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终稿课题孔子拜师姓名王淑霞学科语文学校古浪县黄羊川中心小学年级三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2、过程与方法: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教学重点1、认写生字。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最多只限于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名句。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布置预习时,特别强调学生阅读课后有关孔子的资料袋,预习作业单也印发了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2、检查预习情况,发现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课后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因此课上不再教写生字,而是指导学生正确读写“纳闷、迎候、等候、远近闻名、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语,并争取当堂默写。3、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有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学无止境等。教学过程(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技术应用等)一、引入课题,交流资料。1、师引入课题。问: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2、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谁对他们有所了解,赶紧介绍给大家。3、生介绍。(再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并认记“丘”。)4、看来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了不起的大学者。那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了解。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哪段?这部分主要讲的什么?2、生汇报交流,师总结:孔子绝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3、问题探究,引入对全文的品读。师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生思考、交流。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一)、齐读一段,提问思考。1、老师提出阅读要求:课文一来就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当时的地位及拜师的原因,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2、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觉得孔子怎么样?3、自己再读第一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二)、反复品读,揣摩词句。1、师引入:决定拜师以后,孔子便毅然赶往洛阳,一路上历尽艰辛,孔子最终来到洛阳,拜师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细细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2、提问:这一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自己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再结合书上的内容,看你能不能说说词语的意思。3、生读文、勾画、体会、交流。(1)、重点词语理解: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提问:为什么如此艰辛,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你从这些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2)、分角色朗读对话,说一说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说话都怎么样?(谦虚礼貌)(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①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②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③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④多谢老师等候。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生体会: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了解?“多谢老师等候”换成“迎候”好不好?为什么?(三)、齐读三段。1、学词“毫无保留”、“传授”。2、说说通过学习了这一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3、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三、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四、再读全文,再感受。教学设计初稿的修改点1、不断地研究确定了本课了重难点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然后我们全组对徐老师的初次备课进行修改研讨,第一次试讲,感觉老师讲的有点多,有的环节设计不够明了,然后进行修改,第二次试讲,效果明显好于第一次,但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比如结尾部分好像有点牵强,第一次读书时出示什么问题最合适,重点放在什么地方等,我们又进行了修改,第三次试讲比较成功,整体流程比较顺畅。2、2、在观课时设计了不同的观课量表,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课堂性质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观课量表,然后每位老师用观课量表进行观课,然后写出观课报告,更加科学的分析这堂课出现的问题,让执教者真正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也让每位观课者得到提示,注意以后自己的教学不能犯类似的错误。一篇篇分析透彻的观课报告,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高效生本的课堂。磨课活动小结磨课活动过程分析一、理论先导,为磨课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在研修专家的引领下,我们积极参加组内的磨课活动,我们一起对磨课做了细致深刻的解读,为中年级阅读教学明确了方向。在参加前面两个专题学习的基础上,我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反复研讨。于是,组内每位老师都自我加压,主动学习,晚上有时忙到半夜,QQ交流,手机短信息随时联系,为磨课活动顺利进行奠定下坚实的基础。二、磨课过程规范,研修效果明显磨课伊始,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我们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磨课内容进行反复研讨,经常聚会碰头,探讨遇到的问题。组长每天检查磨课进度,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整个磨课过程,全组教师群策群力,开展的扎扎实实,即使周末期间,老师们也没有休息,一直坚持磨课。正是有了这样规范的磨课过程,才会有良好的研修效果。三、以课例为引导,磨课活动促发展为了保证研修的正常规范的进行,研修开始我们就如何开展研修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会议,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检查督促,保证了每位成员都按时完成任务,积极参与其中。我们经过研究决定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孔子拜师》作为我们磨课的课文,把中年级阅读教学作为我们研究的内容,经过我们不断地研究确定了本课了重难点为: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然后我们全组对徐老师的初次备课进行修改研讨,第一次试讲,感觉老师讲的有点多,有的环节设计不够明了,然后进行修改,第二次试讲,效果明显好于第一次,但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比如结尾部分好像有点牵强,第一次读书时出示什么问题最合适,重点放在什么地方等,我们又进行了修改,第三次试讲比较成功,整体流程比较顺畅。经过多次实践和调整,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老师精彩的教,学生扎扎实实地学,无不感染了每个参与者,为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这次磨课让我深深感受到信心在鼓励中坚定,困难在研讨中化解,好课在磨砺中诞生。四、科学观课,推动磨课纵深发展我们在观课时设计了不同的观课量表,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课堂性质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观课量表,然后每位老师用观课量表进行观课,然后写出观课报告,更加科学的分析这堂课出现的问题,让执教者真正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也让每位观课者得到提示,注意以后自己的教学不能犯类似的错误。一篇篇分析透彻的观课报告,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高效生本的课堂。总之,这次磨课活动促进了我组教研氛围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提高了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起到深远的影响。“磨课”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思考和研究将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活动反思活动反思《孔子拜师》展示课在同年级老师的帮助下终于上好了,孔子拜师第一课时教学反思。磨课真的是件难熬的事,既充满了渴望,希望自己的设计早一点尝试,又充满了担心,美好的愿望应自己的教学不够灵活而出现意外。这节课的导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离学生太遥远了,怎样让学生走近孔子,认识孔子呢?我了解到学生二年级时的入队仪式是在中山公园进行的,中山公园里有孔庙,也有家长带他们去游玩过,应该比较熟悉。我就用中山公园里孔庙的图片导入,一下子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抓住本课的重点进行教学?我想课题是文章的眼,文章也是围绕一个“拜”字展开的,就从课题入手吧。我就让学生读课题后自主地提问,再紧紧抓住与“拜”有关的问题层层展开,最后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谦虚好学、不怕辛苦、坚持不懈、尊敬师长、学无止境的孔子。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该如何求学才能有所成就,进行思想教学,教学反思语文课要感悟文本的同时,还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的基本功能所决定的。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以填空的方式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语言文字本身常常是简单的,教师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语言文字背后东西,想办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语言符号为鲜活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学生真正开始用心想象时,他们独特的感悟才能被激活。我又设计了“你想象一下,孔子在去洛阳的路上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在想象、朗读中理解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使孔子“不怕辛苦、坚持不懈”求学的人物形象更丰满,使文本本身更具有张力。课件的设计感觉也还可以。课件的使用既要为课堂服务,又要不流于形式。找了许多同仁的课件作参照,再制作符合自己课堂的课件。我想孔子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到洛阳的,就用脚印做超链接吧。怎样使教学无痕,还需要改进自身的教学应变能力。自己对课堂教学缺少信心,课上得还是有点紧张,原本想好的不同形式的读也只有指名读和齐读了。“学问”一词我自己提出了“问”要读轻声,但也没读到位。“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这块的教学还可再紧凑些。过渡语还不够自然,对学生的朗读感悟的评价还不够贴切。课堂教学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不断修整,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