠山湖大道已动工建设。“十五”期间,我市交通公路建设走在全省的前列,受到了国家交通部、省和江门市的好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既要发展经济也要山青水秀的原则推进生态建设。积极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工程,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整治了一批污染企业,基本完成了金鸡镇内三家水泥厂的污染治理。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以综合整治潭江为重点,积极推进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首期2.5万吨污水处理系统各项设备已调试成功,管网建设已基本完成招标工作并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水口、苍城、赤坎3个镇先后开展了污水处理厂的筹建工作。全市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良好,潭江保护被省确定为“潭江模式”向全省推广。六、人民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积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水、住房、看病、子女读书等问题取得新进展。新建农村自来水工程17宗,解决3.7万人“饮水难”问题。切实抓好水库移民房改和农·8·村“安居工程”的实施,完成水库移民危房改造468户,落实52户困难群众的“安居工程”。1036名特困学生享受免费读书。五年来落实扶贫开发资金3500多万元,帮扶75条年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贫困村委会实现脱贫。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十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5120个,安置城镇劳动力就业17049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8206人,“4050”人员再就业93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累计实现转移就业11.5万人,转移率达73.8%。五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到2005年底止,全市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85451人、52127人、40687人和40635人,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26.7%、10%、100%、2%。征收社会保险费总额2.36亿元,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农民参加合作医疗31万人,覆盖率达79%。2005年全市享受低保共3103户9369人,五年来低保面扩大1.5倍,累计发放低保金额2600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成功举办了2005年“6·26”慈善公益晚会,筹集善款2126万元,健全了社会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2005年全市处理劳动监察案件207宗,追回拖欠工人工资587万元。市镇两级清退了拖欠征地款8000多万元,解决拖欠征地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极做好清理拖欠工程款工作,已解决了拖欠工程款6261.5万元,·9·占拖欠总额的88.9%。清欠工程款工作走在江门市前列。人民群众收入有新提高。五年来,城镇职工人均年收入由8330元增加到12869元,年均增长9.1%;农村人均纯收入由4347元增加到5160元,年均增长3.5%。2005年全市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40.3亿元,人均人民币存款余额20877元;城乡居民外币储蓄存款余额2.78亿美元。七、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2005年评选出现代公民教育先进单位10个,先进典范10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十五”期间,创建标兵文明村74条,其中广东省文明村3条,江门市标兵文明村10条;创建标兵文明单位45个,其中广东省文明单位4个,江门市标兵文明单位8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