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灵光 消逝的年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瓦尔特.本雅明著关键词:平民化作者简介本雅明,1892年7月15日生于德国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父亲原是一名巴黎银行家,之后来到柏林成为一个古董商。本雅明曾在弗莱堡、慕尼黑、柏林和波恩研究哲学。1919年以“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观”一文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但未能顺利取得大学教授资格。他的教授职位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曾被法兰克福大学否决,其评介是“如一片泥淖,令人不知所云”,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该书却成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经典。内容提要•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风格•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摄影的起源关于摄影这种相对于传统艺术而言比较新颖的艺术,至今算来最晚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很多人知道达盖尔这个名字,其实在他之前,“法国人尼埃普斯在1826年就已经拍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照片,但是这种照片需要曝光的时间长达8个小时以上,而且技术很难掌握。最遗憾的就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照片会变暗、模糊,不能用于长期保存。”达盖尔知道这个事情很兴奋,后来开始与尼埃普斯长达四五年的合作,一直到他去世,达盖尔一直没有放弃对于这个伟大发明的独自钻研,“1837年达盖尔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摄影术,叫做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术)。终于取得了成功!达盖尔照相法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摄影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让一块表面上有碘化银的铜板曝光,然后蒸以水银蒸气,并用普通食盐溶液定影,就能形成永久性影像。被人“低估”的摄影•一份具有沙文主义倾向的小刊物《莱布尼茨报》却是这样看待这项新发明的。他们认为要将“浮动短暂”的“镜像”固定住是不可能,并且,还亵渎神灵。因为人类是依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而人的任何发明都不能臻于这种高度。•本雅明对这种观点的看法:“这样沉重笨拙的愚言表露了庸俗的艺术观。这种艺术观丝毫不知考量科技的任何发展,一旦面对新科技的挑衅,便深恐穷途末路已近。”郁特里洛所绘的巴黎市郊迷人街景朵田戴及其未婚妻“照片中的她,倚在他身旁,他好像挽著她;然而她的眼神越过了他,好似遥望著来日的凄惨厄运。”“摄影这门极精确的技术竟能赋予其产物一种神奇的价值,远远超乎绘画看来所能享有的。”本雅明觉得相片中有种光,火光,照耀着辅助我们去探询。“‘真实’就像彻头彻尾灼透了相中人观者渴望去寻觅那看不见的地方。那地方,在那长久以来已成‘过去’的分秒的表象之下,如今仍栖荫着‘未来’,如此动人,我们稍一回顾,就能发现。摄影的巅峰与衰落•由于早期银版感光度偏低,必须长时间曝光于户外,因此,拍照者必须尽可能将人物安顿在一个不受任何干扰,可放心曝光的地方。在长时间的拍摄过程中。相片中人物定型于“留影的瞬间”之内,“活”入“其中”,呈现出一种安详而宁静的气质。•本雅明认为这一切都应合了凡•布勒塔诺的看法:他认为1850年代的摄影家在掌握工具方面已达到了最高层的境界——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也是长久之间最后的一次。“早期的照片,一切都是为了留传久远:不光指那些无可比拟的集体合照——他们的消逝自然可视为一大征兆,最能准确地显现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情势——甚至连衣服的褶痕也更持久。•在达盖尔照相术大显神威的初期。所谓“外光派绘画已开始在最先进的画家手中展现出全新的视野。”而摄影的适时出现,仿佛正是为了应和这股潮流似的,但是正是在这一点,很多画家与“技匠”开始分道扬镳,因为他们并不期待摄影暗箱协助他们产生一种“准确地复制这种效果。”•发展到1840年的时候,很多袖珍肖像画师改行了,成为了职业摄影师,起初只是兼差,后来成为专职。当然,他们原来的职业对于他们的摄影也有助益,但是本雅明提醒我们“当时摄影的高品质表现并不是归功于他们的艺术基础,而是由于他们技术方面的掌握能力。”•而后摄影业开始高速发展,很多商人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有了底片修饰法,本雅明称之为“恶劣的画家在向摄影报复”;有了布景与配搭摄影的种种饰物,最初被认为非常缺乏真实感,并让小卡夫卡感到非常拘束与压抑,还好本雅明认为,“若不是他那无尽忧伤的眼神想奋力主宰这个为他设计的风景,他势必会被布景吞没。”本雅明认识到早期相片中的人物并未如这名“小男孩”一般显得孤单伶仃,弃绝于世。“早期的人相,有一道‘灵光’环绕着他们,如一种灵媒物,潜入他们的眼神中,使他们有充实与安全感。尽管摄影技术与方法在不断地改进,尽管从1880年起,摄影家致力于模仿“灵光”,“运用各种修饰伎俩”,灵光还是相对于最早期在不可挽回地消逝。关于“灵光”•它是“一种奇特的时空交织,一种独有的、无论离得多近都总是带有距离感的表象或外观。”•“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静歇在夏日正午,沿着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或顺着投影在观者身上的一截树枝,直到‘此时此刻’成为显像的一部分——这就是在呼吸那远山、那树枝的灵光。”•这“灵光”就好比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类似于中国国画中的“写意”、书法中的“风骨”、诗歌中的“意境”,只有拥有灵光,才能使艺术品有品赏的价值,有流芳百世的可能,灵光就像是一个女人,外表是人人都能见的,而对她的了解,像读一本书一样的了解她则就像是蕴含其中的灵光,只有用心感受才会有了解。机械复制艺术---------能用先进技术,机械手段进行大量复制的现代艺术灵光的消失•原作存在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也是原作独有的成分,那就是艺术品的此时此刻,这个此时此刻组成了艺术品的原真性。而当原作遇到机械复制品时就不一样了,因为机械复制品更独立于原作,而且机械复制品可以把原作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是原作可以做到随为人所欣赏。机械复制品是原作的此时此刻性即原真性消失了,在这里本雅明又一次提出了“灵光”。•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品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灵光,当灵光消失的时候复制技术就把复制品从传统领域解放了出来,使接受者可以在自身的环境中加以欣赏,是复制品得到现实的活力。这种灵光的衰竭都关系到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日见提高的重要性。机械复制时代•机械复制时代使得以往的艺术品第一次从“精英”层面降到了大众层面,将其神秘的面纱向大众揭开,成为大众的艺术品,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人们对艺术从顶礼膜拜到愿意接近,从少数“精英”到人人都是行家,但问题是艺术品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艺术的核心是什么?复制品的灵光消失从艺术品的社会功能,从大众欣赏的途径上而言是一种进步,但复制品毕竟是复制品,同拥有灵光的原作相比,复制品失去了原作最重要的内在生命力,而成为了迎合大众需要的为大众服务的附庸和工具,同原作相比复制品自身所开启的意义世界已经丧失殆尽。人与机器的互动•人如何在机器面前表现自己以电影和戏剧为例:1电影演员需经受视觉试镜2电影演员需放弃灵光3电影演员的表演被分解为一系列的片段•人如何用机器表现客观世界1电影最猛烈的进入现实2特写镜头延伸了空间摄影与文字的不可分割相机会愈来愈小,也会愈来愈善于捕捉浮动,隐秘的影像,所引起的震撼会激发观者的联想力,所以一定要有图说文字的介入,少了这一过程,任何摄影建构必然会不够明确。一名摄影者若不知解读自己的相片,那比文盲更不如。TheEnd谢谢!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