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影像表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汇报人:周健2017-12-6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eosinophilichepaticinfiltration,EHI)是一种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局部肝组织所致的肝脏良性病变,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相关文献报道过多个类似的概念,如“局灶性嗜酸性粒细胞性坏死”、“嗜酸性粒细胞性脓肿”、“局部嗜酸性浸润”等发病机制主要与各种原因所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有关临床上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皮肤病、结缔组织病、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症、胃肠道恶性肿瘤、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概述文献认为EHI肝内病灶数与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原因可能是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越高,嗜酸性粒细胞及其释放的产物作用导致肝组织损害、坏死的发生几率也越高。但亦有研究表明,少部分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在正常范围内也可以发生嗜酸性粒细胞组织浸润肝组织损害主要位于门静脉周围区,其可能过程为,首先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浸润肝组织,其次在嗜酸性粒细胞及其产物(如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基础蛋白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作用下导致肝组织损害,并诱发门静脉血栓形成,最终产生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病理影像学表现病灶形态为单发或多发稍低密度、圆形或椭圆形病灶,边缘模糊,均匀强化,多分布在局部肝包膜下或门静脉周围区EHI病灶平扫以等、低密度为主,三期增强扫描出现渐进性强化,多表现为“等→低→等”的强化模式,在门静脉期与正常肝组织对比最显著显示最明显,相对特征性多数病灶可见门静脉分支穿行,而无门静脉充盈缺损或闭塞,亦无邻近门静脉分支受压推移的占位征象“门静脉穿行征”对诊断EHI亦有重要价值门静脉期(图3)肝包膜下见多发楔形及肝实质内不规则形相对低密度灶,均匀强化,病灶内有门静脉分支穿行,门静脉无受压推移(箭),且门静脉分支周围伴行低密度带(箭头)门静脉期(图7)肝包膜下见多发楔形低密度灶,门静脉分支穿行,门静脉形态、走行正常60,男,胃癌伴肝局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6个月后CT检查病灶消失37,男,右侧腹部疼痛,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激素治疗1月后,病灶较前缩小17,男,四肢肿胀,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门脉期)穿刺活检提示门静脉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7,男,上腹部不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穿刺活检提示门静脉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34,男,左上腹部钝痛1个月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53,男不典型征象43,男,T1WI动脉期,门脉期不典型征象63,男,穿刺活检提示肝局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不典型征象70,男,发热、腹痛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延迟期鉴别诊断肝结核CT表现病灶常位于肝周,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缘不清、常有钙化,典型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病灶中存在“中心粉末状钙化”,且肝脏结核少血供,仅门静脉期及平衡期轻微边缘环形强化,易于鉴别肝炎性假瘤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肿块,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大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形成,CT表现多数为乏血供,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平衡期无强化或轻度环形强化,各期均为相对低密度,与EHI表现不同肝梗死是血流阻断引起局部肝组织缺血性坏死,多能自愈,侧支循环建立后可完全恢复正常,CT表现常为扇形、楔形低密度影,三期增强扫描坏死区均无强化,周围可有环形、晕状强化,延迟期强化消失,呈等密度肝脏转移瘤多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CT表现多见边缘环形强化、“牛眼征”等肝脏淋巴瘤多为继发性,常伴有肝脾肿大及肝外淋巴结肿大,CT表现为多发结节状,密度较均匀,轻度强化,元明显坏死,延迟期强化仍低于正常肝实质鉴别诊断THANKYOU!SunYat-senUniversityCancerCenter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