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组交班袁源47596143岁,女性发热、咳嗽咳痰伴喘息影像学表现胸部CT左肺、右肺上下叶可见多发小叶中心结节,边界模糊,细支气管扩张。右肺中叶体积缩小,右肺中叶、双肺下叶基底段支气管扩张,部分见小液平面,周围可见大片状实变影。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头颅CT筛窦、蝶窦及上颌窦粘膜增厚。诊断支气管扩张?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播散结核?诊断1998日本厚生省第二次诊断标准必须项目:1持续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2慢性副鼻窦炎或既往有副鼻窦炎病史3双肺弥漫分布的颗粒样结节状阴影,CT呈小叶中心性颗粒样结节状阴影参考项目1断续性湿罗音;21秒率降低(<70%)以及低氧(PaO:80mmHg);3冷凝集试验1:64以上确诊:符合必须项目①、②和③,加上参考项目中的2项以上;一般诊断:符合必须项目①、②和③;可疑诊断:符合必须项目①和②。病理活检有利于本病的确诊。但典型病例经X线和高分辨率CT(HRCT)即可诊断,而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者,须取肺组织活检确诊。肺活检取材以开胸或胸腔镜为好。DiffusePanbrochilitis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概述弥漫性泛细支气管(diffuse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弥漫存在于双肺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963年其临床及X线的表现首先被Takizawa教授所描述,1969年中山、本间最先依据病理组织学的特点提出DPB的概念,并将其区别于其它气道阻塞性疾病。解剖病因感染本病多有慢性副鼻窦炎病史(80%以上)遗传有一定的人种特异性及家族发病倾向是一种涉及多种因素的复合基因疾病,日本DBP患者HLA-B54多阳性(63.2%)免疫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D4/CD8下降,CD4,CD8淋巴细胞总数增多。流行病学日本、韩国、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多发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4:1),发病年龄一般在20~50岁与吸入刺激气体及吸烟无关84.8%患者合并鼻窦炎病理大体标本:表面弥漫细小灰白色结节切面见广泛细支气管为中心结节支气管扩张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管壁全层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支气管腔及周围肺泡腔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病程晚期,细支气管周可见间质纤维组织增多临床表现症状慢性咳嗽、咳痰(脓痰)、呼吸困难常伴发鼻窦炎,与其他疾病伴发,如类风湿关节炎、肺癌、支气管哮喘体征两肺可闻及干湿啰音,以两下肺为著,可有发绀和杵状指。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或肺心病的体征。肺功能多为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一秒量,一秒率降低,残气量、残气率增加。CT征象树芽征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是DPB的典型CT表现。一般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常以某一段、叶或中下肺为主,与该病形态学改变一致。粟粒结节影呈小叶中心性分布,结节大小一般为2-5mm,无融合趋势。病变范围广是本病的一大特点,其他肺部感染性疾病即使出现“树芽征”,其范围也不如本病广。DPBDiffusepanbronchiolitisThin-sectionCTscansobtainedthroughbothlowerlobesshowsmallcentrilobularnodules,branchinglinearopacitiesandbrochiolectasis.CT征象小支气管扩张多为细支气管壁增厚,无囊状支气管扩张。此特点区别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支气管扩张,可能与DPB的细支气管全壁炎所致的细支气管壁增厚有关。1疾病发展CT征象小斑片样磨玻璃影、斑片状和大片实变影、小空洞,均为感染性病变不同阶段的共同征象,无特异性。其范围、形态、密度等与感染性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病程有关。但在DPB病例中,上述感染性病变多以弥漫性细粟粒样小结节影为背景伴随出现。CT征象分析空气潴留征小气道狭窄或阻塞可引起肺内含气量增多,气体潴留。肺间质纤维化胸膜下网状影及蜂窝影CT征象分析鼻旁窦炎是DPB主要合并症,最常累及上颌窦,文献报道有80.5%和84.7%的DPB患者伴有或既往有鼻旁窦治疗用药DPB的治疗不论细菌培养结果如何均应选择大环内脂累为首选用药。原则上需用药6个月以上,有效至少1年进展期病人则需持续用药2年以上。停药后复发的病例,再用大环内脂类仍然有效其他治疗糖皮质激素强的松1-2mg/kg/d,症状缓解后减量,疗程6个月以上抗生素治疗针对铜绿假单胞菌氧疗机械通气对症治疗祛痰剂,支气管扩张药,鼻窦炎治疗,免疫增强剂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