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制作BYgroup1国家概况历史文化与宗教风俗习惯节日庆祝礼仪禁忌马来西亚国家概况马来西亚,简称大马,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国家,由33个州组成,马来西亚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创始国之一。地理概况:面积33万平方公里。位于东南亚,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全境被南中国海分成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西马来西亚为马来亚地区,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东马来西亚为沙捞越地区和沙巴地区的合称,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气候属热带雨林气候。国庆日:8月31日(1957年)语言: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也较广泛。简介国旗马来西亚(Malaysia)国旗又被称为“辉煌条纹”(JalurGemilang)。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主体部分由14道红白相间、宽度相等的横条组成。左上方有一深蓝色的长方形,上有一弯黄色新月和一颗14个尖角的黄色星。14道红白横条和14角星原代表全国14个州,自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后代表全国13个州和联邦直辖区。蓝色象征人民的团结,黄色象征皇室,红色象征勇敢,白色象征纯洁,新月象征马来西亚的国教伊斯兰教。国家概况国家概况国徽:中间为盾形徽国花:木槿花(又称大红花、扶桑)国鸟:爱情鸟(又称犀鸟)首都:吉隆坡(kualalumpur),马来语“泥泞的河口”的意思。人口约120多万。具有观光和通讯两大功能的吉隆坡塔,高达466米,是亚洲最高塔之一,如两柄银色利剑直插云端。政府行政中心:布城(putrajaya)位于吉隆坡以南25公里处,面积达49平方公里。首相府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于1999年6月迁入,2005年前搬迁完毕,人口约67,964(2010年)。国家概况马来西亚历史文化与宗教马来西亚简史公元初马来半岛建立了羯荼、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统一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并发展成当时东南亚主要国际贸易中心。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侵略。1911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沙拉越、沙巴历史上属文莱,1888年两地沦为英国保护国。二次大战期间,马来亚、沙捞越、沙巴被日本占领。1957年8月31日,联盟主席东姑阿都拉曼宣布马来亚独立。1963年,马来亚联同新加坡、沙巴及沙劳越组成了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迫使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马来西亚多元文化马来西亚是伊斯兰国家,主要种族:马来人65%,华人25%,印度人5%,其他5%。绝大部分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食物禁忌主要是猪肉、酒类等(一点都不能碰),其他用餐都要讲究halalfood(清真食品)标准,海鲜和蔬菜没有什么关系。华人主要信仰佛教,食物禁忌和国内的差不多。印度人信仰印度教。该国马来人餐厅大都是清真食品,华人餐厅则基本什么都吃。由于以前是英殖民地国家,因此目前马来西亚是众多伊斯兰国家中最为开放和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国度之一。马来西亚是个以农立国的民族,因此维持着许多原始信仰,特别是各民族浓厚的宗教色彩。其宗教融合了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其中以印度教影响尤为深远。由于多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形成一种多元的文化特色。马来西亚历史文化与宗教马来西亚宗教文化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马来人在政治上势力很大,伊斯兰教也成为马来西亚的国教,全国各地的主要清真寺无不雄伟壮丽。除伊斯兰教以外,马来人还保留着原始宗教,其代表性仪式是称作昆德利的共食仪式。这种共食仪式起着维持社会连带关系的重要作用。可以说马来人的社会组织是由伊斯兰教规范和传统习惯二者合一共同维系的。住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的宗教是佛教和道教。有代表性的佛教寺院有吉隆坡的观音寺、三宝洞、霹坜洞;马六甲的青云寺;槟榔屿的极乐寺、白云寺等。寺院规模多宏伟壮观,大多成为名胜之地,充分反映了支撑马来西亚经济的华人的社会力量。佛道混合是这些寺院的特征,一个寺院里往往同时供奉着福德正神、玉皇大帝和释迦牟尼、观音菩萨。住在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多为印度南部的泰米尔族,其代表性宗教当然是印度教。这是印度人特有的宗教。印度教的特点是一无教祖,二无教会组织,三无至高无上的经典,人们崇拜村镇神、家族神和个人神三种神氏。印度教有许多外国人很难理解的地方,比如作为社会基本制度的种姓制度。印度教终极理想是达到梵我如一,而要达到这种至高的境界需要做瑜珈等种种苦行。马来西亚历史文化与宗教马来西亚历史文化与宗教穆斯林伊斯兰教马来西亚历史文化与宗教马来西亚历史文化与宗教姓氏习俗饮食习俗生育习俗婚姻习俗宗教习俗信仰与迷信习俗请客习俗马来西亚风俗习惯马来西亚风俗习惯马来西亚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有其独特的风俗、礼仪和禁忌。外籍人士到马来西亚旅游、观光和生活,必须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生活禁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马来西亚法律规定,马来人都为穆斯林,所以马来西亚人不吃猪肉、也不吃各种动物的血液和自然死亡的动物。马来人认为左手不洁,拿东西时用右手,吃饭时也用右手抓食,只有在西式宴会及高级餐馆才用刀叉与匙进餐。马来人还忌讳摸头及别人的背部,也不能用食指指人,面对女士时,也不能先伸出手要求握手。到马来人家拜访时必须穿戴整齐,由于马来人的内厅也用来祈祷,所以当到马来人家中拜访时穿的是拖鞋,要将拖鞋放到门外。马来西亚的国教为伊斯兰教,不信仰伊斯兰教的游客在进入伊斯兰教经堂前要脱鞋,不能从正在祷告的穆斯林面前经过,不得碰触《古兰经》,更不得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在寺庙内进行拍照。女性游客在参观经堂、寺庙时,应注意着装,不可将手臂和双脚暴露在外。还需注意的是,马来西亚在公共场合禁止吸烟。姓氏习俗马来人一般只有名字,也没有固定的姓氏,多以父亲的名字为姓,马来人的姓名是名前姓后,在名与姓之间要加字,男子加上“宾”字,除表示某某是某某人的儿子之外,还含有儿子、男子、子孙、后裔等意思。女子则加“宾蒂”,表示父女关系。马来人姓名中间还有许多冠称,如“邦”表示兄,“卡”表示姐,“切”表示儿,“多”表示长辈,“哈吉”表示到麦加朝圣过的穆斯林。马来人取名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上述取父名的,也有既取父名又取母名的;还有根据各种情况取名的,如在星期四出生的名为甘密斯,若出生时适逢父母迁居,就取名南达;更有照儿女排行大小来取名:长男叫姑洛或苏隆,次男或次女叫雅,五男叫班影,五女则叫安影。这样一来,马来人的姓名连带冠称加起来通常很长,其含义也很多,如“穆罕默德·甘托尔·苏加诺·布地亚”,“穆罕默德”取自伊斯兰教;“苏加诺”表示其家庭血统;“甘托尔”为雷鸣,比喻宏大;“布地亚”表示男孩。又却“阿布拉·宾·阿卜拉卡迪尔·蒙希”。“蒙希”表示当外籍人语言教师的身份。马来西亚风俗习惯饮食习俗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动物血液,这是妇儒皆知的。《古兰经》上多次强调禁猪,认为“猪”是一个最脏、最恨、最忌讳的词。目前穆斯林可食用的动物是牛、羊、驼、鹿等;可食的禽类是鸡、鸭、鹅、鸽等;可食的鱼类是鲫鱼、草鱼、鲢鱼等,所有这些动物需经阿匐之手宰杀后方可食用。马来人最擅长的待客饭是“椰浆饭”,香气扑鼻;马来粽和竹筒饭也是马来风味食品,里面也都掺用椰浆。马来菜的特点是调味重,肉食做成的菜都要放咖哩和辣椒,此外还有其他调味品。凉拌杂菜是开斋节或宴客必摆的菜肴,它是用几种蔬菜、野菜、树叶加上调味品凉拌而成的。椰子、柑桔、香蕉、柠檬等则成为佐餐水果。马来人用餐有两个“必须”。即餐前必须洗手,进餐必须用右手,任何人都必须遵守。马来人用餐既不使刀叉,也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并且只能用右手。只有在西式宴会或饭店用餐时可用匙或叉,现在,这一习俗有所改变,已有很多人使用刀叉或筷子。在马来人的饭菜旁都有几碗水,供就餐者洗手。虽然饭前洗过手,但在进餐时,也习惯地把手指放进碗里洗一下。马来人用餐不是围桌而食,而是席地而食。他们将食物放在地上、草席上或地毯上,团团围坐,用手抓食。其坐姿也有一定要求,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则屈腿向右斜身而坐;年纪较大的妇女则可像男人一样盘腿而坐。马来人禁酒,用餐时不能喝酒,多以热茶、咖啡或白开水为饮料。马来西亚风俗习惯生育习俗马来西亚的马来人有一个生育习俗,尽管在大城镇已不多见,但在农村颇为盛行。按马来人的习俗,孕妇在怀胎9个月零9天后,需准备好米、椰子和松脂等物,以便孩子出生后送给接生员。主人还要根据胎次不同送给接生员钱,头胎给马币5元,二胎给3.25元,三胎又给5元,四胎以后的全给3.25元。马来人还有为产妇驱魔的风俗。据说,为防止魔鬼在产妇分娩时吸血,在产妇床下放一小撮带刺的露兜树叶,同时在房门或屋前用石灰打个叉号,并口念咒语,还在婴儿额头中间用加油调好的木炭粉打个叉号。这样便起到驱魔求安的作用,产妇分娩后的44天内必须卧床休息,连下床走动也算犯忌,到第45天,产妇用酸桔水洗澡,并举行便宴招待直系亲属。这时,产妇才算“解禁”,可以自由活动。了解这一习俗后,外籍人士千万不要到产妇家作客!马来西亚风俗习惯婚姻习俗在所有的习俗中,马来人最重视婚姻方面的习俗,仅就婚姻习俗而言,其从订亲、结婚到离婚,种类繁杂,习俗各异,不了解些习俗,你将无所适从。马来族男孩一到成婚年龄。男方一家就开始物色对象,找到目标后就着手对女方本人及其家人进行了解,并到女方家看看姑娘。看完姑娘后,如男方同意了,确定去求亲的日期和方法,求亲时通常由男方家长出面,女方家长一般不立即应允,等过了一天甚至一周之后才给男方家长肯定的答复。如果双方都同意这门婚事后,就将聘礼、结婚费用和婚礼日期等事确定下来,如果婚礼晚些时候才举行,男方可先送订婚礼物。订婚礼一般是一枚钻石戒指,还有布、拖鞋、鞋子等物。倘若男方毁约不能成婚,订婚礼是不能索回的;如果是女方反梅,其所受礼品将加一倍退回男方。婚礼费用一般都在订立婚约时一起送到女方家。在订亲礼上男方带去的礼物共有:聘金、婚礼费用、一枚钻石戒指、布和衣服、糕点、水果、槟榔盒、喷水器和蜡烛等。上述每一样礼品由一名男青年拿着,女方把这些礼品排列在“并坐台”前,由宗教法官查点,女方派两位证人到场,其中一位负责查点礼品,然后放进里屋,外面仅放槟榔盒、暖水器等,宗教法官登记新郎的名字,并用手抓住新郎的右手,说:“某某先生,我把你与某某女士结成交妻,……”念完后摇晃几下新郎的手,新郎必须大声回答,“我接受与某某女士成婚……”以便法官和证人都能听清。这时,新郎从座席上站起来与宗教法官和岳父握手,并与每一位来宾握手。倘若举行宴会,新郎则将带来的花和槟榔在宴会后送给来宾。马来西亚风俗习惯马来西亚风俗习惯马来人的婚礼带有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双重色彩,热闹而庄严,程序繁杂,一般分为饰发、染手掌和“并坐礼”三个阶段。马来人婚礼的饰发和染手掌仪式在“并坐礼”前两三天内举行。饰发主要是整修眉毛和额发,现在城镇的新郎、新娘一般都到美容院请美发师饰发,农村一般是请饰发师在家饰发。染手掌共有私染、小染和大染三个过程。现在的马来人一般只在“并坐台”上染一次手掌。染手掌的仪式一般在晚上举行。染手掌的工具是在“并坐台”的前台放着一个高脚铜盘,盘上放三个碟子,分别装上姜黄米、米花和碾碎的山姜叶的水,碟子上还放着一根用有香味的叶子扎成的喷水器。在盘子的正中再放一个盛有碾碎的指甲花的器皿。染手掌仪式的程序是:由男女宾客轮流主持将姜黄米撒到新娘或新郎的左右肩,接着再撒米花,然后用喷水器蘸山姜水,喷在新娘或新郎的双手手背,最后将指甲油涂在他们的手掌上。染了手掌后新娘、新郎双手合十,高举到胸前,向主持人致敬道谢。有的新郎不参加私染和小染,只参加大染。“并坐礼”是马来人婚礼的最后阶段,也是婚礼的高潮。这个礼仪是受印度教影响而逐渐演变而成,因此,它带有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双重色彩,“并坐礼”在女方家举行,受邀观礼的亲友如期赴约,同时带来礼品,主人家将礼品逐一登记。马来人很愿意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即使是过路行人看热闹,也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马来人认为双数是凶神的化身不吉利,因此在婚礼上最忌双数,无论是参加婚礼的人数或所送礼品必须是单数。马来西亚风俗习惯马来西亚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