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舞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目录一.新疆维吾尔族简介1.1语言文字1.2文化及历史遗产1.3宗教文化1.4习俗与社会1.5传统服装1.6风景欣赏二.维吾尔族舞蹈2.1乐器2.2麦西来甫2.3舞蹈–赛乃姆2.4舞蹈–夏地亚那2.5舞蹈–多朗舞2.6舞蹈–纳孜尔库姆2.7舞蹈–其它三.维吾尔族舞蹈欣赏四.维吾尔族优秀舞蹈家五.维吾尔族舞蹈发展历史及传播途径5.1发展历史5.2《十二木卡姆》5.3传播途径1.1维吾尔族简介“维吾尔”是“Uyghur”的音译,具有“联合”“同盟”和“凝结”的意思。1.1语言文字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西匈语支,分中心、和田、布罗三个方言。历史上,维吾尔族曾使用过突厥卢尼文、依照粟特文字母创制的回鹘文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察合台文等。现行的维吾尔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共32个字母,从右向左横写,称为老维文。1.2文化及历史遗产维吾尔族有丰富的文学遗产,流传至今的有《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传》和《真理的入门》等。新疆是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其中较著名的古城遗址有高昌古城和楼兰古城等;喀什的阿巴克和加墓(香妃墓)、艾提尕尔清真寺;吐鲁番的伊敏则是著名的伊斯兰教建筑。1.3宗教文化维吾尔族历史上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10世纪末伊斯兰教传入,一直到今天仍然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主要有“库尔班”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1.4习俗及社会维吾尔族人喜欢喝奶茶,主食是面粉制作的烤饼,称为“馕”,拉面、炒面是他们最常见的饭食,喜欢吃牛、羊肉。另外还有烤羊肉串、烤包子、薄皮包子等民族风味食品。囊、抓饭、茶、奶、瓜果是必备的饮食品,还有葡萄干、杏干、杏包仁、哈密瓜干、桃皮等果脯。1.5传统服装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妇女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地毯、花帽、艾德来斯绸、民间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维吾尔族最盛名的传统工艺制品。1.6风景欣赏(点小图看大图)香妃墓胡杨夕照沙漠水乡-草湖天山天池喀那斯火焰山赛里木湖二.维吾尔族歌舞新疆歌舞以动听优美的音乐,绚丽多姿的舞蹈,深刻反映了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而各民族的歌舞艺术则都具有本民族极鲜明的特点。维吾尔族人民素以能歌善舞著称。舞蹈艺术以含蓄、优美、沉稳见长,特别是姿态优美,舒展大方的女性舞蹈,以及刚健,奔放的男性舞蹈,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舞蹈“麦西来甫”,热情欢快,极富维吾尔民族特色。2.1乐器按结构和演奏方式:有吹奏、拉弦、弹拨、打击乐器等数十种。吹奏乐器:笛子、唢呐、喀纳依(长喇叭)、拉曼等,拉弦乐器:萨它尔、艾捷克等。萨它尔大约于10至12世纪在原琵琶(今多朗热瓦甫)和突厥古老乐器库布兹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的,是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专用乐器。艾捷克是维吾尔族民乐队伴奏和合奏中的主要乐器。弹拨乐器:都塔尔、热瓦甫、弹布尔、卡龙和扬琴等。都塔尔装有两根弦,在维吾尔族中比较普及,家庭普遍备用,多用作自弹、自唱。喀什的热瓦甫也是维吾尔族中比较普及的乐器之一,琴身、琴杆和琴头上部以兽骨镶嵌出美丽而丰富的民族图案,既是民族乐器,又是精致的工艺品。在南疆地区更为多见,常常与其它乐器一起为歌舞伴奏,也用作独奏和合奏。达甫鼓是用手指敲击的一种羊皮鼓,用于舞蹈和音乐合奏的伴奏。维吾尔族舞蹈的群众性很强,以轻巧、优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转、多变的艺术特点而著称。萨巴依与恰赫恰克,是本身碰击发声的乐器。卡龙也是维吾尔族古老乐器之一,多在演奏木卡姆时使用,在演奏中起领奏作用。打击乐器有达甫(手鼓),纳格拉(铁鼓)、萨巴依和恰赫恰克(对石)。达甫是维吾尔族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乐队合奏和歌舞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纳格拉用于乐队合奏,音量大传音远。2.2麦西来甫麦西来甫是舞蹈、各种民间娱乐和风俗相结合的一种歌舞形式。它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具有传播艺术和道德风尚的社会作用。麦西来甫分为节日、野游、婚娶、轮流举办等多种举办形式。内容一般分为三部分:乐曲舞蹈、娱乐游戏和惩罚乐曲舞蹈以传统大型曲十二木卡姆为主,一人独唱后几个人打起手鼓,参加的人男女成双结对翩翩起舞,舞蹈的动作随着节秦越来越快,所有的人单独旋转,直到疲乏或头晕退下,最后只下一、二人时达到高潮,成为优胜者。这样,反复几轮。娱乐游戏中较著名的游戏的抢“黛莱”(腰带)、献茶和唱民。“黛莱”游戏动作敏捷,富有戏剧性,能在恋人间表达感情。献茶和唱民也非常有趣,用一对盛水的小碗在全场中众手相传,每个递接碗的人唱一首民谣或联句。如果传递中将水洒倒,都被“罚”唱或说一则笑话。受罚人物的诙谐言谈和动作,博得人们的阵阵笑声。麦西来甫的第三部分为惩罚不守道德规范和纪律的人。由参加麦西来甫的人推选办事公正无私、有威望的人担任“首领”和“法”为纪律执行人。他们有权对那些不经允许而离开现场、无故迟到、舞中破坏秩序等违反纪律者进行“审讯”、“裁决”和“惩罚”。让其站在公众中间,接受大家的质问和指责,然后由“法官”“判决”,实行惩罚。受惩罚者,或拿出食物、水果等招待大家,或做种种令人发笑的游戏,如“做烤包子”、“雄鹰捉兔”、“榨油”、“照像”、“两个老婆”,其间充满了喜剧色彩,受罚者也同样感到高兴。通过这种“惩罚”娱乐,达到维护道德规范和纪律的目的。2.3舞蹈-赛乃姆在众多的传统民间舞蹈中,“赛乃姆”作为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这种舞蹈自由活泼,舞者即兴表演。可独舞,对舞,也可三、五人甚至更多的人同舞。在喜庆佳节及举行婚礼和平常亲友欢聚时跳。赛乃姆音乐为2/4或4/4节拍,舞蹈转快部分的点为“赛乃凯斯”。固定的手鼓的节奏指导着舞蹈的发展,赛乃姆舞蹈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头、肩、手腕、腰、小腿部分的运作和巧妙的配合上。如头部有移颈、摇头;手腕动作有绕腕、翻腕、揉腕等;腰的部分有胸腰、侧腰、后腰;小腿部分的动作就更为丰富,如点、踢、跺、辗、转等。当表演到高潮时,舞者一腿跪蹲,手在腹前击掌耸肩,然后双手向下打开成右手抬至头上方绕腕,左手指扶于膝上,轻轻移颈二次。这组动作有拍掌、耸肩、绕腕,而最后的移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表现了舞者怡然自得的心情。2.4舞蹈-夏地亚那维吾尔语意为“欢乐的”,也是深受维吾尔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舞者人数多少不限,基本步伐以小跳步为主,两臂上举,手掌内外快速抖动,给人以欢乐、轻快之感。这种舞蹈在民间很普及,每逢节日和盛大集会维吾尔人聚集在一起,合着唢呐、纳格拉的音乐的节奏,跳这种欢乐、明快的舞蹈,以尽情抒发欢乐的心情。2.5舞蹈-多朗舞多朗(又称刀朗,多兰或吐兰)是古代维吾尔族居住在塔里木盆地边沿地带某些地区人们的自称,有人认为是‘戈壁”的意思。“多朗舞”流传于塔里木盆地西沿、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地区,舞蹈粗犷、刚劲、豪迈、开朗,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和劳动气息.跳多朗舞时,总是从散板开始,按照“多朗木卡姆”的顺序跳下来。伴奏多朗舞的音乐叫“多朗木卡姆”或“多朗赛乃姆”。多朗音乐的标题往往与居住的地名有联系,多用“比亚万”(意为戈壁草滩)命名。这种舞蹈带有维吾尔族过去草原游牧生活的浓厚气息,保持着狩猎和战争的痕迹,表现了维吾尔族劳动人民英勇善战的性格。2.6舞蹈-纳孜尔库姆在吐鲁番等地区还流行着别具特色的“纳孜尔库姆”舞,这种舞蹈模拟劳动生活的动作,形式活泼自由,表情幽默、诙谐,多为男性即兴表演,以两人为一组进行。2.7舞蹈–其它在维吾尔群众中还盛行盘子舞、萨巴依舞、手鼓舞、萨玛瓦尔舞、击石舞、火舞、鸡舞等人人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把道具和优美的舞姿融为一体,击打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增加艺术感染力。当您来新疆时,我们再慢慢带您观赏和参与。三.维吾尔族舞蹈欣赏3.1《十二木卡姆》在维吾尔族音乐史上,驰名中外的维吾尔族传统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占有重要地位。木卡姆因地区不同而分为、“多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其中以“喀什木卡姆”的规模最宏大,形式曲调最为完整。全套木卡姆共包括170多首歌曲和歌舞曲,72首器乐间奏曲,连续演奏时间长达24小时之久,具有有乐、有舞、有词的民族特点。这是一部巨大而完整的,几乎概括了维吾尔族数百年斗争生活及其所有民族艺术形式的音乐史诗。视频: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视频:吐鲁番的姑娘视频: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刀郎舞叶尔羌河中下游的麦盖提县人人很会跳刀郎舞。刀郎舞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舞蹈,保持着狩猎和战争生活的痕迹。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古代维吾尔族人,曾有过较高水平的歌舞艺术。刀郎舞就是在吸收了这些古代艺术的优点中发展起来的。刀郎舞发源于麦盖提,在叶尔羌河畔的巴楚、莎车、叶城、岳普湖等县也很盛行,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以及沿塔里木河的轮台、尉犁直至哈密等广大地区都有刀郎舞,流传颇广,深为人民所喜爱。“刀郎”,是麦盖提县的古地名。麦盖提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南边缘。过去这里沙丘连绵,水洼遍地,到处生长着梧桐、红柳以及央塔克、阿克提干等野草。人们按部落分散居住在几块林木茂密、水草丰美的绿窝子里,以狩猎、放牧为生。根据这种情势,大家开始将这块地方称作“刀莱”。“刀莱”,是维吾尔语,相当于汉语里的“堆”,意指这里的人这里一堆,那里一堆地分居各处。后来由于语音的演变,“刀莱”渐渐被叫成了“刀郎”。于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便自称“刀郎人”,成为古代维吾尔族的一个支系。刀郎舞刀郎舞可分为四组舞蹈。先是散板,称作木凯迪曼。接着开始第一组舞蹈,叫做且克脱曼,双人缓慢地对舞。第二组赛乃姆,双人对转。第三组赛尼卡斯和第四组色勒利玛,改对舞形式为竞技性旋转。关于刀郎舞表现的内容,当地群众有各种解释,流传最广,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说法是:表现了一次狩猎过程。你听,那高亢、悠远的男高音,就是在召唤各个部落的人共同行动起来参加狩猎。接着是穿越密林,披开荆棘,举着火把,擎着灯盏寻找野兽。刀郎木卡姆与刀郎舞是一对孪生兄弟,它是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曲调朴实,演唱风格宽广豪迈,激烈欢快,富于变幻,衔接和谐自然,由慢到快逐渐奔向高潮,保持着浓郁的草原色彩和劳动气息。刀郎木卡姆原为十二套,但后来因各种历史原因以及刀郎木卡姆大师、艺人的相继去世,其中三套木卡姆已经失传。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九套。刀朗舞伴奏乐器及鼓的节奏刀朗舞的伴奏乐器有卡龙、刀朗热瓦甫、刀朗艾捷克、小手鼓等,乐器的式样与演奏方法以及音色等,都与同类乐器不尽相同,富有刀朗地区的特色。〈刀朗木卡姆〉五个组成部分的鼓点打法:散序:和着唱词双手轻摇手鼓,并不打击。奇克提麦:6/8嗒咚依咚嗒咚○|ˉˉ赛乃姆:〉〉〉4/4咚依嗒依咚哌咚·嗒哌哌|ˉˉˉˉˉ咚依嗒依咚哌咚·嗒哌○|ˉˉˉˉˉ赛乃凯斯:〉2/4咚依嗒依咚哌|咚依嗒依咚哌|ˉˉˉˉˉˉˉˉ赛勒玛:〉2/4咚依哌咚○|ˉˉ维吾尔族古典舞赛乃姆赛乃姆溯源“赛乃姆”亦称“赛兰木”。据《突厥语大辞典》记载,“赛兰木”原指地名,在中亚一带。16世纪,赛兰人大批迁徙新疆库车地区定居。他们的原居地是古代“康国乐”、“安国乐”的故乡,历史上以“胡旋舞”、“柘枝舞”著名。这批移民很自然地把这些舞蹈带入新疆,逐渐与龟兹地区的舞蹈相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人们将其舞称作“赛兰木”,以地名为舞名。“赛乃姆”由于是在库车地区形成,因此,舞蹈中吸收了许多龟兹乐舞成分,保留了许多古典舞蹈,如“移颈”、“弄目”、“弹指”、“跷脚”等等,与龟兹壁画中的描绘完全一致。随着民族的融合,赛乃姆舞遍及全疆,各地区在自身舞蹈的基础上吸收赛乃姆的特长,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区的赛乃姆,大约有10多种,其中以喀什赛乃姆、库车赛乃姆和哈密赛乃姆最典型。赛乃姆风情演赛乃姆时,大家围坐成圆圈,乐队聚在一角伴奏,群众拍手唱和。舞者不唱,伴唱者以婉转动听的歌声配合渲染,气氛炽热欢快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