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农民新村规划与建设实施方案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我镇城镇化建设步伐,结合我镇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并经党委政府会议讨论决定,为切实抓好我镇农民新村规划建设工作,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工作思路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整合资源、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分类推进;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农民新村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村面貌大改观、特色风貌大彰显、人居质量大提升。二、目标任务结合工业园区拆迁安置规划建设廖家嘴、关口两个农民新村,2012年内完成廖家嘴农民新村,2013年完成关口农民新村。三、实施办法(一)建设选址。在村规划的指导下,由镇政府组织调查摸底,以小城镇驻地村、农业产业化项目基地村为重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征地拆迁面较大的所在地农村危旧房改造、扶贫移民、地灾避让搬迁、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灾民倒房重建、减灾安居、移民安置工程等项目,实施农民新村建设。农民新村主要采用街坊组团的形式灵活布局。选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防灾减灾”的原则,避开灾害隐患点、易发区,确保地质条件良好。初步选择建设场址后报县规划局、国土房管局、城乡建委等相关部门认可。(二)规划设计。组织编制农民新村建设规划,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村规划编制工作,参照巴渝新居图集塑造特色风貌,因地制宜配套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电视、通信、燃料、消防、环境及社会公共服务等设施,并按照村规划制定的程序报批。要将修改的规划方案送审稿、方案形成过程中的专家和有关部门意见、村委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意见、公众意见采纳情况一并报县规划局,由县规划局转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委托县规划局审批的由县规划局审批),批准后的规划成果要送县规划局、城乡建委及有关部门。(三)建设规模。根据所处地形和区域合理确定农民新村的建设规模。农民新村建设规模应达20户以上,农房以2—4层为主,也可建小高层;农民新村面积以每户90—l50平方米左右为宜,选用框架或砖混结构,满足抗震设防要求,满足存放农用机具、停放车辆等生产资料的要求。(四)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采取自建、统建、代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建设,要实现“六通六有”,即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并做到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实现共建共享。“六有”即有一个小广场(村民活动和健身场地)、便民商业网点、医务室、垃圾收运点、农家书屋、幼儿园。有条件的农民新村,可结合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进行建设,实现部分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并实施物业管理。新村内部道路应全部硬化,主要道路宽度6米左右,次要道路宽度4米左右。供电、通讯有保障,燃料清洁化(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天然气,不具备条件的,应尽可能采用沼气或其他清洁燃料,提倡使用太阳能),集中供水(从外面引自来水或建设供水站等),垃圾集中收集。绿化可结合村民种菜、种树(包括果树)进行建设,其用地一般不需要转为建设用地。公共服务设施要按照“规模适度、服务配套”的要求,逐步向农村覆盖。(五)命名要求。一是做到名实相符。农民新村命名要与其使用性质及规模、建筑风格相符,彰显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农村风貌,充实和完善乡村文化建设内涵,提高乡村建设文化品位。二是制作标识标牌。农民新村均应在主入口设置名称标识牌,格式统一为“重庆市武隆县农民新村工程+新村名称+重庆市城乡建委”,标识牌可以木格栅、文化石、主题墙等为载体。(六)建设监管实施农民新村建设必须坚持乡镇(街道)管理、村民自治的原则,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建设。把任务落实到户、责任落实到人,层层建立工作目标管理机制,明确工作任务、质量、进度及时限要求,确保按期完工。建立质量安全巡查制度,成立质量安全监督小组,定期对农民新村建设进行检查,加强工程进度管理、规划控制管理、风貌控制管理和质量安全检查,严格控制农民新村标高、间距、造型、色彩、风貌,尤其注意房屋结构安全,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四、相关要求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周密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化解工作矛盾,确保工作顺利开展。规划建设部门要加强指导,助推农民新村建设工作。相关部门要从自身职责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全面完成建设任务。2.做好宣传发动。要采取开办专栏、印发宣传资料、讲解政策、播放宣传片、召开院坝会、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民新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建设要求、补助标准、优惠政策等,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新村建设的热情。3.报送成果资料。在组织实施农民新村建设中,要做到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有图片(同幢房屋同一方位成相),建立一户一档,形成纸质的、电子的档案材料,以迎接检查。每月要向县村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度、成果图片及好的经验作法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