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版本与版本学二、版本的类别与流传三、版本的选择与鉴别四、古籍整理与版本学的关系古籍整理的涵义和方法工序:古籍整理者,是对原有的古籍作种种加工,而这些加工的目的是使古籍更便于今人以及后人阅读利用,这就是古籍整理的涵义,或者可以说是古籍整理的领域选择底本。古籍不论用哪种方法来整理,都必须尽可能选择好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释今译索引序跋附录古代用以写书的木片通称为版或板。汉王充云:“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许慎也说:“牍,书版也”因为供书写用的木片呈正方形,所以又称为方。《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本”作为书籍讲,始见于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本的原意为树根。许慎说:“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引申其义,则据以校书的书的原本也可称本。叶德辉说:“雕版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版盛行,于是版本二字合为一名”“版本”二字连用,始于宋代,据《宋史•李觉传》:淳化初,上以经书版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组,命觉与孔维详定。现代学者王欣夫先生认为:“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钞本、稿本在内。”版本学:以中国古代图书为研究对象,以图书的版本鉴定为核心任务,以考证为自身的主要方法,依靠多学科知识,利用校勘学、借助目录学全面完成揭示图书的使命,并忠实地为中国古代各学科服务的一门辅助性科学。版本:广义的版本包括写本、刻本等形式,狭义的版本是指雕版或活字印刷的刻本,故版,又作板。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态版本的研究对象一、写本:手稿本、稿本、抄本、影写本《四库全书》(写本)《资治通鉴》(手稿本)二、石经:石鼓文三、刻本:时代、地域、刻印主体、刻印先后、版式和字体、墨色、流通等四、活字本:泥、磁、木、铜、铅、锡刻本:刻本的分类较为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又不同的分类。1、以刊刻地域分类2、以刻印单位区分,有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中央机关刻本代表备注监本国子监刊刻,明朝有南监本与北监本经厂本明代官刻的一种殿本清武英殿刻本的简称内府本明清两朝宫廷内部刊印的书的统称兴文署本元代兴文署所刻地方机关刻本宋公使库本宋公使库以其积余经费刻书藩府本专指明代藩王府的刻本书院本书院刻印的书籍地方官学刻本又称作儒学刻本、郡庠刻本等直省刻本属明代官刻本一种官书局刻本专指清同、光时代各省书局刻本家刻本汲古阁本明末清初著名刻书家毛晋,故又称毛刻本闵刻本明代闵氏刻印的套印本龙爪本宋代四川费氏所刻《资治通鉴》,用“龙爪槐”所刻坊刻本陈宅书籍铺本南宋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本所刻,也叫书棚本建安余氏本余氏世代刻书3、按刻印质量区分邋遢本版本模糊、极不整齐的本子大花脸本墨色深浅不一,字体大小不同,而又印刷模糊的本子书帕本明代官场作为礼品送人所刻的书,错误较多写刻本名家手写上版刻成的书精刻本内容无误,写、刻俱佳的本子4、以颜色区分朱墨本用朱墨二色套印而成的本子朱印本用红色印刷的本子蓝印本明清刻书在版片雕成之后,常用蓝色和红色印刷若干部供校订之用5、根据刻印方式和先后分类6、以制版工艺区分写本人工抄写而成的书拓本把铸刻在金石器皿上的文字图案用纸拓下来装订而成的书刻本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活字本用活字摆印的书套印本将书中的正文、评点等不同内容分别各刻一版,然后用不同颜色依次加印在一起而成的书钤印本用印章直接钤盖在纸上的书石印本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再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在铁板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影印本将原书逐页照相制版印成的书饾版一种彩画的印刷方法拱花一种图画的印制方法:用凹凸两版嵌合,使画面部分拱起,就像使用钢印的效果一样7、根据开本和版式分类8、以装订形式区分纸书前后有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摺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不同的装帧形式。卷轴装: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模仿帛书,把钞成了书纸粘成长卷,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副纸上,捲成一帙。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唐六典》注云:唐玄宗时集贤院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钿青牙轴,缥带,绿牙签;子库书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为分别。”旋风装:又称龙鳞装、鱼鳞装。即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特点:纸的正反两面皆书写,可以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逐叶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经摺装:又叫梵夹装、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经摺装与梵夹装梵夹装:李致忠《英伦阅书记》(《文献》1987年4期)中言:“梵夹装,本指古印度用梵文将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装帧(zhen),而后依次将贝叶经顺好,每叶穿一圆孔,用两块长条形竹板或木板上下相夹,然后用绳穿过板上圆孔,再逐叶穿过每叶圆孔,最后穿过另一板圆孔。绳头打起比圆孔大的疙瘩,以防脱出。阅读时从首逐叶翻了一番阅,穿绳总要擦磨叶孔,故叶孔常有磨痕。收藏时,勒紧一头,再绕过上下两板捆紧。这种装帧由于是两板相夹,又是梵文书写,故中国人把它称为梵叶装。”特点一是所夹为散叶。所以计算采用这种装式的佛经,其量词为夹。由于采用梵夹装的书,所夹是散叶,如未经绳穿,便常会出现丢失书叶的现象。梵夹装在唐五代时期颇流行。蝴蝶装: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包背装:胡蝶装早在唐末五代时就已经出现了,流行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是它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翻阅起来不方便,因为第一叶的后半叶的背面和第二叶前半叶的背面没有字,又不相粘连,读下去必须连翻两页,因此就有人将印好的书叶按版心的中缝、背面对背面地摺起来,然后再裹以护叶,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装订方法将背面对摺的书叶粘连在裹背纸上,这种方法除背面对摺外,同胡蝶装没有多大差别。考虑到书叶粘连费事,且易脱落,糊多生霉生虫,由于需粘连的这一边尚有余纸,于是有人便在边栏外的余纸上、打两个或三个孔,用纸捻成线穿成来,再粘上裹背纸。明代的包背装大部分采用第二种方法。线装:基本上同包背装一样,但不用整纸裏背,而是前后各加一张护纸,用线连同正文订在一起。蒋元卿《中国书籍装订术的发展》一文,详细介绍了线装的各道工序,大概有以下:摺页;分书;齐线;添副页;草订;加书面;截书;打磨;包角;钉眼;穿线;贴签一、根据形式鉴定版本二、根据内容鉴定版本三、写本与活字本的鉴定四、古籍版本作伪五、考订一书的版本源流古籍的结构古籍(线装)的外形结构:书衣,书签,书名页,书首,书根、书脑、书脊等书衣古籍的单页板式版框——也叫边栏,指一张印页四周的围线。版框有很多种:以栏线的条数分,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等。四周边栏只有一条围线的,叫四周单边;左右边栏各有两条线组成的,叫左右双边;四周边栏都是两条围线的,叫四周双边四周双边又叫文武栏。以栏线的图案分,有卍字栏,竹节栏,博古栏等。卍,本来是古代符咒或宗教的标志。佛教认为,它是“万德吉祥”之意。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规定它的读音作“万”。用竹节图案组成的栏线,叫竹节栏;用各种乐器图案组成的栏线,叫博古栏。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界行和栏线有朱墨二色,红色栏线朱丝栏,黑色栏线叫乌丝栏。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鱼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标志。鱼尾的种类很多。以鱼尾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等:版心只有一个鱼尾的,叫单鱼尾;版心有两个鱼尾的,叫双鱼尾;版心有三个鱼尾的,叫三鱼尾。以鱼尾的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两个鱼尾方向相反者,叫对鱼尾;两个鱼尾方向相同的,叫顺鱼尾。以鱼尾的虚实图案区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等:只有鱼尾外部轮廓的,叫白鱼尾;鱼尾轮廓用墨填实的,叫黑鱼尾;鱼尾由线条构成的,叫线鱼尾;鱼尾由图案构成的,叫花鱼尾。鱼尾源于简策时代编简上的三角形契口,用于固定编绳。契口下方多有篇名、篇次,从而成为篇名、篇次等检索文字的标志。到了雕版时代,三角形契口逐渐变成鱼尾,并成为书名、卷次等检索文字的提示符。今日的书名号“《》”亦当由此演变而来。象鼻——连接鱼尾和版框的一条线。这条线有粗细之别,粗的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的叫小黑口、线黑口或细黑口。黑口本“发明于建本,因为面向大众,印的数量多,装起来费事,有了黑口,折叠时容易找齐,大为方便”。没有象鼻的,叫白口。白口刻有文字的,叫花口。天头——也叫书眉,是指上栏以外的空白处地脚——下栏以外的空白处书耳——也叫耳格或耳子,是指版框外边上端的小方格,用以书写篇名、室名等。因为宋元时代书用蝴蝶装,书耳正好在左上方,一翻就看到篇名了。古籍的内部结构古籍内部结构及其与版本有关的主要名称有序、目录、跋、凡例、卷首。卷末、附录、外集、卷端、小题和大题、牌记、墨钉、墨围、阴文、白文、行款、藏章、帮手等。序:正文之前说明写作经过、刊刻情况、学术源流等内容的文字目录:正文之前的篇章名目,它包括了全书的所有篇名跋:图书在流传过程中写上的有关版刻源流、流传源流的文字凡例:全书编制体例的说明文字卷首:正文之前独立成卷的部分。其内容大多是圣谕、先人著述、文字或著者生平资料(行状、神道碑、墓志、传记等)。把圣谕放在卷首,以示荣遇。卷末:正文之后独立成卷的部分。其内容多是后人著述文字。著者生平资料、著者同人赋赠之作或与正文相关的一些内容。在正文之后附上他人的作品,古人叫做“附骥而行”。附骥而行者大多是后辈或同辈的少量著述文字,间或也有把长辈著述文字附在后面的。附录:正集之后的附加部分,和卷末的情况基本相同外集——正集之外的部分。一般来说,它比卷末、附录的篇幅要大。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释家以佛理为内学,以儒论为外学,因此,释家别集均以无关佛理的儒理作品为“外集”;儒家以儒论为内学,以佛理为外学,因此,儒家别集均以无关儒理的佛理作品为“外集”。2、和内集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作品。3、补遗之作、卷端:每卷正文前两三行表示书名、著者、编纂校刊姓氏、版刻情况的文字小题和大题:小题指篇名,大题指书名。古籍卷端书名写在篇名之下者,叫做“小题在上,大题在下”。牌记:刻书者用以宣传刻书情况的特殊标识。墨钉:正文中表示阙文的墨色方块,如“■”墨围:为了强调“注”、“疏”等有关字眼,在其四周围上墨线。阴文:笔画凹下的字,多用于“注”、“疏”等字。白文:只有正文、不含注疏的本子。行款:书页版面的行数和字数,一般以半页为计算单位,称“×行××字”藏章:也叫藏书印,是古籍中在流传过程中钤上的印章。帮手:指藏章、序跋等可以帮助鉴定版本的一些东西。一、书名页书名页有四类:1、只有书名。如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刻本《赖古堂集》书名页仅题“赖古堂集”四字。2、除了书名之外,还有刻书者(或藏版者)。如清雍正九年(1731年)陆氏水云渔屋刻本《南宋诗选》书名页除了书名以外,于左下角题“水云渔屋刊本”六字;3、除了书名、刻书者(藏版者)之外,还有刻书时间。如清嘉庆四年(1799年)席氏扫叶山房刻本《钱塘遗事》书名页中题大字书名,右上小字题“嘉庆己未年镌”,左下小字题“扫叶山房藏板”4、除了书名之外,还有广告式的文字和插图。如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翠岩精舍刻本《广韵》书名页除题大字书名之外,右边小字“五音四声切韵图谱详明”十字,左边小字题“至正丙申仲夏绣梓印行”十字,横眉题“翠岩精舍校正无误”八字关于“藏版”问题书名页常见“藏版”二字。“藏版”者,收藏书版也。刻版、藏版和刷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古籍书版刻好之后,只要书版完好无损,就可以一直印刷下去。即使书版个别地方漫漶断裂,经过修补仍然可以继续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