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眩晕方药述要(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历代眩晕方药述要广元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吕均眩晕定义•眩晕:以头晕目花为主症,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耳鸣、汗出、肢体震颤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内科病证。•历代文献均有大量针对眩晕证辨证论治及防治方药的具体论述,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历代眩晕治疗用方药频数统计•山东中医药大学王鹏选择汉代至清末中医经典古籍中防治眩晕证之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次和频率统计。从整体上探寻古代医家防治眩晕证的用药规律和基本思路。•经统计学处理,共得古代方剂475首,涉及药物328味,其中汉唐时期67首,两宋时期166首,金元时期76首,明清时期166首,药物出现总频次为3478味次。方剂分布统计•汉唐时期:(67首)《伤寒杂病论》(24首)、《中藏经》(1首)、《肘后备急方》(1首)、《外台秘要》(7首)、《千金方》(31首)、《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首)。•两宋时期:(166首)《重订严氏济生方》(14首)、《鸡峰普济方》(20首)、《全生指迷方》(6首)、《疮疡经验全书》(4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5首)、《是斋百一选方》(4首)、《太平圣惠方》(17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首)、《普济本事方》(5首)、《圣济总录》(40首)、《扁鹊心书》(1首)、《杨氏家藏方》(6首)、《仁斋直指方》(11首)、《小儿药证直诀》(2首)、《校注妇人良方》(1首)、《寿亲养老新书》(1首)。•金元时期:(76首)《医学启源》(3首)、《儒门事亲》(8首)、《东垣试效方》(26首)、《御药院方》(5首)、《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7首)、《医方集成》(3首)、《如宜方》(2首)、《世医得效方》(10首)、《丹溪心法》(10首)、《卫生宝鉴》(2首)。•明清时期:(166首)《正体类要》(1首)、《古今医统大全》(4首)、《卫生易简方》(1首)、《奇效良方》(4首)、《明医指掌》(1首)、《普济方》(24首)、《病机沙篆》(8首)、《薛氏医案》(2首》、《景岳全书》(19首)、《东宝医鉴》(4首)、《医方类聚》(5首)、《症因脉治》(34首)、《证治准绳》(5首)、《丹台玉案》(3首)、《医学入门》(1首)、《万病回春》(1首)、《寿世保元》(4首)、《金匮翼》(1首)、《笔花医镜》(1首)、《医学三字经》(2首)、《辨证奇闻》(6首)、《医方集解》(2首)、《医宗金鉴》(1首)、《医林改错》(2首)、《成方切用》(4首)、《杂病证治新义》(1首)、《医门法律》(1首)、《张氏医通》(5首)、《医学心悟》(3首)、《慈禧光绪医方选议》(3首)、《清代名医医案精华》(13首)。古代防治眩晕药物分类频次统计高频药类频次统计•若不按功用分类,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则累积频率超过50%的高频药物共有30味,依次为:甘草(94味次)、茯苓(88味次)、川芎(81味次)、白术(78味次)、半夏(77味次)、防风(76味次)、当归(75味次)、人参(73味次)、黄芪(70味次)、陈皮(70味次)、白芍(69味次)、菊花(68味次)、熟地黄(67味次)、天麻(63味次)、山药(60味次)、石膏(59味次)、泽泻(57味次)、桃仁(55味次)、肉桂(49味次)、细辛(47味次)、生地黄(46味次)、干姜(45味次)、旋覆花(45味次)、黄芩(44味次)、枳壳(44味次)、丹参(36味次)、红花(33味次)、赤芍(31味次)、钩藤(27味次)、竹茹(25味次)。所有高频药物总频次为1942味次,占全部药物总频次的50.24%。历代高频次药物•主要高频药物包括(前14味):–甘草、茯苓、川芎、白术、半夏、防风、当归、人参、黄芪、陈皮、白芍、菊花、熟地黄、天麻。•作者将上述高频药物形成一个组方,作为治疗眩晕基本方•【相当于《脾胃论》半夏白术天麻汤:黄柏、干姜、天麻、苍术、茯苓、黄芪、泽泻、人参、白术、神曲、半夏、橘皮、大麦蘗面。(补脾胃、化痰湿、定虚风)】治疗眩晕的药物《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载有防治眩晕的药物有云母、菊花、防风、半夏、石菖蒲、远志等6种,另载具有益头目、安精神、补脑髓、祛头风、久服清头明目、轻身等功效的药物40余种。1.云母:味甘平。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沙,一名磷石,生山谷。2.菊花: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及田野。3.防风: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一名铜芸。生川泽。4.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5.石菖蒲: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或延年。一名昌阳,生池泽。6.远志:味苦温。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叶名小草,一名棘菀,一名棘绕,一名细草。生川谷。《神农本草经》中的天麻•赤箭,味辛温,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延年。一名离母,一名鬼督邮,生川谷。•天麻《本经》:赤箭,味辛、温。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现代全国统编教材《临床中药学》:天麻.性平,味甘。归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中国药典》2010年版:天麻.性平,味甘。归肝经。功能主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用于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头痛眩晕,手足不遂,肢体麻木,风湿痹痛等。【经文要义】:•“赤箭”:经考证,《本经》赤箭所用,乃天麻之苗杆,系以其植物形态名之。以后以块茎、苗同用,逐渐只用其块茎。–《本经》载赤箭而无天麻。天麻初生在冬末春初,茎杆赤色,长达30-80cm,茎上有节,形似古之箭,故名赤箭。正如沈括所云:古方用天麻者不用赤箭,用赤箭者不用天麻。后世药用,只用其根,赤箭则不再使用。所用古方中天麻性效,两者均有之。说明古代文献中赤箭(天麻茎苗)和天麻(天麻之块茎)均入药。•“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为中医心神不安类病证。治疗这类疾病常用方剂,如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用以肝风所致头晕、头眩、神志昏乱、夜寐梦多、失眠等。•“鬼精物”:鬼,古人认为能够伤害人,而使人治病的怪异生物,亦指导致人患严重疾病的邪气。“精”,即精魅(魅,指迷信以物老变成的精怪,亦指鬼怪物)。“鬼精物”,泛指导致严重疾病的邪气。•“蛊毒”:“蛊”,又称“虫膨”、“蛊胀”。由寄生虫,如血吸虫等引起的膨胀病。临床表现:初起时腹部胀满,胁下有痞块,以后腹水逐渐增加时,面色苍白或萎黄或晦黑,肌肉消瘦,食量渐少,倦怠无力。其病因是虫毒结聚于内,肝脾受伤,脉络淤寒,升降失常,清浊相浑所致。据文献记载:蛊病至迟与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郡县,病以“蛊”称。“蛊病”即现今之血吸虫病。•“蛊”,古文献谓男性之少腹淤阻疼痛而尿出白浊之患。与现今前列腺炎性病变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卷六·玉机真藏论第十九:“小腹寃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王冰注云:“肾少阴脉,自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故少腹寃热而痛,溲出白液也。寃热内结,消铄脂肉,如虫之食,曰内损削,故一名曰蛊。”《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蛊毒病诸侯·蛊毒候:“凡是蛊毒有数种,皆是变惑之气。”现代医学研究之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重症肝炎,肝硬化腹水等,在古代均属于蛊毒之类。•“恶气”:①指天地间乖戻之气,足以害人。《黄帝内经素问》卷一·四气调神论篇第二:“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王冰注云:“恶谓害气也,发谓散发也……”。②指血肉腐败之气,使人患病。《皇帝内经灵枢》卷九·水胀第五十七:“……廦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为天麻具有的补益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天麻所含多糖,胡萝卜苷,微量元素硒、锌、铁等,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改善心肌和脑的生理功能,改善营养血液量,提高机体耐氧能力。而且我国民间用天麻炖乳鸡、乳鸽、保健膳食等,把天麻作为补益之品,效果明显,更佐证了古人关于天麻“久服益气,轻身益寿”之说。国家已将天麻确定为药食两用中药。故现行教材应将天麻功能改为:补益气血,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宜。•“长阴”:指养肝、肾之阴。•“肥健”:天麻为平补之剂,重在补益脾胃中焦之气,故能使人肥健。【名著论选】•清·张志聪《本草崇原》:天麻甘平属土,土能胜湿,而居五运之中,故治蛊毒恶气。天麻形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以仿十二辰。十二子在外,应六气之司天,天麻如皇极之居中,得气运之全,故功同五芝,力倍五参,为仙家服食之上品。是以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李时珍曰:补益上药,天麻为第一。世人只用之治风,良可惜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本经》只有赤箭,后人称为天麻。上品五芝之外,补益上药,赤箭为第一。世人惑于天麻之说,遂止用之治风,良可惜哉。……人得大者,服之延年。按︰此乃天麻中一种神异者,如人参中之神参也。”•按:古人对于天麻之补益强身之效肯定,古代医药文献,凡称赤箭者多与补益功效有关。如《酉阳杂俎》载武攸绪:“服赤箭茯苓”而升仙。《淳化阁帖》卷四刻柳公权赤箭帖中云:“尚有赤箭,时寄及三五两,以扶衰病,便是厚惠”。白居易《斋居》诗句“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等。可见前人对天麻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补益作用是充分肯定的。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天麻具有很好的补益作用。佐证了古人之论断是正确的。本草纲目•李时珍《本草纲目》列防治眩晕药物80余种,其中动物药和金石药占1/2。《本草纲目》防治眩晕药80余种•天麻:目黑头旋,风虚内作,非此不能除,为治风神药,名定风草。首风眩晕,消痰定风,同川芎,蜜丸服。•白术:头忽眩晕,瘦削食土,同曲丸服。•荆芥:头旋目眩。产后血量欲死,童尿调服。•白芷:头风血风眩晕量,蜜丸服。•苍耳子:诸风头晕,蜜丸服。女人血风头旋,闷绝不省,为末酒服,能通顶门。•菊苗、菊花:男女头风眩晕,发落有痰,发则昏倒,四四月收,阴干为末,每酒服二钱。秋月收花浸酒,或酿酒服。•蒴藿根:头风眩晕,同独活、石膏煎酒服。产后血晕,煎服•贝母: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杜若:风入脑户,眩倒,目。•钩藤:平肝风心火,头旋目眩。•排风子:目赤头旋,同甘草、菊花末。•当归:失血眩晕,川芎(芎)煎煎服。•芎(川芎):首风旋晕•红药子:产后血晕。•附子、乌头、薄荷、细辛、木香、紫苏、水苏、白蒿、飞廉、卷柏、藤芜、羌活、藁本、地黄、人参、黄芪、升麻、柴胡、山药,并治风虚眩晕。•生姜、松花:头旋脑肿,浸酒服。•槐实:风眩欲倒,吐涎涎如醉,漾漾如舟车上。•辛夷:眩冒,身兀兀如车船上。•蔓荆实:脑鸣昏闷。•伏牛花、丁香、茯茯神、茯苓、山茱萸、地骨皮、全蝎、白花蛇、乌蛇,并治头风眩晕•鹿茸:眩晕,或见一为二。半两煎酒,入麝服。•驴头:中风头眩,身颤,心肺浮热,同玻煮食。•兔头骨及肝、羚羊角、羊头蹄及头骨、羊肉、牛胃、猪脑、猪血、熊脑,并主风眩瘦弱。•天南星:风痰眩晕吐逆,同半夏、天麻、白面煮丸。•半夏:痰厥昏晕,同甘草、防风煎服。风痰眩晕,研研末水沉粉,入朱砂丸服•金花丸:同南星、寒水石、天麻、雄黄、白面,煮丸服。•白附子:风痰,同石膏、朱砂、龙脑丸服。•大黄:湿热眩晕,炒末茶服。•旋覆花、天花粉、前胡、桔梗、黄芩、黄连、泽泻、白芥子,热痰烦晕,同黑芥子、大戟、甘遂、芒硝、朱砂丸服•橘皮、荆沥、竹沥:头风旋晕目眩,心头漾漾欲吐。•积壳、黄柏、梔子、石胆:女人头晕,天地转动,名日心眩,非血风也。以胡饼剂和,切小块焙干,每服一块,竹茹汤下•云母:中风寒热,如在舟船上。同恒山服,吐痰饮。•硫黄、硝石:并除上盛下虚,擬涎眩晕。•鹘嘲:头风目眩,炙食一枚。

1 / 10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