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曹卫东内容生平与著述哲学思想:以异化为核心早期美学思想美学思想1、生平与著述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1831年11月14日卒于柏林。1788年10月,到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801年,到耶拿。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1822年,黑格尔被任命为大学评议会委员。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国大革命的时候,与谢林、荷尔德林在图宾根种。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逻辑学》《历史哲学》《哲学全书》(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3个部分)《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贺麟(1902—1992)四川省金堂县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20世纪40年代,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主要译作:《小逻辑》、《黑格尔》、《黑格尔学述》、《哲学史演讲录》(与王太庆等合译)、《精神现象学》(与王玖兴合译);主要论文:《黑格尔关于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的理论》、《黑格尔的早期思想》、《费希特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述评》、《斯宾诺莎哲学的宗教方面》等。《黑格尔全集》第一套20多册《黑格尔全集》将由人民出版社于5年后出版。《全集》中文版编委会主任是北大哲学系张世英教授,参与翻译工作的包括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高宣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张慎等。另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梁志学也在启动50多册的《黑格尔全集》编译工作,预计时限是20年。2、哲学思想全部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对绝对精神发展和运动过程的描述。所谓绝对精神,就是指派生整个客观世界并构成现实世界内在本质的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客观精神。在黑格尔看来,世界的本原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但他和主观唯心论者不同,他所谓的精神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指独立于个人之外、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并将永恒存在下去的客观思想,它构成了客观世界的内在本质和本原。辩证法:绝对精神不是抽象、孤立和静止的,而是一个包含着矛盾运动的辨证统一体。绝对精神的运动过程为:正、反和合三个阶段。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构成了黑格尔的不同论点,即《逻辑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美学属于《精神哲学》范围。可见美学的重要性。〔哲学〕这门科学可以分为三部分:1.逻辑学,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2.自然哲学,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的科学。3.精神哲学,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到它自身的科学。精神现象学诚如马克思所言:“《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言,包含五个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和绝对精神。全部内容就是对于人的意识从最低级的阶段“感情的意识”达到“绝对知识”即“纯粹概念”所经历的漫长道路的描述。《精神现象学》可以被刻画为一本哲学游记,为我们描述了意识通过历史向着自我认识行进的旅程。黑格尔说,现象学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的“灵魂之路”,通过这些阶段,灵魂一点一点地察觉到自己先前意识阶段的不足,觉察到我们作为思想和行动之出发点的各种历史的相对的先验预设的缺陷。《精神现象学》一书是黑格尔于1805年冬天开始动笔写,于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最后完稿的。序文是1807年1月写成的。全书除最末论绝对知识部分是根据几年前的旧稿补充整理而成之外,基本上是在一年时间内一气呵成的。前几部分写得较从容,分析也较细致书后一部分分析较少,纲要式的话较多,有时特别晦涩费解。书虽匆匆写成,也还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酝酿。黑格尔早在1802年就计划要写出一部系统的著作,在当时给友人的信中还约言打算在1805年秋天出版。事实上他酝酿很久,1805年他升任耶拿大学副教授时才开始写。原来预计要写一部叫做《一个思辩哲学的体系》,共包含四个部门即(1)精神现象学,(2)逻辑学,(3)自然哲学,(4)精神哲学。按照黑格尔原来计划,《精神现象学》是整个体系的第一部,具有三重意义,即“作为整个体系的导言、作为整个体系的第一部,并且作为一个自身的全体”。“现象学”,在黑格尔看来,就是由现象去寻求本质。当人们观察事物时,总是由外以求知其内,由表现在外的现象以求把握其内在本质;这就是现象学的研究。黑格尔强调意识在其自我发展或提高的过程中,意识使其自身的现象和它的本质相同一:“作为意识的精神其目的就是要使得它的这个现象和它的本质同一。……意识在趋向于它的真实存在的过程中”。意识经过矛盾发展过程,达到它的现象和本质的同一。而人们研究、描述、分析意识由现象达到与本质的同一的过程,亦即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的学问就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作为意识发展史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运用辩证的方法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分析人的意识、精神发展的历史过程,由最低阶段以至于最高阶段分析其矛盾发展的过程。精神现象学可以被认作“意识发展史”这一特点,恩格斯说得最为简单、明白、扼要。恩格斯说:“精神现象学也可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在其发展阶段上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作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历过的诸阶段的缩影”。黑格尔本人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和导论中都曾说:“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就是一般科学或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说:“意识在这条道路上所经过的它那一系列的形态,可以说是意识自身向科学发展的一篇详细的形成史”。这就更明确说出精神现象学所论述的是意识获得科学或知识向科学发展的发展史或形成史。黑格尔又把精神现象学概括为“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他在这里以及本书中许多地方所谓“经验”都是指“经历”或发展过程而言。换言之“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也可理解为“关于意识的形成史或发展史的科学”。个体意识前三章讨论意识的最基本形式:感觉、知觉和知性。作为感性确定性,感觉、知觉和知性都是人的认识中被动的因素,所认识到的真理还缺乏意识的自为存在,也就是说,在人和外界的关系中,决定的一方还是外界,而不是人,意识还没有达到自我意识,人的特征还没有真正显现。第四章讨论自我意识,在这里,被动的意识成为能动的意识。所以,黑格尔说,到了自我意识就进人真理自家的王国。在《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和人是可以互相等同的概念,因此从这一章起,真正进人了人的领域。群体意识从第六章开始,意识脱离了个体阶段,进人群体阶段,“我”变成了“我们”,这种群体意识,就是“精神”(Geist)。这一章可以说是对人类历史进化的哲学反思,三大节分别为古代世界、近代世界和黑格尔所处的世界。黑格尔把古代世界的精神称为“真实的精神”,因为在古代,精神自身还未被异化,所以它是“真实的”。有两条规律支配着古代世界,一是人的规律,这是普遍性形式的精神,表现为一个民族的公民,国家这一伦理力量,代表了这种现实的普遍性;一是神的规律,这是特殊性形式的精神,表现为“一个天然的伦理的共体或社会”,家庭这一伦理力量,代表了这种现实的特殊性。近代世界分为教化、启蒙、恐怖三个时期。教化时期,贵族专政时代,有两种意识,一种把国家权力和财富当作与自己同一的东西对待,表现为高贵的意识;另一种认定国家权力和财富都是与自己不同一的东西,表现为卑贱的意识。启蒙时期反对迷信,把上帝看成人的思想产物。有用是启蒙的基本概念,承认被信仰视为丑恶的功利的价值。启蒙以有用性为原则,于是,出现了现实方面的实际改革,出现了普遍自由。恐怖时期未带来直接的积极成果,但自身异化了的精神达到了自己的对立的顶峰,引致自由主体性的觉醒,精神恢复了元气,重振了活力,产生了道德精神。黑格尔所处的时代由道德精神统治的时代,具体地说,这是以德国道德哲学为特征的时代。以良心表示康德和费希特的道德主义,以优美灵魂表示席勒和谢林等人的浪漫主义,以罪恶及其宽恕表示比道德更高的宗教阶段,在这最后阶段,义务与冲动、理性与感情都辩证地取得了和解,达到了具体的统一。由于宽恕与和解,精神得以相互承认,这种相互承认的精神,就是绝对的精神。于是,群体意识变成了绝对本质的意识,在这里,出现了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意识经历的最后阶段,为两大环节,宗教代表前一个环节,哲学代表后一个环节。宗教:研究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宗教和神学的结构和进展。最初出现的是自然宗教,精神是以自然的形态认识自身的。自然宗教主要指东方的宗教,黑格尔重点讨论了波斯的祆教或拜火教,印度以植物与动物崇拜的原始宗教,以及埃及以金字塔为象征的古埃及工匠宗教。接着是古希腊的艺术宗教,重点讨论古希腊的造型艺术、赞美诗、由诗、悲剧和喜剧。最后是天启宗教,重点讨论由希腊化时期带有浓重神秘色彩的新柏拉图主义向基督教的过渡,这一过渡的结果就是产生耶稣这一个别的人。黑格尔把基督教称为绝对宗教,它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王国。绝对知识绝对知识是一种概念式的知识,与属于表象范围的宗教显然不同。但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尽管宗教所采取的形式是神或上帝的形式,但这些表象的内容是代表无限存在的绝对内容,当精神进一步用概念去把握这些绝对内容时,就达到了绝对知识。形象地说,在绝对知识这里,作为宗教实体的上帝变成了人。在绝对知识这里,真理的获得是在认识或概念的圆圈或运动中实现的,这个圆圈是各环节的集合,整个圆圈的知识就是绝对知识。绝对知识的主体是人,作为科学的绝对知识就是精神在时间中形成的“关于它自身的真知识”。随着意识达到科学的阶段,整个现象学的辩证运动达到最后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