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之生死哲学的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之生死哲学的思考兼及生命教育的性质、内容与方法来源:郑晓江--------------------------------------------------------------------------------出处:校长室,计音组发布日期:2006-12-6发布人:韩良审核人:韩良中小学的“班集体”是青少年家庭之外的又一个学习、生活、交友的场所,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训练基地,本质上应该成为青少年们的家园和乐园。一般而言,危害这个家园或乐园最大者可以举出二个:一是青少年自杀、自残与伤人;二是少男少女们由交往而产生恋情,若处理不好导致的种种问题。这二者是互相关联着的,男女恋情处理不好,常常引发斗殴(主要为男生),甚至自杀(女生或男女双方)。根据世界各国、台湾地区及大陆几个已开展生命教育的省份的经验,生命教育中最大的难题相应的也是二个:一是青少年生死观的教育;二是青少年的性教育。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用生死哲学的视野和方法来观察、剖析、思考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的问题,并由此引申出生命教育究竟应该从那些方面着手,提供那些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以让青少年远避危险,在班集体中获得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让天下的家庭更和睦,使学校与社会更和谐。不过,我们要清楚地了解到,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是一个历史性及世界性的问题,而尤以现代社会为甚。所以,教育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广大教师对产生在我们身边的青少年自杀及杀人现象也不必沉积太大的心理负荷。比如自杀问题确实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却并非社会的阴暗面。因为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自杀现象,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也还是一些发达国家。青少年暴力问题也是如此,美国校园的枪击案发生得就非常频繁。当然,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并寻找新的方法与途径降低其发生率,但必须了解,这些问题是无法完全解决的。一、青少年自杀现象之生死哲学的透视自杀系个人采取主动的方式结束自我生命的行为。现代社会自杀率有上升的趋势,而青少年的自杀率也在大幅上扬。以往解释自杀现象及解决自杀问题多为心理学咨询、精神医学的治疗模式,这有问题,我们应该从解释自杀的心理学与精神医学模式转换为生死哲学的解释模式;从解决自杀现象的心理学与医学的治疗方式转换为生命教育的综合性预防方式。(一)中国自杀问题的严重性据中国卫生部门在2003年9月10日“预防自杀日”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约有200万自杀未遂者。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死因首位。据悉,中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总的自杀率为23/10万,而国际平均自杀率仅为10/10万,中国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自杀率比较:中国大陆的自杀率是十万分之二十三,而台湾在2004年自杀率是十万分之十四点二;美国1999年的自杀率是十万分之九点一;德国1999年的自杀率是十万分之九点六;英国1999年的自杀率是十万分之六点三;意大利1999年的自杀率是十万分之五;日本1999年的自杀率是十万分之十七点七;澳洲1999年的自杀率是十万分之十一点五;新加坡2000年的自杀率是十万分之八点二;韩国2000年的自杀率是十万分之十二。特别要引起社会、学校、家长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自杀率有升高的趋势,有人估计每年约有25万青少年自杀身亡,中国青少年自杀的比率,在国际上也是处于中间偏上的位置。青少年的自杀不仅仅带来自杀者宝贵生命的丧失,更引发出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刻骨蚀心般的痛苦,(中国古人谓人生有三个最大的痛苦: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还会引发出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家庭的和睦生活是重大的危害。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于2006年5月17号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说明: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自杀意念:在过去12个月内,曾经考虑过自杀;自杀计划:在过去12个月内,曾经为自杀做过计划。)也就是说,一个拥有二千学生的中学,就可能有约五百人考虑过自杀;有约一百三十人为自杀做过计划,这样一个数据确实让人震惊。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02级学生程小龙在《大学生“轻生”现象的调查及其原因剖析》一文中透露:通过调查发现将近1/3的在校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他的文章认为,家长教育方式不合理、学校老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化以及大学生自己对生活没有目标和遇到困难时缺乏调节的能力是造成大学生产生自杀念头的重要原因。以此为根据,一个拥有三万学生的大学,有可能约有一万学生起过自杀的念头。如此高的比例,怎不让教育界深刻地反省?特别是一定要尽快地找出办法来扼制自杀现象的频繁发生。(二)自杀:心理问题抑或生死问题?在生命教育的研究和教学中,应该把如何看待和预防青少年自杀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但是,要真正预防自杀现象的频繁发生,必须找出导致自杀的真正原因。遗憾的是,在这方面原有的解释模式是有严重问题的。1、关于自杀问题最普遍性的解释模式是:人们自杀是因为患了心理疾病,主要是忧郁症,所以要进行及时的医学治疗。如果自杀仅仅是精神心理干预不够的问题,则加强这些机制就行了,但事实是,虽然近些年来中国各级教育部门已大大加强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工作,青少年的自杀率却并没有下降,相反却上升了。可见,必须反省以往的解释模式,找到预防自杀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有许多专家都认为:自杀是心理危机发展到严重程度的一种表现。正常人出现心理障碍,一般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努力或宣泄化解,极端到产生自杀企图的,往往是心理特别脆弱、周围一时也找不到心理支撑的弱势人群。但是,据有关调查,在国内,许多自杀者并没有精神或心理的疾病,其自杀是在遇到强烈人际关系冲突之后迅速出现的冲动行为。根据调查显示,在中国659例自杀未遂者中,仅38%的人在自杀当时有精神障碍。许多自杀未遂者表现为冲动性自杀行为:37%的自杀未遂者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未超过5分钟,60%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两小时。60%自杀者前两天有一个急性诱发事件,一般是人际关系矛盾。我们来研究几个具体的实例。2006年10月8号的《江南时报》报道:2006年10月5日,盐城市龙冈镇初级中学初一(1)班的胡芸芸(化名)同学因不堪忍受同班同学邵梅(化名)的恐吓和辱骂,在该日早晨趁父亲上班之际,留下一纸遗书后,喝下剧毒农药甲胺磷后身亡。芸芸今年14岁,是一个遭父母遗弃者,据芸芸的大伯胡玉才介绍,芸芸这孩子十分懂事,平时也很乖巧,从来不让父亲操心。记者看到遗书上孩子的稚嫩的笔迹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与酸楚。“亲爱的父亲、大伯、四伯,对不起,我走了……因为邵梅的恐吓让我不敢上学……我被邵梅吓怕了,我害怕她才死的……我再也看不到父亲了,我再也看不到亲人了,我再也看不到老师了……我有一个请求:我死之后请带上我亲身父母,让我看看他们的脸。”(作者严红涛姜振军)这一个少女自杀的实例,完全是无法处理好同学关系导致的,根本不是心理或精神问题。“我失恋了,我要跳楼!”2006年3月29日下午的历史课上,某中学高一学生徐伟对同学说完这句话后爬上窗台,纵身从四楼跳下。现场的老师和同学被这一幕惨剧惊得目瞪口呆……。这是因为不能处理好两性关系问题导致的少年自杀事件,也不是心理或精神问题。有专家认为:自杀,为何会发生在花季年龄的孩子中间呢?学习压力越大,孩子自杀行为发生率越高。父母的高期望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惧,足以让孩子的心理压力无限增大。另外,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学校对孩子的严加管理,使得孩子把大量的时间,甚至是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无形中就缩小了孩子的活动范围,使得孩子无暇去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孩子没有娱乐空间,就少了很多快乐,就会觉得生活琐然无味。早恋问题是孩子产生自杀念头的第二大原因。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如果母亲过度溺爱、保护孩子,孩子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也会高。又比如,《北京青年报》2006年3月7日报道:3月1日凌晨,华南农业大学五山校区研究生4号楼宿舍一名三年级的女研究生跳楼自杀。这是该校十天内发生的第四起自杀事件。前三次分别发生在2月20日、22日、27日三天,第二起事件中的死者是一名职工,另外3起事件中,自杀者分别是一名正在读本科的男生和两名女研究生。在发生了前两起自杀事件发生后,学校就做好了重点预防工作,但此后自杀的两名女研究生在入学后进行的心理测试成绩都正常,学校并没有把她们作为需要关注的‘特殊对象’。”在这起连环自杀事件中,非常明显的是:这二名女研究生刚做过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她们没有心理问题,可见,是诸复杂的人生问题使她们走向了自杀的不归之路。(三)生死哲学:探究青少年自杀问题的新视野1、生死哲学的理论与方法笔者所致力推动的生死哲学,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把对人生问题的哲学研究与对死亡问题的哲学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人生问题的解决必求之于对死亡问题的体认;而死亡问题的解决又必求之于人生问题的化解。生死哲学之“哲学”一词,表述的是古希腊时期哲学最原初的含义——智慧,而不取现代哲学是关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的系统理论的意义;这样,生死哲学最简洁的定义是:关于生死问题的智慧,是解决人类所面临之生死问题的一些善知(而非真知)、卓识(而非泛泛的浅识)和高妙之观念。笔者研究生死哲学已25年了,并没有建构出完整的理论体系。构建体系的任务或许是短时期内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的。本人的理论目标是:一是“学习生死”,即是对人之生与死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认识之并掌握之;二是“学会生死”,则是在学习生死的基础上构建人生智慧与死亡智慧来应对这些复杂的生死问题,并进而去解决人生问题、超越死亡问题。一般而言,人生问题是可以去解决的,但死亡问题则无法解决只能去超越。生死哲学有五大原理,其中解决人生问题的有三个原理:生命与生活紧张之原理;人生时光与物理时间不等式的原理;“生命共同体”的原理。在超越死亡方面有二大原理:“生死互渗”之原理;“死是生活的中止,生命可以永存”的原理。为剖析青少年自杀及伤人的问题,这里只能重点讲讲“生命与生活紧张之原理”。生死哲学探讨人生问题的主要原理是“生命与生活的紧张”。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生、生命、生活三个概念有重大的区分,不能混而不清。人之生命作为有机体的存在,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条“流”。因为,没有过去的生命,人们不可能有现在的生命;没有未来的生命,则已是一个死人。而人之生活作为有机体的感受,是当下此在的一个“点”。因为,过去的生活感受已消失了,未来的生活感受还没有开始,所以,人们一讲生活必是此在性的,生命与生活二者组构成完整的人生。本来,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体现,两者应该完全合一于人生;但是,在人们现实的人生中,生命表现为内在的,而生活是外在的;生命求的是稳定,生活求的是变化;生命是有机体的成长,而生活则是各种人生滋味的总和。于是,人之生命与生活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内在紧张,两者经常发生矛盾、磨擦、不一致,等等。一般而言,立于人之生命的存在面所形成的人生观与立于人之生活的存在面形成的人生观是有很大区别的。人的生活是当下此在的,是现在进行时,人们所能感受的也只是当下的生活。而人之生命虽然也显示为现在此时的,但生命却无法与过去和未来割裂开来,生命必须是在生活的延续过程中才能展现。如果说,生活的品格是个我的、当下的;那么,生命的品格则是普遍的和历史的。二者的紧张构成了一切人之生死问题所由发生的基础。许多现代的青少年大多倾向于、埋首于、专注于物质性的感性生活而忘怀了生命的层面,从而常常出现生活的意义与生命价值的危机。因为,青少年追求的主要集中在“感觉的好”,但是,人之感觉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所以,在青少年之生活中,常常不是“不快乐”,而是根本就“无快乐”,充满周遭的全是“郁闷”、“无聊”与“好烦”,这可以说是青少年对人生的一个基本的感觉。而在生命的问题上,青少年也往往陷入一种生存的迷失,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