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腧穴总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节『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主要内容第一节『腧穴的概念』第二章–腧穴总论第五节『特定穴』第七节『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第三节『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第四节『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第六节『腧穴的定位方法』第一节腧穴的概念一、从字义上解释腧(树、数音)---输---运输、输注、转输之意,比喻人体气血如自然界的水流现象在人体中运输灌注。穴-----孔隙、空隙聚集之意,表明穴位多位于体表的陷之处,为经气所汇聚的场所2、从功能上理解表现:为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①为生理机能点“脉气所发”、“输注气血”、“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脉者,血之府也;穴者,脉气所发”“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神气:正气、真气。游行:作用、活动。非简单的形态结构②为疾病的反应点为疾病表现的部位、阳性反应点如胃溃疡,在胃俞、足三里有过敏和压痛。“腧穴者,邪气之所客也”客:停留、侵袭。又如:风门风府风汇聚的场所、风邪所侵袭的部位风池也为祛风要穴风市③为治疗上的刺激点(接受刺激、补泻实、调和阴阳气血、防病治病)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腧穴的概念腧穴的别名:节、输穴、俞穴、气府、穴位、穴道、孔穴、会、骨空(孔音)腧、输、俞的区别:“腧穴”是指穴位的统称;“输穴”是指井、荥、输、经、合五腧穴中的第三个穴位;“俞穴”是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即五脏俞和六腑俞的背俞穴。第二节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一、腧穴的发展腧穴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无定位、定名阶段:这是腧穴发展的最初阶段。古人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逐渐总结出“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这一阶段既没有固定的部位,也无所谓穴名。2).定位、定名阶段: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逐渐明确了哪些病症可在哪些穴位针灸,从而又认识到,某些穴位有明确的位置和主治病症,进而发展到给腧穴确定位置并加以命名。3).定位、定名、归经阶段: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穴位的认识更加深入,不再把腧穴看成是体表孤立的点,并与经络脏腑相联系,通过总结、分析,分别归属各经,这是腑穴发展的成熟阶段。腧穴的归经,在《内经》一书中已奠定了基础,论及穴名约160个;至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记载周身经穴名349个,除论述了腑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领外,并对腧穴的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为腧穴学理论实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定,撰写了《铜入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穴名;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所载经穴名亦为354个,他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经穴穴名359个,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的内容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定经穴名361个。•①十四经穴•②经外奇穴•③阿是穴二、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是指分布在十四经脉上,有着共同的主治规律的一类腧穴。•特点:定名、定位、定经、定数、有着共同的主治作用。不仅能主治本经病证,而且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如:肺经穴(11个)-----主治咳喘、胸闷。如列缺太渊中府•胃经穴(45个)――主治胃痛、呕吐、胀满、纳呆。如足三里内庭丰隆①十四经穴•经外奇穴――是指尚未归属于十四经脉,但具有特殊主治作用(奇效)的一类腧穴,又称输奇、经外穴。•特点:有定名、定位、无定数、可增加,大多数不在十四经脉上,但有特殊的主治作用(奇效)•如:十宣太阳印堂四缝八风八邪②经外奇穴•阿是穴――是指以疼痛的部位作为腧穴所在部位的一类腧穴。即“以痛为腧”•(疼痛指自发性疼痛或在检查按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压痛)•源于《内经》,孙思邈首创•特点:无定位、无定数、可在可不在十四经上,统称“阿是穴”或“不定穴”、“天应穴”③阿是穴三、腧穴的命名1.根据宇宙自然景物来命名:天地地仓承山合谷阳陵泉阳溪2.根据象形比拟的手法来命名:拟动物-----犊鼻鱼际拟植物-----攒竹丝竹空禾髎拟建筑-----玉堂天井地仓3.根据穴位所在的部位来命名:耳门颊车颧髎乳根大椎4.根据腧穴主治作用来命名:迎香耳门水分哑门风池归来光明晴明5.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来命名:阴阳类-----阳溪阳池阳关阳陵泉至阳阴郄至阴三阴交阴陵泉脏腑类-----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胱膀俞气血类-----气海血海精神类-----精宫(志室)神门神庭主神志、调理神的活动6.腧穴的命名多采用综合命名阳陵泉(足少阳)地仓(比喻口)承山承泣承浆腧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意,《干金冀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第三节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2.检测穴位诊断疾病1.扪穴检查诊断疾病即用电测定法、知热感度测定等,探测体表相关特定穴,以判断其经气的失衡状态及相关脏腑的病变。以手指指腹按压相应的特定穴,或触摸其局部硬结、隆起、凹陷、条索状、圆状反应物等,推断疾病所在经脉、脏腑。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腧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之所,当人体各组织脏器和经络功能失调时,可在相应的腧穴上有所反应。因此,通过对某些腧穴的检测可以协助诊断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第四节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3.特殊作用2.远治作用1.近治作用特殊作用是指腧穴具有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的作用。如腹泻时针天枢穴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可以通便。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等。远治作用是指十四经所属腧穴,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远隔部位的组织、脏器及经脉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不仅治本经的咳嗽、胸闷,还能治疗与其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头痛、项强。近治作用是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如眼区及其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穴位均能治疗眼疾,胃脘部及其周围的中皖、建里、梁门等穴位均能治疗胃病一、腧穴的主治特点2.分部主治1.分经主治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古人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二、腧穴的主治规律第五节特定穴一、特定穴的定义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①五输穴②原穴、络穴③郄穴④下合穴⑤俞穴、募穴⑥八会穴⑦八脉交会穴⑧交会穴•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入合于脏腑。①五输穴•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皆有原穴,故又称“十二原”。“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腑穴。“络”有联络和散布的意思。十二经的络脉表里相通,各有1个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合称“十五络穴”。②原穴、络穴•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1个郄穴,共16个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③郄穴•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在其本经,而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④下合穴•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五脏六腑各有1个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五脏六腑各有1个募穴,其位置也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接近。•募穴在身前,背俞穴在身后,前后均与脏腑相应。⑤俞穴、募穴•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各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与8种组织、脏器有着密切关系,主治其有关病证。⑥八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称八脉交会穴。指十二经脉通于八脉的8个穴位,能主治奇经病证,这些穴位都位于腕踝部的上下。《医学入门》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强调了八脉交会穴的重要作用。⑦八脉交会穴•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如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又与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相交会,因此,它不但能治脾经病,也能治疗肝、肾两经的病证。⑧交会穴第六节腧穴的定位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3种。手指同身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9寸胸腹部: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9寸歧骨至脐中8寸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5寸两乳头之间8寸背腰部:大椎以下至尾椎21椎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6寸上肢部: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下肢部: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髁上缘)18寸内辅骨下廉(胫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点l3寸髀枢至膝中19寸膝中至外踝高点l6寸臀横纹至腘横纹14寸第七节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腧穴的现代研究•一、腧穴的形态结构研究•1、穴位的解剖学观察•石中良(1962年)解剖全身361个经穴,报道与神经有关者205穴,占56·8%,表明穴位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姜开采(1960年)观察309个穴位,发现262个穴旁有动静脉干占84·36%。有人统计有62·5%穴位在肌肉分界处,其余的穴位则位于肌肉、肌腱之中或起止点,与肌肉、肌腱关系密切。2、穴位的组织学观察•人们亚甲蓝法或墨汁法等对截除肢体和手术切口部位的穴位针感点观察,发现穴位1·5㎜周围有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神经干(支)、血管壁上的传入神经和包囊感受器。•也有报道淋巴与穴位关系密切,穴位深层肥大细胞密集程度较非穴位为高。•总之,穴位结构是由多种组织共同组成的“立体结构”,其与非穴位相比在已知组织上的分布上存在某些方面的相对特异性,也许这正是穴位功能相对特异性的物质基础。二·腧穴功能特异性的研究•长期的医疗实践,古代医家认为穴位的功能有一定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与经脉循行分布及与其所属络和联系的脏腑相关。50年代以来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也证实。如针刺照海、阴谷等穴,对正常人的水负荷后的肾脏泌尿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照海为著,针刺肾俞、京门、复溜等穴则表现为抗利尿作用。•又如有人观察针灸对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次髎、膀胱俞、曲骨、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列缺等穴引起膀胱收缩的效应依次减低。三·经络的物理和生化特性•(1)穴位的低阻抗性•当电流通过穴位时,该部位具有较周围皮肤为高的导电量(即低阻抗),这是腧穴区别于非穴位的客观标志。是1950年由日本的中古义雄发现。•(2)穴位的高发光特性•用光子记数器对人体体表发光强度测定,发现穴位发光强度较非穴位处强。•(3)穴位和经络处的温度特性•穴位比周围组织温度高0·5-1·C。用红外线热像图会发现经脉循行线有光亮带或暗带。(4)经络具有离子特异性•天津中医学院研究表明:穴位存在高Ca2+、K+,Na+浓度则抵于非经穴,H+浓度升高反映脏腑病变特性。•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