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1中国古代教育典故谈宋元时期教育大家第7讲朱熹王明阳教育思想文库2第一节朱熹的教育思想生平和教育活动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出身于普通官僚地主家庭,十九岁中进士二十二岁开始做地方官,重视兴学设教知南康军期间,主持修复了白鹿洞书院,并拟订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编辑《四书章句集注》文库3朱熹文库4“学以变化气质”——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理”与“气”“理”是万物产生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先“气”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道心”):禀受天理所形成的,是至善的;“气质之性”(“人心”):禀受气质所形成的,有善有恶;“道心”和“人心”是一个心的两个方面。“学以变化气质”使“人心”服从“道心”,“明天理,灭人欲”第一节朱熹的教育思想文库5第一节朱熹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内容的安排主张根据人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将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小学(8岁——15岁)为学做圣贤“打坯模”的阶段;“学其事”:即进行道德行为习惯训练;《小学》:儿童道德教育用书;坚持“先入为主”的教育原则;注重日常严格训练。文库6第一节朱熹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内容的安排大学(15岁以后)“穷其理”: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探究其中的道理。《四书五经》:认为曾经“圣人”手,里面尽是“天理”。重视自学;提倡讲问。文库7第一节朱熹的教育思想读书法思想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评价:基本精神:读书穷理;每一条都含有合理因素,是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缺乏质疑问难的思想,导致了一些不良学风的形成。文库8第二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生平和教育活动明朝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因自号阳明子,世人亦称其为阳明先生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在儒学和诗文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34岁开始授徒设学,一生创办多所书院文库9第二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哲学思想——“心学”心即理:“心”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致良知:良知:即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致”:静处体悟:事上磨练:文库10第二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揭露和批判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主张儿童教育应顺应儿童的性情“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栽培涵养”文库11第二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张应教儿童“歌诗”、“习礼”与“读书”,以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诱之歌诗”:“发其志意”;“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导之习礼”:“肃其威仪”;“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讽之读书”:“开其知觉”;“沉潜反复以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文库12第二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在教学程序上,主张动静搭配,体脑交叉“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文库13第三节学校教育发展概述一、文教政策的沿革秦代:“书同文,行同伦”;焚书坑儒。汉代:独尊儒术:使封建的学校教育完全变成了儒学教育。兴太学:公元前124年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重选举:为汉代察举制规划了要点。魏晋南北朝:离乱年代,没有统一的文教政策。文库14隋唐:重振儒术:专设孔子庙,封孔子为“文宣王”;重用儒生;编辑《五经正义》、《五经定本》。兼重佛老:促进了儒、佛、道三种文化的融合。宋:重文教,抑武事: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尊孔崇儒:提倡儒佛道融合,促成了理学思想的产生。文库15理学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佛教和道教思想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体系。理学思想产生于北宋,形成于南宋。至南宋,理学思想分为两大派别,后世称之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元、明、清三朝占统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学。文库16元:采用汉法。明清: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大兴文字狱,钳制知识分子思想。文库17二、官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汉代:1、中央官学:1)太学:创建和发展:公元前124年创建;东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达到学生人数三万多人。太学的师生:教师称博士,有“严于择师”的传统;学生称博士弟子,或太学生、诸生。教学内容:经学,又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太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今文经学。教学方法:口授,规定有严格的“师法”和“家法”。管理与考试:管理松散;考试的方式主要有设策和对策。文库182)宫邸学:东汉永平九年(66年)创设,又称四姓小侯学。3)鸿都门学: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创设,是最早的艺术学院。2、地方官学:起始于文翁兴学。建制:郡国设学,县(道、邑)设校,均置经师一人。乡(亭、里)设痒,聚设序,均置孝经师一人。文库19(二)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发展时兴时废。1、西晋的国子学:创设于276年。2、南朝宋朝的四学馆:创设于438年。分儒学馆、史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又于470年设“总明观”,分设玄、儒、文、史、阴阳五部学。3、北魏的州郡学和四门学:文库20(三)隋唐:1、官学制度:中央官学: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馆、崇文馆。地方官学:府、县两级均设有学校。2、唐朝官学制度的特点:1)封建的等级性加强了。2)儒家思想继续支配学校教育。3)专科学校在制度上已经确立。4)学校设置形式多样化。5)地方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周详。6)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文库21(四)宋代:1、宋初的三次兴学运动:1)庆历兴学:1044年,范仲淹发起。2)熙宁、元丰兴学:王安石发起。在太学实行“三舍法”,试图把养士和取士的职能统归于学校。3)崇宁兴学:蔡京主持。2、官学制度:1)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2)地方官学:州、县设学;路置提举学事司,并为地方官学颁置学田。文库22(五)元代:首创社学,一种极为普遍的农村学校形式。(六)明清:1、中央官学:国子学2、地方官学:府学、县学文库23三、私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私学的产生和兴起:春秋战国时期(二)私学的发展:1、经师讲学:汉代:兴盛;一般称“精舍”或“精庐”;学生分“著录弟子”和“及门弟子”。魏晋南北朝:兴盛;出现儒佛道兼综的私学。隋唐:私学继续存在。宋:出现一种新的私学——书院。文库242、蒙养教学:1)蒙学的发展:最早见之于史籍记载的蒙学是汉代的“书馆”,至明清时期私塾遍及城乡。2)蒙学的类型:明清时期的私塾主要有:家塾;村塾或族塾;坐馆或教馆。3)蒙学的教材:唐以前:《急就篇》。宋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4)蒙学的教学: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文库25(三)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1)我国私学往往在动乱年间发展兴盛;2)我国私学是官学的重要补充;3)我国私学的教师大多不热衷于仕途,真正潜心于学问;4)我国私学的教学多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比较强调学生的主观努力。文库262、意义:1)私学的产生和兴起实现和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2)私学通过培养人才对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私学对维系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库27四、书院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书院的起源:私人讲学。(二)书院的发展:1、北宋:一度兴起,出现了全国著名的六大书院。2、南宋:达到兴盛,主要表现在:1)书院的数量空前增多,规模扩大;2)书院活动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藏书、供祀、讲学,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制度——讲会制度;3)书院进一步制度化:《白鹿洞书院教条》的制订成为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文库283、元:鼓励书院的发展,同时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开始官学化。4、明:出现禁毁书院事件,如东林书院的遭禁。5、清: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完全官学化了。文库29(三)书院在教学上的特点:1、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2、建立讲会制度,体现出一定的争鸣精神;3、实行教学开放,听讲者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4、教学中注重问难论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的习惯;5、书院中师生关系融洽。文库30五、我国古代的取士考试制度(一)汉代的察举制:1、实施办法:建立严格的察举法规,执法严明。2、科目:孝廉、贤良方正等。(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1、实施办法:1)中正官负责考评人才;2)考评的依据是:家世和个人的德才;3)根据考评结果按品授官。2、流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文库31(三)隋唐以后的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1、产生:隋朝(607年)2、发展:唐朝形成完备的制度,后世相继加以沿袭。1)唐朝:生源:生徒、乡贡;程序:(乡试)——省试(京师)——吏部试;内容:五经;方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文库322)宋:取消吏部试,加殿试;严格考试规程。3)元:考试内容加《四书》;具有民族歧视的特点。4)明:推行八股取士制度。5)清:考试规程进一步繁杂,分童试(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至清末,科举考试日趋空疏。文库33五、我国古代的取士考试制度科举制的历史作用:合理性:有利于加强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使选士的权力集中到了封建的中央官僚机构;改变了官员的社会地位来源;唯才是举保证了官员队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是统治者延揽人才、笼络人心的工具。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选拔人才较为公平合理。文库34五、我国古代的取士考试制度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消极作用: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束缚思想,败坏学风。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