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已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清氛源远韵致流长诗诗歌鉴赏结构谋篇之起承转合(皆关“情”)2006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这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高考链接】•何为“起承转合”•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诗歌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起”即一首诗的起句;•“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先说“起”。一般是一首诗的第一句。古诗“起”的方式很多,但归结起来有四类:•一是开门见山(写景、叙事、抒情),直接扣题,这样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功效。•如李白的《蜀道难》开头:“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一起就惊叹蜀道难登,既点明题意,又扣人心弦。•二是写景入手式如唐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为远。诗的开头咏叹苍苍山林竹树掩映的寺院,幽静、闲适、淡雅,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声,点明黄昏已到,仿佛催促著名诗僧灵澈宜早归山。与后两句写斜阳不忍西沉、灵澈荷笠独自归去及寓意诗人怀才不遇、失意、淡泊,构成幽雅的意境。全诗即景抒情,构思精巧,不愧为中唐山水诗名篇。•三是抒情开头式开头先抒情的词句,为下文写景或记事岩开写作天地。如唐韦应物的《秋夜寄邱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在苏州任刺史时,邱员外已隐居临平山,二人常有唱和。诗人一着笔即“怀君”,抒写真挚的朋友情谊;接着,让出一个大空间写景:秋高气爽,月光皎洁,诗人在高远的天空下散步难免思绪飞扬,遐想无限;紧接着,诗人在三、四句虚写:秋夜山中松子落地打破宁静,料想此时的邱员外也应未眠且在松下徘徊,怀念自己。•四是设问引入式即以设问点出题意,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如杜甫《蜀相》开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拍森森。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用设问开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诗的开头,笔法多端,除上述外,还有议论、追忆、叙事、比喻等,不一一赘述。(唐诗一般以景起,宋诗词元曲多以事、情起)•“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作用一般有三点:•(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明白了这几点,答题时结合诗中具体情景,很容易写准答案。•再说“承”。一般为一首诗的第二句•“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由简到繁、有整体到细节),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可见,“承”的作用主要是:•(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三说“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是由写实转向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无论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轨迹。“转”在诗词结构对应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曲中的“过片”。“转”往往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既是宕开一笔:由写景转到抒情,或由抒情(叙事)转为写景,•那么,“转”在诗中作用就相当重要:•(1)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2)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四说“合”。它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如杜甫《登高》,合句高度概括,直述处境和心情,从白发日多、病重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表意较为直接明确。而他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合句却写得异常含蓄蕴藉,“落花时节”语带双关,既点明时令,又暗指“开元全盛日”一去不复返。“又逢君”三个字,写诗人在乱世颠沛中与一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歌唱家凄然相遇,意外、惊讶、欣喜、百感交集、痛定思痛等等万千思绪都寓于这平平常常的三个字中,真是一字万钧,无声胜有声!•如此说来,“合”的作用有:•(1)呼应开头,完善结构;•(2)总结前文,收束全篇;•(3)揭示中心,升华主旨。•往往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即“起”句有奠定基调的作用。“起”即一首诗的首句。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是“起”句的延续、延伸,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是承接起句。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转”就是转句。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这是明结;也可暗结,即以景结情: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合”则是合笔,是结句。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肃杀的深秋意境,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登高杜甫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起、承、转、合的基本格式1.起、承、转、合在律诗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2.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粱州()()起,写环境。远景承,在该环境送别转,写情怀合,情入当前景起承转合欢愉惆怅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叙事、点题写景:广阔,浩荡抒情:一、孤抒情:国势动荡反衬反衬颔联紧承首联的叙事进一步写景,描绘了洞庭湖的烟波浩渺、浩荡气势,视野开阔,同时为下文抒发老病孤愁、国忧家恨做了铺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首联交代时间和地点。独字是是作者谋篇立意所在。颔联写景,作者描写天高地迥,宇宙无垠,景观宏阔。颈联点名感情,写出诗人孤寂和微贱之感的成因。尾联通过用比,直接把自己比喻为飘荡天地间的沙鸥,形象的展示出孤独的心境和漂泊的身世,与首联的独字遥相呼应。麻雀一窝一窝又一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咏鸡鸣(明)朱元璋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纪晓岚辛辣讽刺了尸位素餐、滥竽充数的昏官。游虎丘山唐伯虎“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做题: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比,王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有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案:王之焕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转出高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朝代:唐代作者:孟浩然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综合练习1】•简要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1)通过对山深、日暮、猿啼、江水这些清静、寂寥景象的描写,渲染一种孤寂、冷落的气氛。•(2)一切景语皆情语,猿猴的鸣叫带有一种说不出的愁苦,就奠定了全诗愁苦、烦闷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愁的具体原因,为下文的思乡怀友做铺垫。•简要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第二联的妙处:•(1)“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是对环境的进一步描写。风吹树叶作响,以动衬静,月下一孤舟更显寂寥孤独,进一步渲染凄凉的环境,把诗人的内心波澜突显出来。•(2)如果说首联是对环境的素描,那么此句就是对凄寂环境的工笔,由面到点,更有力的衬托出诗人的凄恻之情。•《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请简要分析。•(1)本诗诗眼是“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由景及情;•(2)“非吾土”表现思乡之情,“忆旧游”体现了怀念友人之情;点明了这首诗的主旨——思想怀友。•《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尾联有什么作用?•(1)呼应开头,首句的愁与尾联中的泪相呼应,泪水随江水直到海西头;•(2)再次点明诗歌主旨,特定的环境让诗人不禁潸然泪下,求仕失败的酸楚自然流露【综合练习2】运用章法思维,分析下列诗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点题,交代抒情时间地点,营造空灵清新意境,暗含作者对山村生活的赞美。进一步刻画雨后山景,一句写上景,一句写下景,一句写视觉,一句写听觉。色柔声轻,令人神往。由风光转为人事,归与下都扣住暝来写,山村生活宁静而安详。以动衬静,恬静安详。水到渠成,直抒胸臆,自然而然。湖州歌(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无尽的烟云,悠悠江水,夕阳下的寒鸦,还有南宋统治下四百州的土地和人民,全诗之景均为诗人“望”中所见,故“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一个“望”字也写出了诗人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师生共研】1、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1.交代了环境、时、地;2.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3.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练习】2、3.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题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