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张承志(1948-)回族,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穆斯林作家、学者。同时也是“红卫兵”这个名称的创始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8-1972年在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197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考古工作。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刻在心上的名字》中篇小说:《黑骏马》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拍成了电影《北方的河》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阿勒克足球》《十月》第一次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90年代后期,作品主要以散文为主:1999年张承志旅行地中海周边,见识了摩洛哥德菲斯城,以及西班牙的穆斯林时代遗迹。2003年再次奔赴地中海,在西班牙和摩洛哥北部进行调查。2005年发表散文《鲜花的废墟》,讲述他在西班牙和摩洛哥的所见所闻。2012年,张承志花了三年时间修改的《心灵史》成功募捐得10万美元,全部捐赠给巴勒斯坦难民。总体而言,张承志的小说创作可分为三大类:蒙古草原系列、新疆天山系列、黄土高原系列。这样形成了张承志不可分割的三重情结。即:草原情结、天山情结、高原情结。这三重情结的形成,与他在草原上承受过母爱之泽,在高原感应过父爱的启引,在天山领略过情爱之浴等缘故分不开的。更进一步来说,也是他生活体验的结果。母性的赞歌:《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黑骏马》母爱——生命——人民。寻找男子汉:《北方的河》河――父亲――民族精神。信仰的追寻:《心灵史》二、课文分析文章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983年至1984年间,……美文不可译。)提出个人观点“美文不可译”。第二部分:(我以为……对别人的攻击到此结束。)从翻译的角度,论述了文学不可译的观点。第三部分:(与我有关的……小说应当是一篇真正的美文。)引出“美文”这一概念,并从语言、文学的角度,论证“美文不可译”。第四部分:(这样的美文是不可能翻译的……一个作家最最宝贵的财富。)从文化的角度,列举国际、国内乃至自己对自己文学(美文)翻译的可能性,进一步得出美文具有不可替换和替代的民族性。三、课文难点讨论讨论一下,你是否赞同本文作者的观点?你觉得美文可译吗?提示:注意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要求能对文化差异问题展开思考。四.本文的艺术特色一是文采与论说兼备,本文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段,是文章富于文采。同时,又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论述性,思维严谨、思路清晰。二是语言简洁明快。所用语言简洁精当,直截了当地表达思想感情。如“我想指出的一个问题是:美文不可译”,十分简洁提出自己的观点。黑骏马(张承志)一首古歌,一个故事,一段悲剧,一种无奈……五、相关艺术品展示《黑骏马》是一篇写得十分抒情的小说,表达了作者对青春、理想的缅怀,在主题表达和叙述模式上都体现了典型的张承志风格。小说叙述了主人公白音宝力格骑着黑骏马寻找昔日恋人索米娅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张承志式的英雄孤旅寻找梦想的叙述模式。电影《黑骏马》主题歌1.下列不属于张承志小说作品的一项是()A.《阿勒克足球》B.《黑骏马》C.《金牧场》D.《做人民之子》答案:D(蒙文诗)2.填空题张承志(1948—),回族,原籍山东济南。1948年出生于北京。他是代青年作家、学者,他的初作是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并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八十年代创作的《黑骏马》和《北方的河》以及九十年代创作的《心灵史》都是其代表作品。习题研习与思考1.说说文章标题“美文的沙漠”所蕴含的文化思考。答:标题“美文的沙漠”的内涵,事实上就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者认为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美文是不可翻译的。再延伸出去,文学渗透了作家独特的“人民意识和自由意识”,这些意识是异族文化背景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它只能孤独地存在于本民族文化之中。2.结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与障碍问题的理解。答:“全球化”是一种政治、经济上的潮流,也被许多人目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并且,在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影响下,文化确实也受到强烈的影响,相互趋同的趋势正在加强。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形成差异和障碍,这种差异至少在短时期内是不会消除的。对于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来说,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是最重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