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__人格心理学__第三编新精神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编新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理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面临许多危机。在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理论的时代,是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性压抑是当时社会的突出问题,这时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有其存在的土壤,然而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及经济危机的爆发,人类的处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社会束缚丧失,科技迅速发展,科技理性迅速膨胀,整个社会出现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主要有三个理论局限对新弗罗依德主义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首先,成年人的人格几乎是在儿童五六岁时就完全形成,这一观点遭到许多理论家的反对。•其次,许多新弗罗依德主义者向弗罗依德强调本能对人格影响的观点提出了挑战。•第三,许多理论家不喜欢弗罗依德理论整体上的消极特征。新精神分析家都重视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发展的作用。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的区别理论要点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人格结构本我自我人格动力内心冲突社会文化、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影响童年经验社会文化影响与主观奋斗人格发展性心理阶段终身发展•第一章霍妮的人格理论•第二章弗洛姆的人格理论•第三章沙利文的人格理论•第四章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第五章客体关系理论•第六章新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霍尼的人格理论•霍尼关于神经症的基本观点对弗洛伊德来说,神经症本质是个人无法控制性冲动的结果;而在霍妮看来,神经症主要是人际关系失调的产物。她认为,不完善的人格结构导致了神经症,神经症的形成进而削弱了性机能;而弗洛伊德认为性机能的削弱是导致神经症的主要原因。霍妮进一步认为,每种文化都会赋予其成员一系列独特的恐惧。例如,火山,地震,好战的邻居,竞争及个人成就的过分强调。在霍妮看来,正常人能适应这些威胁性的条件,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化所提供的条件,而神经症患者不能适应这些条件,常苛刻而盲目地使用防御措施来减少恐惧感,获得安全感。•一、霍尼关于神经症的理论•(一)神经症的稳定核心:过度竞争•过度竞争是个体为保持或提高自我价值感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盲目地竞争、取胜并避免任何代价的失败的需要。它具体表现为控制、攻击、利用和通过各种情形贬损别人的感受和想法等。霍妮认为这种夸大的竞争态度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特征,而且对个体的发展和机能有非常不利的影响。•霍妮认为由于父母一般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因此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也经常暗含着过度竞争,并导致了神经症。•(二)家庭中的神经症病理学•过度竞争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包括“直接或间接控制、漠不关心、行为前后不一致、不尊重孩子的个人需要、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指导、轻视孩子、缺乏可信赖的温情、袒护孩子、杜绝孩子与小伙伴玩、对孩子不公平、不遵守承诺、对孩子怀有敌意等”•父母损害孩子的安全感是基本罪恶;•儿童产生基本敌意;•儿童体验到孤独和无能就产生基本焦虑。(二)神经症需要(应对基本焦虑的防御性策略)•对友爱与赞许的神经症需要•寻求能够照看生活的伴侣•把自己拘限于狭小空间•权力•利用他人•获得声望•寻求别人的赞许•获得个人成绩•自负和不依靠他人•寻求完美(三)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1、亲近他人与顺从型人格•2、反抗他人与攻击型人格•3、逃避他人与退缩型人格•(四)神经症冲突•神经症患者强迫性地使用一种方式,而压抑了其他两种方式,但是受压抑的方式也可能自发地起作用,从而与患者所选择的方式发生对抗,由此导致的紧张状态便构成了神经症的基本冲突。二、霍妮的自我理论•真实的自我个体的潜能•理想的自我不可能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个体现在身心存在的总和•(二)七种防御机制•神经症患者在应对自身的冲突和人际关系失调时所使用的七种防御机制。•1、盲点•2、间隔区划•3、合理性•4、极度的自我控制•5、外化•6、武断的正确•7、犬儒主义第四节理论应用•一、女性心理学•二、健康人格模式•三、神经症的治疗••一、论人的处境•弗洛姆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是其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他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的。•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有本能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这种反差在人这里达到了顶点。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人是最无能的;而且人类婴儿对父母的依赖性最长。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去,人必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形成了文明。第二章弗罗姆的人格理论•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使人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超越自然。这种超越又使人陷入了一系列困境,由于这些困境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所以弗洛姆称其为人存在的矛盾性。•第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人超越自然、超越本能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的过程,它使人的独立性和力量感日益增加,这就是个体化。•第二:生与死的矛盾。人能意识到死是生命的必然结局。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折磨着人。•第三: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人的短暂生命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全部潜能。••3、历史的矛盾性•存在的矛盾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是不可解决的。历史的矛盾是人为的,即使在产生时不能解决,也可以在历史的稍后阶段解决。因此,人的存在的矛盾是人的更深层的处境。•二、论人的需要•除了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都起源于人的处境。让你面临矛盾不可能无动于衷。人的基本需要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以下是几种需要以及不同的满足方式。•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要摆脱孤独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世界、与他人联系起来的健康情感。没有发展这种情感的人总是按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根据现实本身去对待外部的世界,像婴儿一样仅仅将他人视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或工具。•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才会感到安全。个人往往通过依恋母亲及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氏族、民族、国家、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根基。有的人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的发展受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态。•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被人抛入这个世界,又身不由己的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物一样。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这就是人作为一种生物又要超越生物的被动状态的需要。这种需驱使人去创造;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性。人在脱离自然和母亲的“原始束缚”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意识。人需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自我意识健全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但有的人只向民族、宗教、阶级、同伴等认同,追求一致性或顺从性,从而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性。•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人需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并为之献身,从而赋予生存一种意义。有的人确定的目标符合实际,具有意义;有的人则相信某种神的启示或自己种族的优越性,从而追求某种“神圣的”非理性的目标。•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刺激指的是朝向一个生活目标的刺激,是推动一个人努力发展自己的刺激,这种需要具有社会激励的作用。•三、社会性格轮•以上几种需要都是人在存在的困境下形成的与自然、他人、自我建立联系的需要,而人的性格和潜意识则是人在这些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性格的概念•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两种: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要使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会化。性格就是把人之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稳定的方式。这里说的“能量”不是力比多,而是基于人的处境而产生的需要。•(二)性格类型•性格是由一系列性格特征组成的。一些性格特征具有共同的倾向性,弗洛姆称之为性格取向。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有几种性格取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取向来划分性格类型。•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创生性取向和创生性取向。••非创生性取向有五种:•1接受取向的人特别乐于被动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2剥削取向的人则通过强力或狡诈来得到他需要的东西;•3囤积取向的人通过囤积和节俭来获得安全感;•4市场取向的人则善于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变化•5官僚型取向的人完全被权力和官僚体系所控制,常常用官样文章和政治手段来宣泄自己虐待狂般的敌意。•创生性取向的人关心的是人的潜能的实现。创生性的爱是在保持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同时与他人结为一体,这种爱的基本要素是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弗洛姆还提出了健康的人所应体验到的一些情感,包括淡薄、温柔、同情、兴趣、责任心和整合性。第三节研究主题•一、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逃避自由•疏离•机器人化(异化)•二、社会变革论第三章沙利文的人格理论•沙利文的生平•沙利文的人格理论•沙利文强调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人格及其形成,主张把人格放到人际关系中去研究。“人格永远无法与个人生活于其中并因此具有其本质的人际关系背景相脱离”。人格是在人际情境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持久和稳定的人际交互作用模式。•沙利文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特别是青年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二、人格结构•(一)人格化:个体以人际经验为基础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性印象(包括情感、态度、思维等),这一过程为人格化。•(二)自我系统:人对自己的意象可分为三个范畴:•好的我(goodme)的人格意象由人们感到自己好的方面、被赞扬的方面构成,它们主要是与安全感有关的行为,换句话说,其中不带有焦虑感•坏的我(badme)的人格意象反映的是人们不愿想起的、不受赞扬的那些经历,这些行为常引起焦虑。前两种人格意象大部分存在于意识层面。•(三)焦虑与选择性忽视•沙利文也关注焦虑,他认为不良的社会关系导致不安全感和焦虑感,这一过程开始于出生后的头几个月。情绪紧张的母亲在与孩子交往时,会把焦虑传给孩子。一开始,孩子不知道怎么对付这种情绪,然而很快婴儿学会了缓解其焦虑的技巧,那就是选择性忽视。但是,象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一样,焦虑的暂时缓解是有代价的,由于对有关信息的关注越来越少,人们对现实产生了虚假印象。这种策略的另一后果是人们很快对“我是谁”这一点形成错误认识。•(四)非我•非我(notme)非我意象也是由焦虑造成的,不过它在潜意识里是与自我系统分离的。非我是人格中最阴暗可怕的一面,包含着人格中那些极具威胁性,连坏我都应付不了的方面。按照沙利文的观点,人们只有在睡着或精神分裂的时候,才意识到并体验到非我的人格意象。•除了对自己的人格化,人们还会形成对他人的人格化、对事物的人格化、对某种观念的人格化。•对他人的人格化能带来满足或安全的他人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对事物的人格化如对自然现象、对所有物的人格化,使它们具有某种人的特性,对待它们像对待人一样。•对某种观念的人格化如人们头脑中的上帝或神的观念往往是人格化的形象。•个体、他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人格意象之间的关系,而且人格意象往往是不正确的,如果人格意象脱离现实太远,就会扭曲现实的各种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从而不利于积极的人际互动,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时期标志婴儿期(0-1岁)出生儿童期(1-5岁)获得早期语言少年期(6-8岁)需要玩伴前青年期(9-12岁)需要同性朋友的亲密关系青年前期(13-17岁)成熟期和性冲动,需要异性间的亲密关系青年后期(18-20岁)对发展长期的性关系感兴趣对职业生涯和挣钱感兴趣成年期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成年人的友谊,长期的性关系三人格发展阶段四精神病理学和人格治疗•精神疾病是由于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则是人际关系困境造成的。沙利文很少从遗传的、机体的或生物的方向去解释精神病。•沙利文对精神病医学的具体贡献在精神分裂症方面。他反对当时医学界关于精神分裂症是遗传决定的、不能彻底治愈的观点,主张精神分裂症是由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可能是早年与一个“坏母亲”的关系,也可能是以后生活中的其他人际关系,使个体产生严重焦虑,导致自我系统的防御功能失灵,将幻觉人格化为某种实体,不能将幻想或梦与现实区分开来,人格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