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第一节阴阳学说【学习要求】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掌握阴阳的相互关系。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阳学说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特性。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概念的形成日出后的白昼称为阳,日入后的黑夜称为阴。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阳日”、“晦月”等具有阴阳涵义的表述。《诗经》所用的“阳”、“阴”语词,就具有温热与寒凉、向光面与背光面的意义。从对日光向背之原始涵义,经过广泛地联系,逐渐地抽象出阴阳的概念、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并用以认识宇宙万物。(二)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以标示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也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三)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2、普遍性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阴阳是事物的属性概念而不是事物的本体概念。3、相对性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阴阳的可分性。其二,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三,当原来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而改变。以五脏部位的上下划分其属性心、肺位于膈上为阳肝、脾、肾位于膈下属阴以五脏的特性及功能特征进行属性划分肝气升发,属阳肺气肃降,属阴4、规定性阴阳的规定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二是中医学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或功能规定为阳,而将人体内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或功能规定为阴。(四)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主要为阴阳的相互交感所引发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关系。所谓阴阳的相互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并由此产生各种相应的变化和反应。1、阴阳的对立制约指相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互相抑制、排斥、约束的关系。2、阴阳的互根互用包涵着以下三个方面:(1)阴阳互藏(2)阴阳互根(3)阴阳互用(1)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即阳中蕴含有阴,阴中蕴含有阳。•阳中涵阴:凡属阳的事物,所涵属阳的成分多而阴的成分少•阴中涵阳:凡属阴的事物,其所涵属阴的成分多而属阳的成分少•阳中藏阴,阴是阳的生化之源;阴中藏阳,阳是阴的化生之力。•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2)阴阳互根指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与下,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如兴奋与抑制,兴奋为阳,抑制为阴。没有兴奋就无所谓抑制;没有抑制,也就无所谓兴奋。(3)阴阳互用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类证活人书·序》)3、阴阳的消长平衡指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处于彼此不断的相互消长中,保持其动态的平衡。这一过程包括了阴阳的相互消长和阴阳的协调平衡两个方面。(1)阴阳的相互消长①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其一,此长彼消。其二,此消彼长。②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其一,此长彼长。其二,此消彼消。阴阳中的任何一方处于增长、强盛的态势时,给予对方的约束力必然上升,从而使对方的反向作用消减。阴或阳的力量减弱,不能有效地制约对方,从而使对方的反向作用加强、亢进的过程。指阴阳双方处于正常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之中,当一方旺盛或增强时,可以促进另一方也随之增长的状态。由于阴阳互根互用不足造成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减少,或者虚弱不足,无力资助对方,会使对方也随之减少或虚弱。(2)阴阳的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又称为“阴阳自和”。这是万事万物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4.阴阳的相互转化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内经》用“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甚生热,热甚生寒”(《灵枢·论疾诊尺》)来阐释阴阳转化的机理。古人所说的“重”、“极”、“甚”,都是事物内部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因素和必要条件。阴阳转化的形式:1)渐变如一年四季寒暑更替2)突变如急性热病中,在持续高热情况下会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等症。疾病过程中的阴阳转化是经常发生的,如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转化等。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之间的逻辑关系图示阴阳交感万物化生的根源阴阳互藏事物中寓涵属性相反阴阳两方面对立互根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阴阳消长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量变阴阳转化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质变阴阳自和运动变化过程中自我调节的能力、趋势阴阳平衡事物达到协调稳定状态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中医学理论的根基,渗透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一)说明人体的组织机构•部位: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腹背: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肢体的内外侧: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筋骨与皮肤:皮肤为阳,筋骨为阴。•内脏: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胃阴、胃阳,肾阴、肾阳等。(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阳兴奋功能气阴抑制物质血生命活动就在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中维持着动态平衡。(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体内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组织损伤,以及机能障碍的过程。阴阳学说不但可以对病理过程进行分析,还可以对引起病理过程的邪正双方加以说明。阴阳学说对病理过程进行分析1.阴阳偏盛指阴邪或阳邪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1)阳偏盛:“阳胜则热”,是指在阳邪作用下,机体呈现出机能亢奋,产热过剩的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热征象的病证。“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的状态下对阴的制约过度,使阴呈现功能减弱的病理状态,此即“阳长阴消”的过程。“病”,此指受损而减少的病理状态。(2)阴偏盛:“阴胜则寒”,是指感受阴邪,体内机能受到阻滞而障碍,呈现出阴偏盛的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寒征象的病证。“阴胜则阳病”,是指阴胜状态下对阳的抑制过度,使阳呈现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此即“阴长阳消”过程。2.阴阳偏衰指阴气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1)阳偏衰:“阳虚则寒”是指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和温煦等功能下降,以及阳对阴的制约能力减退,导致阴的一方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常表现出虚性的寒证。(2)阴偏衰:“阴虚则热”是指体内的阴气亏虚,滋润及抑制作用减退,以及阴对阳的制约作用下降,导致阳相对偏亢,产热相对过剩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常表现出虚性的热证。阴阳偏盛,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阴或阳的绝对增加,因而所产生的寒证或热证均属于实性证候。阴阳偏衰,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阴或阳的绝对减少,使对方相对偏盛,因而所产生的寒证或热证均属于虚性证候。3.阴阳互损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引起另一方逐渐不足的病理变化。阴阳互损是以阴阳互根互用为前提的。(1)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阴的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此即“无阳则阴无以化”。(2)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于阳,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此即“无阴则阳无以生”。阴阳互损的结局则是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4.阴阳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恶寒、发热、头痛——病位在表,属阳证咳喘、胸闷、咯痰——病邪入里,属阴证概括病理变化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阳盛则热——实热证阴盛则寒——实寒证阴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阴阳互损阴虚不能生阳——阳虚阳虚不能生阴——阴虚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阴阳俱虚(四)指导疾病的诊断1、分析四诊资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概括疾病证候表证、热证、实证者属阳证里证、寒证、虚证者属阴证。诊断疾病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分析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证候的阴阳属性两个方面。辨别证候阴阳属性四诊阳阴色泽黄、赤色泽鲜明青、黑、白色泽晦暗声息声高气粗,多言躁动声低息微,少言沉静脉象(部位、脉动、至数、形态)寸至数浮、大、洪、滑尺去迟沉、小、细、涩辨证表证、热证、实证里证、寒证、虚证(五)指导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防病养生,古称“道生”、“摄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的根本原则是“法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的阴阳,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协调一致。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阴阳偏衰之证,也可利用阴阳互根理论及阴阳消长中的此长彼亦长的理论为依据确立治疗方法。“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阳互损——阴阳两虚——阴阳双补阳损及阴:在补阳的基础上兼补其阴阴损及阳:在补阴的基础上兼以补阳(六)归纳药物的性能•药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为“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有些药物还具有涩味、淡味,但习惯上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涩味属阴。•升降浮沉:指药物进入人体后的作用趋向。药物的升、浮作用趋向属阳,降、沉的作用趋向属阴。归纳药物性能药物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药物阴阳属性归纳表阴属性药性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寒、凉酸、苦、咸沉、降热、温辛、甘(淡)升、浮第二节五行学说学习要求•掌握五行的概念及五行的特性。•掌握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的内容。•熟悉五行在一般状态下的调节机制和特殊状态下的相互影响。•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五行概念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及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的依据及方法。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内涵、特性、归类方法以及调节机制,并用以解释自然界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和方法论,含有原始质朴的系统论思想。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最初是指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材料,《尚书大传·周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因此五行最初也称为“五材”。五行五—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行—运动变化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五行的特性《尚书·洪范》所说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五行特性表五行《尚书·洪范》引申意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温热、向上、升腾生化、承载、受纳肃杀、收敛、清洁滋润、下行、寒凉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火土金水(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其一,直接的取象比类法。取象,是指通过观察而获取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外在表象,尤其是事物的功能状态。比类,就是以五行的特性为标准,与所要认知的事物特有征象进行比较,如果所要认知的事物征象与已知的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同或相类似,就可将该事物归属于五行中的某一类。五脏归类(取象)肝:主调畅气机,主升主动——与木性相似──故属木心:主血脉,血色赤,行气血温养周身——与火性相似──故属火脾:主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