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效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节中药的基本作用一、扶正祛邪1.扶正《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常用补益药以增强机体防御致病因子侵袭的能力,扶正也包括对患者病后体能的恢复。如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补充物质及能量不足等。2.祛邪:即祛除体内的致病因子。中医的“邪”含义较广,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风、寒、暑、湿、燥、火”为6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如:外感风寒表证大多是病毒、细菌等引起的疾病初始阶段,宜用发汗解表之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火邪,往往是细菌、病毒深入侵犯机体组织、释放内外毒素引起的病理变化。清热解毒方药除有抗病毒、病菌作用之外,还有清除或减少内外毒素的作用。二、调节平衡1.调整阴阳:利用药性之偏,调节人体阴阳之偏,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1)损其偏盛:“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适用于实证。现代研究发现寒性药知母、石膏、黄芩、黄连等及其所组成的复方能抑制交感神经功能,并可使体内促甲状腺素的含量减少,耗氧量降低。温热药人参、附子、干姜、肉桂等及其组成的复方能增强寒证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促进物质代谢,增加产热量,提高基础代谢率。(2)补其偏衰:为阴或阳相对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的治则。如滋阴适用于阴虚不能制阳的虚热证。现代研究发现补阴方剂六味地黄丸及天王补心丹等可缓解低热、烦躁失眠、心率加快等症状。补阳适用于阳虚不能制阴的虚寒证,可防治“阳虚”,如补阳药鹿茸、巴戟天、淫羊藿、蚕蛹、冬虫夏草等均能促进性腺功能,表现为雄性激素样或雌性激素样作用。2.调整脏腑功能脏腑是内脏的总称。(与现代医学内脏的解剖部位,生理功能有较大的区别)。疾病是脏腑功能失常后反映出来的阴阳偏胜偏衰失衡的状态。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修复脏腑或重建脏腑功能的协调,消除阴阳不平衡的病理现象。各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性能和不同的归经,即对脏腑的选择作用。如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3.调理气血气血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调理气血关系的原则为:“有余泻之,不足补之”。气能生血,气旺则血生,气虚生血不足,可致血虚,或气血两虚。治疗以补气为主,兼顾补血养血,如当归补血汤。对血行不畅或瘀滞之证,治宜补气行血或理气活血化瘀。如血府逐瘀汤、丹参饮等能扩张血管,增加组织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疏通血脉,恢复气血正常运行。第二节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一、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气(四性)是指中药寒、凉、热、温四种不同的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总结出来的,与中药所纠正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之间及寒凉之间,作用性质相同,程度有差异。1.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鹿茸)→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功能↑;寒凉药(如石膏、知母、黄连、龙胆)→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2.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鹿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寒凉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3.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鹿茸)→基础代谢(耗氧量,产热量,糖原分解,细胞膜钠泵活性、物质分解代谢)↑寒凉药(如石膏、知母、黄连、地黄)→基础代谢(耗氧量,产热量,糖原分解,细胞膜钠泵活性、物质分解代谢)↓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温热药(如附子、干姜、麻黄)→中枢神经兴奋性↑(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NA、DA5-HT含量↑)寒凉药(如石膏、知母)→中枢神经兴奋性↓(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NA、DA含量↓)5.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许多寒凉药尤其是清热解毒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肿瘤作用。二、五味的现代研究五味:辛、酸、甘、苦、咸药味的确定:(1)按味觉辨别(2)按功效定味(如葛根味辛、鹿茸味甘与口尝不合)。辛味:功效:发散,行气,行血,健胃。中药类别:解表药,理气药,祛风湿药等为多(麻黄,桂枝,木香,桂皮檀香,乌药,独活等)。药理作用:发汗,改善体表微循环,抗炎,调节胃肠功能。物质基础:挥发油,苷类甘味:功效:补益,缓急,和中。中药类别;补虚药、缓急和中药(黄芪、熟地、人参、麦参、甘草、大枣饴糖)药理作用: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物质代谢功能。物质基础:糖类、氨基酸、苷类、维生素。苦味:功效:清热,燥湿,泻下,降逆,平喘。中药类别:清热药(栀子、牛黄),燥湿药(苦参、龙胆草、黄柏),泻下药(大黄、番泻叶等);平喘药(杏仁、川贝、半夏、桔梗)。药理作用:抗菌、抗病毒、通便、平喘。物质基础:生物碱、苷类。酸味:功效:收敛、固涩中药类别:收涩药(五味子,山茱萸,五陪子,乌梅)药理作用:止泻,止血,抗菌,抗炎物质基础:有机酸,鞣质。咸味:功效:软坚散结,通便,温补肾阳中药类别:矿物类(芒硝),动物类(鹿茸,海马,蛤蚧等),昆布,海藻等药理作用:泻下、润下,治疗甲状腺肿,兴奋垂体-性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物质基础:无机盐类、含碘物质等。注:许多药物药味可不止一种。如:厚朴,苦辛;鹿茸:甘咸;何首乌:甘,苦,涩三、药性理论其他方面的研究现状1.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内涵:药物作用的趋向。升浮药:补中益气汤(含升麻、柴胡)→提高子宫张力,治疗子宫脱垂。麻黄,桂枝→发汗。沉降药:贝母、半夏→止咳、平喘;羚羊角、钩藤、天麻、地龙→降压、镇静。2.中药归经的现代化认识归经:指药物对机体脏腑的选择作用(凡能治某一脏腑、经络的病变,则此种药物有此相应归经)。(1)归经与药效作用及部位相关性研究钩藤、天麻、全蝎等22味抗惊厥药→入肝经率100%(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大黄、芒硝、芦荟等18味泻下药→入大肠经率100%(大肠为传导之腑)。杏仁、百部、贝母等18味止咳药→入肺经率100%(肺主呼吸)。仙鹤草、白芨、大蓟等21味止血药→入肝经率85.3%(肝藏血)。(2)归经与有效成份在体内的分布关系中药有效成分在身体内的分布与所属脏腑有相关。32味中药的符合率:61%;大致相符:26%;无关:13%如:3H-川芎嗪主要分布:肝、胆(归肝、胆经)3H-鱼肝草素呼吸道排出率高(入肺经)冰片(成分:龙脑):易透过血脑屏障(入心经)。问题:1.中医的脏腑与现代医学的器官所指并不一致。2.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是十分确切。3.药物作用的靶器官,有时不一定是药物分布最多的器官。(3)归经与微量元素中药中微量元素对机体组织的选择性、亲和作用是归经的基础。如:Zn、Mn是归肾经的物质基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摄Mn的能力强。肾上腺皮质、性器官、生殖器官、富集Zn。补骨脂,肉苁蓉,熟地,菟丝子等补肾药富含Mn、Zn络合物富含Zn,Mn,Cu,Fe中药是归肝经的物质基础。问题:大多中药的归经难以用微量元素对机体组织的选择性、亲和解释。中医的脏腑与现代医学的器官所指并不一致。(4)归经与受体中药归经是药物选择性作用于不同受体的结果如:细辛、附子等含去甲乌药碱,兴奋β受体,归心经。问题:缺少不同归经对应不同受体的系统假说和必要论证。(5)归经与相关核苷酸归经相同的药物,相关脏器cAMP/cGMP有较显著变化,药物引起cAMP/cGMP变化较大的器官与其归经关系密切。问题:验证的药物有限中医的脏腑与现代医学的器官所指并不一致。第四节中药的不良反应《神农本草经》按药物的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无毒;中品120种无毒、有毒、斟酌其用;下品125种多毒不可久服。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示有毒中药83种小毒31种中毒42种:三棵针、土荆皮、山豆根、千金子、千金子霜、制川乌、制草乌、附子、天南星、制天南星、木鳖子、甘遂、仙茅、白附子、白果、白屈菜、半夏、华山参、芫花、苍耳子、两头尖、苦楝皮、京大戟、牵牛子、香加皮、洋金花、臭灵丹草、狼毒、常山、商陆、蓖麻子、罂粟壳、轻粉、干漆、硫黄、雄黄、朱砂、金钱白花蛇、全蝎、蜈蚣、蕲蛇、蟾酥大毒10种:川乌、草乌、马钱子、马钱子粉、天仙子、巴豆、巴豆霜、闹羊花、红粉、斑蝥一、副作用中药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原因:药物的作用比较广泛,选择性低。如用麻黄止咳平喘时,患者出现中枢兴奋、失眠等。用延胡索作止痛使用时可致嗜睡、眩晕、乏力等。用大黄治疗便秘时可导致妇女月经过多,所以一般月经期忌服大黄。二、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产生的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损害。1.心血管系统毒性症状: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悸、胸闷、循环衰竭,严重者死亡。易致毒中药:含乌头碱类中药: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含强心苷药物:蟾酥、万年青、夹竹桃叶等。2.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症状:口唇麻木、嗜睡、抽搐、惊厥、牙关紧闭、眩晕、意识模糊、烦躁不安、昏迷、瞳孔缩小或放大,严重者死亡。易致毒药物:番木鳖、斑蝥、马钱子、曼陀罗、天南星等。3.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症状: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痛、腹泻,黄疸,肝肿大、肝炎。易致毒药物:肝毒性:千里光、黄药子、雷公藤、苦楝皮、川楝子。胃肠道:鸦胆子、常山、巴豆、芫花等。4.呼吸系统毒性反应症状:呼吸困难、肺水肿、呼吸麻痹、呼吸衰竭、窒息。易致毒药物:苦杏仁(含苦杏仁苷)、白果、山豆根、商陆等。5.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症状:尿少、尿闭、尿频、尿急、浮肿、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肾功能衰竭。致毒药物:马兜铃植物:关木通、马兜铃、广防己、青木香等。矿物类:砒石、砒霜、雄黄、轻粉、红粉等。6.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症状: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者死亡。致毒药物:斑蟊,雷公藤、狼毒、芫花等。三、变态反应少数过敏体质患者对某种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Ⅰ型变态反应)症状:药热、皮疹、哮喘、严重者致休克。单味药物:威灵仙、天花粉、地龙、牛黄、冰片、僵蚕、蜈蚣等;中成药:双黄连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四、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半夏-致畸。细辛、蒲黄所含α—细辛醚为阳性诱变剂、致骨髓染色体畸变。细辛等所含黄樟醚可致癌。槟榔及槟榔碱长期使用→致口腔癌。五、中药传统“十八反”、“十九畏”的毒理研究现状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甘草、甘遂配伍对动物心脏、肝脏、肾脏等组织毒性增强。人参与藜芦同用,毒性增强。十八反、十九畏伍用并非绝对禁忌,但也不是绝对安全。不能以个别的反、畏配伍研究结果对十八反、十九畏作出结论性判断。涉及十八反、十九畏的临床药物伍用必须十分谨慎,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一般不宜使用,以确保安全。第五节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与中药功效的关系一、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作用的多效性:活性成分复杂。不同的活性物质作用于不同的靶点,是导致中药药理作用多效性的主要原因。如人参含30多种皂苷。全药使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物质代谢均可产生影响。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是其量效关系相对不规则的重要原因。不同活性成分作用于不同靶点或系统,呈现的效应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会互相协同,超出一定范围又互相制约。3.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指同一药物既可使机体亢进机能向正常状态转化,又可使机体低下机能向正常状态转化。如:当归既能兴奋子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