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史Thehistoryanddevelopment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s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从师承口授,到文字记载,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孕育至今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shasalonghistoryoverthousandsofyears.Ithasdevelopedfromsmallandsimpleonetoverybigsystemtheories,andsupportallthetimetheChinesetolive,growandkeephealthyawayfromdiseases.Alltheseexperiencesandtreatmentsnowarebecomingthemostvaluabletreasureintheworld.一、三皇远古(3-Emperorsancienttimes)1.伏羲氏制八卦《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他创立八卦,开启了周易,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而居”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也是中医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更是今天养生文化最重要的核心思想。2.医药之祖炎帝(theyandi,Fireemperor)神农氏,以火德王,都于陈,迁曲阜。初植五谷、尝百草。古者民茹草木之实,食禽兽之肉,而未知耕稼。炎帝因天时,相地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始教民植五谷,而农事兴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复察水泉甘苦。令人知所避就,繇是民居安食力。而元夭折之患。天下宜之,故号神农氏。3.黄帝与《黄帝内经》(Thehuangdi;Earth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黄帝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通过书中问答,可知早期我国对于医药知识的掌握已经陆续形成自己独特的完整体系,与西方后期的循证医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二、先秦两汉QinandHanDynasty(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医药发展的重要辉煌时期。出现了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华佗,董奉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区”。成书此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提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等中医基础学说。并把灸疗作为该时期重要的医学手段进行系统介绍。1.扁鹊和难经(公元前407—前310年)嬴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夏、商及周初旧名为秦邑)人,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八十一难经》为扁鹊所著。扁鹊见蔡桓公提出治未病来防病故事人人皆知。2.五禽戏与神医华佗(约145—208)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医学家,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现已失传。此外,他创制的“五禽戏”也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成为养生的常备功法。他的“麻沸散”救人和“刮骨疗毒”故事家喻户晓,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3.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提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驱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共计269个,种类已扩大到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等。后世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目前是日本认可的汉方药方源。《伤寒杂病论》对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吹耳等治疗方法,许多对自缢、食物中毒等的急救方法也有收集,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资料。此时期的医学书籍颇丰,有四大类1.“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黄帝内经》18卷、《外经》37卷,《扁鹊内经》9卷、《外经》12卷、《白氏内经》38卷、《外经》36卷、《旁篇》25卷。2.“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固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夫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知也,书目有:《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30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40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40卷,《风寒热十六病方)26卷,《秦始黄帝扁鹊俞拊方》23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31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17卷,《金疮瘛疭方》30卷,《妇人婴儿方》19卷,《汤液经法》32卷,《神农黄帝食禁》7卷,共计11部,288卷。3.房中性医学涉及男科、妇科书目有:《客成阴道》26卷,《务成子阴道》36卷,《尧舜阴道》23卷,《汤盘庚阴道》20卷、《天老杂子阴道》25卷,《天一阴道》24卷,《黄帝三王养阳方》20卷,《三家内房有子方》17卷。(原书谓186卷)。4.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有导引、气功、按摩、炼丹、服食芝菌等养生保健内容的神仙类书如:《黄帝歧伯按摩》10卷,《黄帝杂子芝菌》18卷,《黄帝杂子十九家方》21卷,《泰壹杂子十五家方》22卷,《神农杂子技道》23卷,《泰始杂子黄冶》31卷等。秦汉时医书托传说圣贤、医人和神话人物较多,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汉代小学的发展也促进着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尔雅》是中国最旱解释包含医药知识词义的专著,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作为一本启蒙书,叙有百余种可入药的动植物,60多个人体部位器官名,70多种疾病以及卫生知识,以七言歌诀的格式来记载。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疾病的解释,对药物和有关医事的注解,都包含丰富的资料,该书涉及药物和病名各数百种,是后世医药文献注释的重要参考书。东汉时,一些学者在注释经史中,涉及不少医学内容,如郑玄注《周礼》、《周易》、《寺经》等。高诱注《战国策》、《淮南子》、《吕氏春秋》等。上述种种虽然不是医药学专著,但在众多医药卫生专著散佚的情况下却可以反映出两汉时期医药卫生知识在文人学士中已得到普及,这也可以反证其时医药学发展的水平。秦汉时期对医书的整理与保存,使得一些医书得以流传下来,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三两晋南北朝West/EastJinDysnastyandNorthernandSouthernDynastiesperiod1.脉学巨匠王叔和,名熙,汉未至西晋期间高平人,著述《脉经》厥功甚伟,还为整理张仲景《伤寒卒病论》作出贡献。王叔和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些精辟的论述。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他提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是我国早期对饮食制度养生的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2.针灸与皇甫谧(215~282)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人,他的《释劝论》中,表达了他对爱好医术的愿望。由于他身体素弱,立志学医,终于习览经方,遂臻其妙。”他的《针灸甲乙经》这部专著成为针灸学巨著,历代对之评价甚高。王焘认为皇甫氏“洞明医术”,认为他的这部著作为“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四库总目提要》盛赞皇甫氏这部著作“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3.道医合一的葛洪(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化学家,道教领袖,学贯百家。汉族,晋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他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天行发斑疮”、恙虫病症侯及诊治,比美国医生帕姆在1878年的记载,要早1500多年。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时“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有关化学的知识,“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葛洪一生著作宏富,有《抱朴子》七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葛洪苦学故事: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徒步,不顾千里,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4.设医学的大医令-秦承祖(公元五世纪)曾在刘宋初期任大医令,并奏准设立医学。似此,则当为我国古代医学教育之起始。秦氏尤精于针灸术,著有《偃侧杂针灸经》三卷,《明堂》三卷,《侧偃人经》、《本草》和《药方》等,另有《脉经》六卷,均佚。5.、《本草经集注》与陶弘景(456~536)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最大。早期各朝代本草著作虽多,但无统一标准,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合而为一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开创了使我国本草学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博物学。创立按药物治疗性质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又开创本草著作分总论、分论体例先河。他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还整理了葛洪的《肘后方》为《补阙肘后百一方》,并著有《效验方》。6.交流南北药材的徐之才(492~572)是南北朝时期一代各医,出身世医家庭,其先祖为徐熙,南朝丹阳人,人称“东海徐氏”。他医术高明,在北地名声很大,所撰有《药对》及《小儿方》,尤其对本草药物及方剂研究较深,故而有人把后世之十剂归于徐之才所创。此外,徐氏对妇科也有一定的见解,其《逐月养胎法》实本自先秦时期《青史子》中胎教法而作,对于孕妇之卫生及优生均有重要意义。另外,徐氏还著有《徐王方》、《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徐氏家秘方》及《雷公药对》,惜均已佚。徐氏一家由南仕北,对于南北地区医药之交流,也有积极的意义。四、唐宋贡献ContributionsfromTangandSongDynasty1.药王孙思邈541-681年。长寿的他自己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他在一百多岁时写的,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是唐代医药学家,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尊为药王,他却不用动物入药。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其把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并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最终完成了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60卷,药方论6500首。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