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哲学含义1.五行始见于《尚书.洪范》,即“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人类生活的五种基本物质资料。2.一气分五行,五行同一气。3.一气分阴阳,阴阳生五行。二、五行的医学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整体性的思维形态,属多元结构联系的整体思维形态。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属木。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属火。土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属土。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属金。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属水。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五行与自然、人体对应表五行自然人体方位季节五气生化五味五嗅五色五音五脏五腑形体在窍其华在液在志木东春风生酸臊青角肝胆筋目爪泪怒火南夏暑长苦焦赤徵心小肠脉舌面汗喜土中长夏湿化甘香黄宫脾胃肉口唇涎思金西秋燥收辛腥白商肺大肠皮鼻毛涕忧水北冬寒藏咸腐黑羽肾膀胱骨耳发唾恐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五行相生: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相克:相互克制、制约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A.某一行太强;B.某一行太弱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木火土金水相乘相侮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二)说明人体与内外环境的统一(三)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相生关系传变(1)母病及子:病变从母脏传到子脏。肝肾阴虚(2)子病及母:病变从子脏传到母脏。心肝火旺2.相克关系传变(1)相乘肝气犯脾(木乘土)(2)相侮肝火犯肺(木侮金)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协助疾病的诊断(五)指导病证的治疗1.指导脏腑用药药物的颜色、气味2.控制疾病的传变《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确定治则和治法(1)治则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相克——抑强扶弱(2)治法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相生关系确立的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滋水涵木法:肝肾阴虚益火补土法:脾肾阳虚培土生金法:肺脾两虚金水相生法:肺肾阴虚肝旺泻心法:心肝火旺肾实泻肝法:相火妄动,封藏失职利水祛痰法:肺肾同病,痰壅咳逆心火泻胃法:胃热熏心,神志不宁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相克关系确立的治法抑强扶弱抑木扶土法:肝气犯脾(胃)培土制水法:脾虚水泛佐金平木法:肝火犯肺泻南补北法:肾阴不足,心火亢盛气、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一)气与阴阳不可分割,阴阳来源于气的变化。中国古代哲学界将阴阳二气视作一元之气自身的变化结果。宋·张载在《易传》太极阴阳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有阴阳”,“一物两体”学说,其认为“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医学六要》指出:“气为动静之主。”动静统一是气的存在状态。气的运动源泉在于气本身具有克制与反克制的能力。这种克制与反克制的作用就是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故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的对立统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气、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二)五行为气的5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云笈七笺》吸收了阴阳五行思想,根据“元气本一,化生有万”的理论,阐述了气与五行的关系,谓:“一含五气,为水、为火、为木、为金、为土”,“元气分而为五行,五行归于一气”。《白虎通》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由于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所以五行实际上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生,五行统一于一气。如此就将五行多元物质结构概念统一于气一元论的单一物质概念之中。气、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三)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李觏《删定易图序论一》),即五行本原于阴阳之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五行。“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阴阳之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阳而金水阴也;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阳,而乙丁己辛癸皆阴也。以此推之健顺,五常之理可见”(《御纂情理精义·卷十》)。即太极生阴阳,阴阳化五行。总之,“本是一气,分而言之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吴澄《吴文正公集·答人问性理》)。一气分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均为气之消息变化。阴阳学说旨在说明一切生命现象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矛盾方面。就人体而言,“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揭示了生命运动的动因、源泉和最一般最普遍的联系和形式。五行学说具体地说明了人体脏腑经络的结构关系及其调节方式,即人体整体动态平衡的特殊规律。所以,中医学言脏腑必及阴阳而寓五行,论脏腑的生克制化又必赅阴阳。健康的本质是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调节阴阳,以求得机体整体平衡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本者,本于阴阳也”。而五行相生相胜的多路调节则是调节阴阳的具体化。气、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四)阴阳言气的矛盾对立,五行说明气有生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涵,“举阴阳则赅五行,阴阳各具五行也;举五行即赅阴阳,五行各具阴阳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引阴阳之气也”(《类经图翼·运气》)。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气化是一个自然过程,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内部的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阴阳有动静,五行有生克,于是形成了气的运动变化。气一元论更具“本体论”性质,旨在说明天地万物的物质统一性,人之生死,全在乎气。阴阳五行学说更具方法论特征。气、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五)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了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中医学按着这一逻辑结构,从气→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阐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构筑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气、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六)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