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临床药理教研室2014.10.16粪便检查主要内容血常规检查尿液检查肝功能与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肾功能检查血液生化检查一、血常规检查血液成分: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血常规检查参数:•一、白细胞计数•(一)简述一种无色有核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参考范围:•成人末梢血:(4.0~10.0)×109/L•成人静脉血:(3.5~10.0)×109/L•新生儿:(15.0~20.0)×l09/L•6个月~2岁儿童:(5.0~12.0)×109/L一、血常规检查(二)临床意义•1.白细胞减少•(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一、血常规检查一、血常规检查•2.白细胞增多•(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的急性中毒。•白细胞计数•影响因素较多,需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胞浆内有颗粒•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嗜碱性粒细胞:0~0.01(0%~l%)•胞浆内无颗粒•淋巴细胞:0.20~0.40(20%~40%)•单核细胞:0.03~0.08(3%~8%)第一节血常规检查•(一)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中主要吞噬细胞(白细胞中占比50%~70%)•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1.中性粒细胞增多•(1)急性、化脓性感染•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可>10.0×109/L,•重度感染可>20.0×109/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第一节血常规检查•(2)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3)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2.中性粒细胞减少•(1)疾病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2)中毒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3)用药抗肿瘤药等。第一节血常规检查•(二)嗜酸性粒细胞的简述•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释放组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或灭活上述物质。第一节血常规检查•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牛皮癣、湿疹、肺吸虫病、钩虫病等。•(3)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4)用药应用罗沙替丁、咪达普利(ACEI)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1)疾病或创伤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2)用药长期用激素。第一节血常规检查•(三)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功能,在免疫反应中与IgG结合,引起变态反应。•其临床意义如下。•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1)疾病慢粒、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2)创伤及中毒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后也可见增多。•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1)疾病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2)用药促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第一节血常规检查•(四)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其临床意义如下。•1.淋巴细胞增多•(1)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2)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3)其他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2.淋巴细胞减少–(1)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用激素。–(2)中性粒细胞↑时,淋巴细胞也相对↓。第一节血常规检查•(五)单核细胞•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通过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活化T、B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结核、疟疾等。•(2)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3)其他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第一节血常规检查•三、红细胞计数(RBC)•(一)简述•携带和释放氧气、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参考范围:•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儿童:(3.9~5.3)×1012/L第一节血常规检查•(二)临床意义•1.红细胞增多•(1)相对性增多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2)绝对性增多•①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L。第一节血常规检查•2.红细胞减少•(1)造血物质缺乏•(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4)继发性贫血第一节血常规检查•四、血红蛋白(Hb)•(一)简述•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参考范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第一节血常规检查•(二)临床意义•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1.血红蛋白量增多•(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和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2)创伤大量失水、严重烧伤。•(3)用药应用对氨基水杨酸钠、伯氨喹、维生素K、硝酸甘油等。•2.血红蛋白量减少•(1)出血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2)其他疾病缺铁,是由慢性反复出血疾病引起,缺B12、叶酸第一节血常规检查•五、血小板计数(PLT)•(一)简述•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止血;凝血•血小板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l0%。•参考范围:(100~300)×109/L第一节血常规检查•(二)临床意义•1.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2)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第一节血常规检查•(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5)用药•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磺胺药、细胞毒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第一节血常规检查•2.血小板增多•(1)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2)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出血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第一节血常规检查•六、红细胞沉降率(ESR)•(一)简述•也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参考范围:Westergren法•男:0~15mm/h•女:0~20mm/h第一节血常规检查•(二)临床意义–1.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生理性:月经、妊娠3个月—分娩后3周略增快。–病理性增快见于:•炎症:风湿病、感染•组织损伤及坏死:心梗•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2.病理性减慢–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弥散血管内凝晚期等。第一节血常规检查•尿液检查的目的包括:•①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②血液及代谢系统疾病的诊断•③职业病的诊断•④药物安全性监测第二节尿液检查•一、尿液酸碱度(urinepH)•(一)简述•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晨尿pH5.5~6.5•随机尿pH4.5~8.0第二节尿液检查•(二)临床意义•1.尿酸碱度增高•(1)疾病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感染性膀胱炎、长期呕吐、草酸盐和磷酸盐结石症、肾小管性酸中毒。•(2)用药应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乳酸钠、氨丁三醇等,使尿液pH值增高•2.尿酸碱度降低•(1)疾病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尿酸盐和胱氨酸结石、尿路结核、肾炎、失钾性的代谢性碱中毒、严重腹泻及饥饿状态。•(2)用药应用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氯化铵等,使尿液pH值降低。第二节尿液检查•二、尿比重(SG)•(一)简述•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成人晨尿:1.015~1.025•成人随机尿:1.003~1.030(一般为1.010~1.025)•新生儿:1.002~1.004第二节尿液检查•(二)临床意义•1.尿比重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糖尿病、蛋白尿、高热、休克、腹水、周围循环衰竭、泌尿系统梗阻、妊娠中毒症或脱水等。•2.尿比重降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损害性疾病、急性肾衰多尿期、尿毒症多尿期、结缔组织病、尿崩症、蛋白质营养不良、恶性高血压、低钙血症,以及肾性或原发性、先天性或获得性肾小管功能异常等。第二节尿液检查•三、尿蛋白(PRO)•(一)简述•蛋白质进入尿液中,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便会出现蛋白尿。此外,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重吸收能力降低或丧失,也会产生蛋白尿。•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定量:<100mg/L或<150mg/24h第二节尿液检查•(二)临床意义•1.生理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或妊娠期妇女也会有轻微蛋白尿。•2.病理性蛋白尿•(1)肾小球性蛋白尿•肾炎症、肾病综合征、肾肿瘤、糖尿病肾小球等肾损害。•(2)肾小管性蛋白尿•肾炎、肾小管重金属损伤。第二节尿液检查•(3)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肾小管同时受损):慢性肾炎。•(4)溢出性蛋白尿•(肾脏正常,而血液中有多量异常蛋白质):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出现的本-周蛋白尿、骨骼肌严重损伤及大面积心肌梗死时的肌红蛋白尿。•(5)药物肾毒性蛋白尿•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多肽类(多黏菌素)、抗肿瘤药(甲氨蝶呤)、抗真菌药(灰黄霉素)、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如泌尿道感染(膀胱炎、尿道炎)所出现的蛋白尿为假性蛋白尿。第二节尿液检查•八、尿沉渣白细胞(LEU)•(一)简述•结果以白细胞数/高倍视野(WBC/HPF)或白细胞数/微升(WBC/μl)表示。•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阴性镜检法:正常人混匀一滴尿WBC:0~3/HPF•离心尿WBC:0~5/HPF•混匀尿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法•男性WBC:0~12/μl•女性WBC:0~26/μl•(二)临床意义•尿中白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女性白带混入尿液时,也可发现较多的白细胞。另由药品所致的过敏反应,尿中会出现多量嗜酸性粒细胞。第二节尿液检查•九、尿沉渣管型(urinecasts;castsinurinesedimen

1 / 7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