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崤之战•地点:晋国殽山(金河南陕县东)•时间: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参战方:晋国、秦国•结果:晋军全歼秦军背景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师:(1)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为军”泛泛指军队“十年春,齐师伐王。”——《左传·庄公十年》(2)众人《左传·成公十八年》:“~逃于夫人之宫”(3)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有专门特长或技艺的人“必使工师求大木。”又乐官,乐师。(5)效法,学习《史记·秦始皇本纪》:“诸生不~今而学古”(6)狮子。《汉书·西域传》:有桃拔字词解释卒:A卒(zú)①终了,完毕,结束。《素问·方盛衰论》:“受师不卒,使术不明。”副词,终于。《史记·李斯列传》:“卒成帝业。”②详尽。《灵枢·邪客》:“愿卒闻之。”③死亡。④兵卒。⑤众多。B卒(cù)。①同猝。突然。《素问·玉机真脏论》:“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②仓促。《素问·征四失论》:“卒持寸口”。C卒(cuì)。通“焠”。《灵枢·四时气》:“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毕卒刺之。”【辨】崩,薨,卒,死,没。五字都是古时对人死的称呼,它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没”等于说“去世”,后来写作“殁”。访:1询问《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诸蹇叔。”2看望,拜访(后起意义)“相~不辞千里远”3查访,侦查(后期之意)“九门提督所~缉纠诘,皆归刑部。”【注】:上古“访”字只有询问的意思,没有拜访意。非所闻:是委婉的说法,实际上是说我不赞成。所:1处所《墨子·号令》:“夜以火指鼓~”2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桃花源记》:“渔人一一为具言~闻”3为……所……:表示被动“术怒攻布,为布所破”4表示大概的数目“父去里~,复还”(里所:一里路左右)5假若,如果《论语·雍也》:“余~否者,无厌之,无厌之!”【注】:所以:1、表示“……的原因”2、表示“用来……的东西”备:1完备,齐全。《荀子·天论》:“养~而动时,则天不能病。”2防备,准备《孙子兵法·计篇》:“攻其无~,出其不意。”【辨】:完,备。这两个字都有“全”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备“字着重在数量,有“应有尽有“的意思。“完”着重在完整。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辞:1讼词,口供。《周礼·秋官·乡士》:“听其狱讼,查其~。”2言词,词句。《庄子·盗跖》:“多~缪说。”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词。3推辞,不接受。《论语·雍也》:“与之粟九百,~。”4告别。《桃花源记》:“停数日,~去。”5文体的一种。【辨】:辞,词。在“言语”这个意义上,“辞”和“词”视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哭:啼哭,悲痛出声。《论语·先进》:“颜渊死,子~之恸。”特为哀悼死者而哭泣,是一种礼仪。《仪礼·士丧礼》:“主人要节而踊,皆如朝仪。”【辨】:哭,号,泣,啼。都是表示“哭”意思,但有细微的差别。一般说,“哭”是有声有泪;“泣‘是有泪无声;”号“则哭而有言;”啼“是号哭的同义词使:A.名词:使者使命B.动词:命令,派遣让使用使唤C.连词:假使,如果中(zhong)寿:满寿,年寿满了。与:参加,参与.晋人御师必于肴:介词短语后置,晋人必于肴御师。御:动词:抵挡,阻止此外,驾驭车马使用奉献统治,控制牵制名词:帝王所用的东西。“盗取御水以作鱼钓。”女官,侍从的近臣。姓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所字结构辟(古今字)bì动词,通“避”。回避,躲避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1.(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2.君主:复~。3.古称官吏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4.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召。~引。~书。~除(征召推举授官)。~举。5.古同“避”,躲,设法躲开。6古同“睥”,睥睨。7.罪,罪行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汉书》pì〈动〉1.开辟;开拓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龚自珍《病梅馆记》2.驳斥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3.开垦农辟地。——《商君书·弱民》4.屏除;驱除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形〉1.开阔;宽广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徐霞客游记》2.通“僻”。偏僻秦国辟远。——《史记·范雎传》3.邪僻境内之民无辟滛之心。——《商君书·弱民》焉:在那里。遂:名词:水道(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动词:通达成功,顺遂(“功遂身退,天之道”)因循。(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业)称心,如意(乱世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副词:于是,就(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终于,竟(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东:如动词,向东进发名词:东方,东边主人动词:向东,朝东。(西取巴蜀,东割膏腴之地)jī表疑问语气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而后】才,方才。【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既而】不久,一会儿。其qí〈代〉(1)表示第三人称带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她的,他们的”(2)表示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她,他们”(3)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我的”(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游夫之乐也)(4)指示代词“那,那些”(5)指示代词“其中的”(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副〉(1)也许;大概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2)表示祈使。当,可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3)将,将要今殷其沦丧。——《书·微子》(4)表示诘问。通“岂”,难道其可怪也欤。——唐·韩愈《师说》(5)极,甚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连〉(1)如果,假设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唐·封演《封氏闻见记》(2)或许;大概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3)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4)还是。表选择其真无马耶。——唐·韩愈《杂说》(5)又其真不知马耶。〈助〉(1)用作语助。(2)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4)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名〉通“期”。期限既辱且危,死其将至。――《易·系辞下》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秦师遂东:向东出发(2)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3)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4)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5)子墨衰绖:染黑(6)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7)先轸朝,问秦囚:上朝(8)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9)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10)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捆绑2、名词作状语: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3、形容词作名词:(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2)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4、意动用法:秦不哀吾丧:以……为哀5、使动用法:(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2)而以贪勤民:使……劳(3)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通假字(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2)以间敞邑:通“闲”,使……休息(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甘心(4)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毁坏(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6)乡师而哭:通“向”(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资”通“粢”,粮食。(8)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磨砺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1)尔何知!(2)何施之为?(3)纵敌生患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犒师3、介词结构后置:(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吾子淹久于敝邑(4)败秦师于肴(5)使归就戮于秦(6)将殡于曲沃4、谓语后置句:不腆敝邑制作郭文靖陈盛吉明晶陈秀娟谢谢观看2010107制作郭文靖陈盛吉陈秀娟明晶李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