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带缝合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产后出血postpartumhemorrhage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出血量的主观因素较大,实际发病率更高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过度扩张的子宫(双胎,巨大儿,羊水过多)多产妇,产次大于等于4次产后出血史,胎盘滞留史,手术分娩胎盘史贫血产程延长手术分娩巨大胎盘产前出血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四大原因子宫收缩乏力:全身因素、产科因素、子宫因素胎盘因素:胎盘滞留、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胎膜残留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使用全身麻醉剂、过多的镇静双胎、巨大儿、羊水过多产程长心理、情绪因素尿潴留多产产妇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常用处理方法去除引起宫缩乏力的原因:如改善全身状态,导尿减轻膀胱过度充盈等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出血部位直接缝扎宫腔纱条填塞结扎盆腔血管髂内动脉栓塞术切除子宫背带缝合背带缝合术本叫B-Lynch外科缝线术,又称子宫捆绑术,是英国MiltonKeynes医院于1993年首次报道的一种新的外科手术控制产后出血的缝线方法,可能免除子宫切除,保留生育能力,是近年来使用的一种处理产后出血的新方法。背带缝合的止血原理该术式在子宫前后壁自上向下向内挤压缝扎捆绑,如同产后正常的自然子宫肌层收缩,交织于肌纤维间的子宫壁间血管被有效挤压,血窦被动关闭,使出血停止。背带缝合的优点操作程序简捷、易行、安全,止血效果迅速、可靠避免切除子宫,保留生育功能遵循产后子宫自然复旧规律,不影响子宫血供随着子宫复旧,捆绑的2根缝线松动,吸收,子宫失去加压作用,恢复子宫自由背带缝合的应用主要用于剖宫产或阴道分娩时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尤适用于剖宫产术中经反复用缩宫素、按摩子宫及局部缝合等治疗无效时的宫缩乏力性出血。有人建议:剖宫产时发现宫缩乏力性子宫出血,出血量达800ml以上时,可采用这种外科缝合方法。预防性应用背带缝合对于急诊行剖宫产又有子宫收缩乏力的高危因素的妇女,可预防性使用背带缝合术。高危因素有:全身麻醉,绒毛膜羊膜炎,先兆子痫,产程延长,第二产程停滞,多胎妊娠,应用硫酸镁。背带缝合的方法将子宫托出腹腔,用手挤压宫体,如出血减少,表明捆绑术适宜,用穿有1号可吸收线的圆针,从子宫切口右下缘下方3cm、距右侧缘3cm处穿入子宫,在子宫切口上缘3cm、距侧缘4cm约处穿出带针的缝线越过宫底,并压在距右宫角3cm~4cm的宫底处,被送到后侧的针线在与前侧进针点同一水平处垂直地穿入子宫后壁,由助手尽力压迫,拉紧缝线,从后壁与右侧相同的标志处穿出穿到后方的缝线像右侧一样垂直地绕过宫底到前方,压在左侧宫底,针线在与右侧相对应处穿入宫腔,在前方距切口左下缘下方3cm处出针,两手加压拉紧缝线两端,观察出血被控制,即由助手压迫子宫,将缝线打个结。改良法一术者用1-0薇乔线从子宫切口右下缘下方3cm、并距右侧缘3cm处进针,穿过宫腔,在子宫切口右上缘上方3cm、距右侧缘约4cm处穿出,垂直向上,于宫体前壁中间处缝合浆肌层(浅肌层)2~3针,针距2cm,针间距2cm,缝线拉至宫底距右侧角3~4cm处,在宫底浆膜层下浅肌层穿过,行程约2~4cm,垂直向下,于宫体后壁中间处缝合浆肌层(浅肌层)2~3针,针距2cm,针间距2cm,在与前壁进针点同一水平处垂直穿入子宫后壁,进宫腔,水平至后壁左侧与右侧相同的标志处出针,穿到后方的缝线,行程像右侧一样在左侧缝合,最后,在前壁距切口左下缘下方3cm、并距左侧缘3cm处出针。双手加压拉紧缝线两端,观察出血被控制,由助手压迫子宫,将缝线打4~5个结。常规缝合子宫切口。在原术式上的改进改良B-Lynch术使缝线从宫体前、后壁及宫底之浅肌层穿过,起固定作用,可避免单纯B-Lynch术的缝线随着子宫复旧、从宫体上滑脱,使肠管嵌顿。缝合时不穿透蜕膜层,避免了缝线所致宫腔感染及缝线吸收、脱落引起出血的可能。改良法二准备两根Ⅰ号可吸收线,先从子宫右侧缘3cm,切口上缘2cm宫腔内进针,前壁出针;由前壁切口上缘向宫底方向垂直褥式缝合3~4针(针距1cm,间距3~4cm),深达肌层,不穿透粘膜层,将缝线固定于子宫浆肌层,缝线由宫底部垂直向后壁,缝线位置距宫角3cm;由后壁宫底向宫颈方向垂直褥式缝合3~4针,与前壁进针相对应部位的后壁进针,宫腔内出针。取第二根缝线同样方法缝合左侧相应部位。此时子宫表面从前后壁可见两条固定于子宫浆肌层的可吸收线,位于子宫体两侧。在助手的加压下同时拉紧两根缝线,查无出血分别拉紧打结于宫腔。在原术式上的改进原术由子宫切口下缘浆膜层进针;改用子宫切口上缘宫腔内进针,线结位于宫腔内减少了对腹腔的影响;原术缝线由下段子宫前壁绕过宫底直达后壁下段,缝线游离于子宫表面;改良式缝线于子宫前后壁浆肌层缝合固定数针,避免了缝线从子宫上滑脱及子宫收缩后形成线圈,套入其他器官引起梗阻的可能改良法三先用1号可吸收线从子宫切口右侧上缘的宫腔内进针,前壁出针(进针部位距子宫侧缘3cm,切口上缘2cm)。缝线在宫体表面,由子宫下段前壁绕过宫底直达子宫下段后壁,与前壁出针相当部位进针到宫腔内出针。再自右侧与左侧同水平相应部位向子宫后壁穿出,缝线紧贴子宫体表面绕过宫底到子宫前壁下段子宫切口上2cm~3cm处进针。固定可吸收线:沿暴露于子宫体表面的可吸收线,用1号肠线间断缝合数针(针距1cm,间距约4cm~5cm),固定原缝线不左右滑动,于线一侧约0.5cm进针穿过浆肌层,于另一侧0.5cm处出针,然后打结。注意打结后保证使可吸收线能抽动。直观:1号肠线组成的套圈,1号可吸收线穿入其中。这根可吸收线被套圈样的1号肠线固定于子宫体表面。在助手的加压下拉紧线两断端,检查无出血,打结。在原术式和改良法二上的改进原术由子宫切口下缘浆膜层进针,改良术二改为2根缝线由切口上缘宫腔内进针分别缝扎。此法改用1根缝线由切口上缘宫腔进针,由宫体表面绕过。操作更简单、更省时。原术缝线由子宫下段前壁绕过宫底直达子宫下段后壁,缝线游离于子宫表面,没有固定,缺点是缝线易从子宫上滑脱及子宫收缩后形成线圈套入其他器官引起梗阻;改良缝线于子宫壁全层褥式缝合数针,在拉紧线结,收紧子宫时较困难,新式缝合法避开了二者的缺点,取其优点背带缝合注意事项一一定要配合缩宫素的应用,以保证子宫处于收缩状态,特别术后继续应用,巩固疗效。术前应由有经验的医生双手加压宫体,充分估计缝合止血成功的潜在的可能性。术中操作缝合进针不要太靠子宫边缘,以防损伤子宫动脉,引起血肿。术中应由助手边向下向内挤压同时拉紧缝线打结,把子宫前后壁相贴,缝线拉紧后以提起能伸入手指为宜,过松过紧均影响效果。前后壁进针基本水平,后壁多以两侧骶韧带“八”字附着点两端为进出针点背带缝合注意事项二必要时在行宫腔内纱垫压迫下进行,缝合好后边拉紧线打结边取纱垫,减少出血,同时避免出血凶猛时影响视野,给手术带来困难。若子宫明显右旋或左旋,应扶正子宫后再施术。进针宜选准部位和深度,一次成功,反复多次缝扎有可能刺破血管。足月妊娠子宫膀胱底的位置较正常位置高,必要时打开膀胱腹膜反折适当下推膀胱,以免损伤膀胱。缝线位置掌握好,使前后壁子宫受力对称、均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