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百年无事劄子王安石作者生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皆出色主持变法,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王安石之父王益历任州县官,王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知民间疾苦,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他进入仕途任地方官吏后,能够关心民间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百姓负担。嘉祐三年(1058),撰写《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宋史·王安石传》:“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携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安石議論髙奇,能以辨博濟其説。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1、早年声誉很高,被视为“非常人”。政绩卓著,超凡脱俗,才高学富,士大夫恨不识其面。欧阳修《贈王介甫》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2、在万众期望中进行变法,又不断遭到反对,产生新旧党争,欧阳修、司马光等转而反对。王安石被罢相。3、王安石复相后,报复原来倚为腹心的吕惠卿、曾布、章惇三人。新党内部互相倾轧,力量大大削弱,王安石孤立无援。4、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在江宁养老。江宁十年,浪迹山野,博览佛经,著书立说,极其痛恨“福建子”。王安石的作品见于《临川先生文集》。其诗歌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长于说理。如《感事》(舒州任上)诗从经济方面描写和揭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賤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豐年不飽食,水旱尚何有。雖無剽盗起,萬一且不久。特愁吏之為,十室災八九。原田敗粟麥,欲訴嗟無賕。閒關幸見省,笞扑隨其後。况是交冬春,老弱就僵仆。州家閉倉庾,縣吏鞭租負。鄉鄰銖兩徵,坐逮空南畝。取貲官一毫,姦桀已云富。彼昏方怡然,自謂民父母。朅来佐荒郡,懔懔常慚疚。昔之心所哀,今也執其咎。乗田聖所勉,况乃余之陋。内訟敢不勤,同憂在僚友。如《詳定試巻二首》(任科举主考官)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有经世济国能力的人才。《詳定試巻二首》其二:童子常誇作賦工,暮年羞悔有揚雄。當時賜帛倡優等,今日論才將相中。細甚客卿因筆墨,卑扵爾雅注魚蟲。漢家故事真當改,新詠知君勝弱翁。如第二次罢相后,约元丰六年(1083)年所写《后元丰行》,歌颂了江宁(今南京)郊区农村在变法后连年丰收的欢乐景象。歌元豐,十日五日一雨風。麥行千里不見土,連山没雲皆種黍。水秧綿綿復多稌,龍骨長乾挂梁梠。鰣魚出網蔽洲渚,荻筍肥甘勝牛乳。百錢可得酒斗許,雖非社日長聞皷。吳兒蹋歌女起舞,但道快樂無所苦。老翁塹水西南流,楊栁中間杙小舟。乘興欹眠過白下,逢人歡笑得無愁。又如歌颂商鞅、贾谊的诗歌,表达了对变法的渴望和必胜的坚定信念。《賈生》:漢有洛陽子,少年明是非。所論多感慨,自信肯依違。死者若可作,今人誰與歸。應須蹈東海,不但涕沾衣。《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当时的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迂折而不味薄。短篇以《答司马谏议书》为代表,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言简意赅,措辞得体,体现了王安石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长篇则以《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为代表。总之,《临川先生文集》对于我们了解王安石的生平经历,尤其是熙宁变法的相关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墓志中记载的女子资料对了解宋代妇女的生活情状不无裨益。可以说,文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为诏令奏议、序跋书启和碑志传状。《临川先生文集》,《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为《王安石集》,《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临川集》(集部中题名为《临川文集》),一百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作一百三十卷。《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诗文集)卷1~13:古诗卷14~34:律诗卷35:挽辞卷36、37:集句卷38:四言诗、古赋、乐章、铭、赞卷39:书疏卷40:奏状卷41~44:札子卷45~48:内制卷49~55:外制卷56~61:表卷62~71:论议卷71:杂著卷72~78:书卷79~81:启卷82、83:记卷84:序卷85:祭文卷86:祭文、哀辞卷87~89:神道碑卷90:行状、墓表、墓志卷92~100:墓志钦定四库全书临川文集卷四十一宋王安石撰札子拟上殿札子上五事札子议入庙札子言尊号札子论罢春燕札子论馆职札子二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思考1、宋朝百年来太平无事的原因?2、仁宗朝暴露出哪些问题?第一段我前些天承蒙陛下问到我朝之所以统治了上百年,而天下太平无事的原因。我因为浅薄无知,错蒙皇上询问,由于时间紧迫,不敢长时间留在宫中,还来不及详细说,就告辞退朝。私下想到皇上问到这个问题,是天下的福气,而我却没有进献哪怕一条建议,(这)不是内省侍从官效忠君主应有的态度,所以敢于冒昧粗略地陈述我的看法。第一段大意讲本则札子写作的背景和主旨第二段伏惟:下对上的敬辞。躬:自身。事必~亲。託:《说文》——託,寄也。扞:hàn。“捍”的古字。中国:中原我想太祖自身具有极高的智慧、独到的见解,全面地了解各种人物的真伪,指挥任命,必定做到人尽其才,变革旧制、创设新制,必定能够符合现实情况。所以能够驾驭将帅,练好兵卒,对外捍卫外族入侵,对内平定中原。于是废除苛捐杂税,禁止酷刑,废除强横的藩镇势力,诛杀贪婪残暴的官吏,以自身的俭朴为天下做出了榜样。他在制定政策发布命令的时候,全都以百姓能平安、得利为职责。太宗继承了太祖的聪慧勇武,真宗保持了太祖的谦恭仁爱,到了仁宗、英宗,没有失德。这就是所以能够统治上百年,而天下太平的缘故。补充: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此后禁军高级将领权势削弱,禁军统兵体制由两司演变为三衙,三衙鼎立,互相牵制。后来,宋太祖通过“后苑罢节镇”,解除了五位权势最重节度使之实权。接着又在“强干弱枝,重内轻外”思想指导下,对藩镇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削弱藩镇的行政权、财权和兵权。其中包括将全国精兵收归中央,禁军弱者淘汰到地方,禁军的素质大大提高;另外开封驻扎重兵。宋太祖革除了五代时期的某些弊政,重视法制建设,颁布《宋刑统》,一再下诏减轻刑罚。他还严惩贪污,亲自下令处死多位贪官;派人到地方监督官吏征税,严禁额外多征;并用免税的办法鼓励农民垦荒,奖励垦荒政绩突出的官员。宋太祖对外平定南方各割据政权,在边地驻军防范契丹、党项和北汉,曾多次打败契丹,契丹曾向宋朝求和。宋太宗在位时,攻灭了北汉,建立了只授予宗室虚衔、宗室不得结交士大夫、宗室平时不得相互交往等为内容的限制宗室权势、防止宗室作乱的“祖宗家法”,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并改革科举制度,提高进士地位,又取消了节度使对州郡的管辖、扩大转运使职权、确立路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的为政可称“聪武”。宋真宗以无事治天下,提倡清静无为,多次强调大政方针一切照旧,一再表示要尊重宰相权力。其任用的宰相,如吕端、张齐贤、李沆、王旦等人,要么满脑子黄老思想,要么奉守“祖宗家法”。总之,真宗朝整个朝廷因循守旧,官场死气沉沉。宋真宗重用进士,文臣地位继续提高。宋真宗的为政可称“谦仁”。英宗死时年仅36岁,在位5年,亲政4年。因英宗即位时遭受惊吓,身体欠佳,无法上朝,由仁宗曹太后垂帘听政。因听政时,所面临的时局已险象环生、危机四伏,而曹太后本人又只图维持现状,不肯革除积弊,加之英宗生病后举止失常、言语错乱,常常触犯她,所以曹太后听政期间,政治并无大的起色。英宗亲政后,“有性气,要改作”,有意革除积弊,准备解决冗兵和冗官的问题。但受到宋夏战争与濮议之争的影响,来不及付诸实施。英宗在位时,朝廷财政赤字惊人。英宗在位期间的政绩只能勉强用“无有逸德”来形容。第二段大意简单回顾从北宋建国至仁宗时期,赵家天下百年无事的原因。第三段备:充当仁宗做皇上,时间最久(注:1023——1064)。我当时充当侍从官员,所作所为,从头到尾,都是我所亲眼看到的。我试为陛下陈说其中的几条,陛下详加考虑,选择可取之处,也足以用作今天的借鉴。第三段大意切入主题,引出下文,将总结仁宗朝为政的经验教训。第四段我想仁宗作为君皇,对上敬畏天命,对下敬畏人民,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出于天性,忠实、宽容、真诚、笃厚,始终如一。没有随意兴发一项劳役,没有随意杀过一个人。审断案件务必使犯人生还,特别厌恶官吏对百姓的残暴骚扰。宁肯委屈自己输送钱财给辽、夏,却始终不忍心对他们开战。刑罚轻而公正,赏赐重而守信用。采纳谏官、御史的建议,全面观察、公正纳谏,而不会被偏颇的谗言蒙蔽。依靠信托众人的耳闻目睹,提拔关系疏远的人,并且伴随着连坐的法律。从监察官吏到州县官,没有人敢暴虐残酷,擅自增加赋税徭役,来损害老百姓。自从西夏人顺服以后,蛮横的外族就没有大的变乱,边境人民能够不在战争中死亡,而内地的人民,处在安定和平的环境中繁衍生息,一直到今天,这是因为没有随意兴发一项劳役,没有错杀一个人,审断案件尽量使犯人能够活下来,而特别憎恨官吏对百姓的残暴、骚扰,宁肯委屈自己输送财物给外族,而不忍心对他们开战的结果。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身边的近臣,没有人敢强横犯法,他们自重谨慎,有的甚至超过平民百姓。这是刑罚轻缓而公正的结果。招募天下骁勇、强横、奸诈之徒作为士兵,几乎达到百万,没有良将来统帅他们,但阴谋叛乱的人很快就败露;聚集天下的财物,虽然有账册并交由府吏管理,没有贤能的官吏来查核,而贪污偷盗的人马上就被揭发出来;水旱灾年,流民堵塞了道路,死人枕着死人,而抢夺财物的强盗立刻就被捕获,这是重赏赐而守信用的结果。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身边的侍从官吏,没有能大肆作威作福、到处行贿受贿,一有奸邪不法的事,随即就报告到上面;贪婪奸邪、强横狡猾之徒,即使偶尔被任用,也不能够长久。这是采纳谏官、御史的建议,广泛地听取、观察,而不会受到带有偏见的谗言所蒙蔽的结果。从县令、京官,到监司、台阁,提拔任用,虽然不能全部称职,然而当时的所谓有才能的人,也很少有埋没不被任用的。这是依靠众人的耳闻目睹,选拔推荐关系疏远的人才并伴随着连坐之法的结果。(仁宗)驾崩的那一天,天下的人民放声痛哭,如同死去父母,这是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出于本性,忠恕诚恳,始终如一的结果。第四段大意此段总结仁宗朝取得的政绩。可归纳如下1、“盖监司之吏,以至州县……而中国之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2、“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敢强横犯法,其自重慎或甚于闾巷之人”3、“募天下骁雄横猾以为兵,几至百万……凶年饥岁,流者填道,死者相枕,而寇攘者辄得”4、“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能大擅威福……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未尝得久”5、“自县令京官以至监司台阁,升擢之任,虽不皆得人,然一时之所谓才士,亦罕蔽塞而不见收举者”6、“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但是,本朝几代因循衰败之世(注:五代)习俗的弊端,却没有皇亲国戚和诸位大臣议论它。和皇上朝夕相处的,不过是宦官和宫女;到外朝处理政事,又不过是有关部门的琐事,没有像古代大有作为的君主那样,和学士、大夫们讨论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把它实施到天下。一切听任自然趋势,而主观努力却有所不够,名义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没有加以考察。第五段君子并不是不被提拔,但小人也能够参与其中。合乎正道的论断并不是不被采纳,然而不正确的怪论有时候也被采用。凭着写诗作赋、死记硬背选拔天下的士人,而没有学校培养人才的方法;以科举考试的类别和资历深浅安排朝官的职位,而没有考核官吏的制度。监司部门没有设置检查的人,守将不经过选拔。频繁的调动,既难以考核政绩,而夸夸其谈的人,因此以假乱真。(注:“转徙之亟”指北宋虽有节度使之名,但多以文官担任,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