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呃逆是由于胃气上逆所致,现代医学称膈肌痉挛,主要见于迷走神经、膈神经、脊髓受刺激所致的疾病。•常用药物:甲氧氯普胺┈10毫克双足异丙嗪┈50毫克双足山莨菪碱┈2毫升双足还有阿托品、尼可刹米、维生素B6、维生素K3、安定等。•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足三里穴位•足三里穴位定位:位于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即:膝关节处有一个髌骨,髌骨下边有两个坑,叫膝眼穴,内侧叫内膝眼,外侧叫外膝眼。从外膝眼开始往下四指,胫骨边缘。)•第二种方法:用右手掌心按准右腿膝盖顶部,五指朝下,中指顶端向外一指的位置就是右腿足三里(手腕横纹对准膝盖处髌骨上边,这手自然搭下去,中指尖的位置),换左手同理。操作方法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2.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常规剂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3.疗程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可休息3-5日。适用范围•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头痛、失眠、心悸、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等。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