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ntroductiontoMechanicalEngineering《机械工程概论》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工程学院尹玉亮一、课程介绍机械工程概论》是机械工程学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学科的总纲,也是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旨在使学生对机械工程的相关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解决学生专业教育、学习方向问题,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该门课程的教授对象是高中毕业刚进入机械学科学习的大一年级的新生,具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但对机械知识基本不了解或了解不多。课程内容非常丰富而课时数有限。在内容上不要求精深而要求全面,尽可能将今后四年的知识给学生以非常具体的感性认识。并考虑到当代学生的现状和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本课程以高等学校机械工程类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需要为目的,简明介绍了机械工程的概况及涉猎领域、机械工业与制造业、机械设计方法、工程材料、材料成形技术、机械加工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先进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及现代机械工程学科分类等内容。二、课程设计的理念本课程面向我院本专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当代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突出地方高校特色:1、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的教学模式。该课程将教材、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现代化实践教学平台等融为一体,不受学时数量和教学地点限制,使学生既能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也能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安排进行学习。2、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有新的突破。率先引入国外机械工程的认识教育方法,从学生较熟悉的机械开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业方式引入教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培养,也鼓励学生应用现代技术收集国内外的资料,促进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课程考核采用“平时作业及考勤成绩+实验成绩+课程论文”的模式进行,其中部分实践成绩考核采用比赛方式进行。3、课程教学内容体现针对性和适用性,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改革。该课程针对机械类不同专业方向开设,在课程部分章节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同专业讲授的知识内容侧重点不同,充分体现专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积极利用学校创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在2008级学生中开展了双语教学改革试点教学。本课程建设目标有:1、加快教材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立体化精品教材,不仅有主教材还有相应的辅助教材,不仅有纸质教材还有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在教材内容上继续突出简明、少而精的特点,有利于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建设一流教师队伍的要求,加大教师梯队的建设力度以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争取三年内任课教师中博士达到1人,高级职称教师达到3-5人。3、加快网络资源建设。进一步充实、完善、改进上网资料。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设适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课件,力求体现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4、加大课程的开放程度。继续向兄弟院校输出精品课程,同时加强与国内其他优秀高校在课程方面的交流,并将课程建设经验与其他院校共享,不断更新、完善现有网上资料,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及处课,实践性很强,在教学忠实现理论、实践与练习的比例各为三分之一,每周2学时,共32学时,其中包括2学时的工厂见习以及4学时的实验。1、理论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大量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给学生强烈的直观感受,激发对机械的兴趣,也了解机械技术的内涵。力争多到每章都有真实的机械展现,有丰富的视频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达到本门课程的目的。2、实践教学近年来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根据国外大学机械学科的教学经验,将拆装实践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非常有必要。将安排4学时选择一种简单机械进行拆装实习,通过动手拆装机械,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机械零件的概念,机械的组成原理,装配工艺,润滑、动力等概念,为以后的实习实践打下基础。3、课外学习以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以课外讨论和观看相关知识的影视资料为辅。教师布置的作业主要对机械学科及专业内涵的认识、扩宽思维建立创新观念、正确的机械技术学习方法、论文写作方法训练为主。整个课程学习期间每个学生将完成四次作业和两次以上的视频资料观看和一至两次讨论组成。四、课外训练及自学指导在《机械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内外实践教学、课外辅助教学、课外知识补充、社会调查、企业调研、学术讲座等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理论讲授形象化、生动化,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2、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已有的实验室条件下,认真组织实验和实训内容,配备专门的实验教师,增强集中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较好的适应工作需要。3、课外辅助教学《机械工程概论》课程是机械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学习的好坏将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跟学生沟通,及时解决随机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尽管课时所限,启发式讨论课和习题课也做了安排。力争建立网上辅导和答疑系统,通过在线自测,能够很好的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帮助学生自学,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4、课外知识扩充将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和辅助文献及时介绍给学生,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5、课外作业教师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设计并加以分析和指导,加深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6、社会调查利用周末或假日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可以使学生对有关的社会问题现状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掌握。7、企业调研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锻炼学生其他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能力。8、学术讲座定期和不定期的学术讲座,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有关的前沿知识、发展趋势,拓宽学生视野,激荡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五、考试考核由于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考核方式可分为多种,本课程学生的学业成绩由两部分构成:期末考试(40%)+平时成绩(60%)1、主卷:可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类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主观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要有一定难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题型设置主要有:选择、判断、填空、简答、名词解释等题型。难度结构分配:较易题目占40%,中等题目占40%,综合题目占20%。2、平时:主要包括单元测试、期中考试,以及考核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及学习态度,按照平时学生上课实验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给出一个综合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