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宗教之道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道教要点谈谈对道教的认识与理解1、道家与道教2、道教的创立与发展3、道教的基本教义谈谈对道教与旅游的认识1、道教与旅游名山2、道教与旅游名观3、道名人道教的起源──先秦時代1.特点:道教是中国本土之传统宗教2.信仰內涵:承袭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民间的巫术和神仙方术,并兼容了道家、儒家、阴阳家及黃老等思想3.起源:战国中后期的方仙道和汉初的黃老道道教的起源──东汉晚期◎道教正式产生于东汉晚期:1.原因: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瘟疫流行,人民生活痛苦,因此鬼怪迷信盛行,精通道术方士们纷纷建立带有宗教色彩的团体2.派別:(1)丹鼎派:又称“金丹道教”,以炼金丹求仙为宗旨(2)符籙派:符咒为人治病消灾3.传播方法:提倡互助,救济贫困,对当时社会中下层有极大吸引力4.以太平道及五斗米道最为著名,它们是最早成立的两个教派,是为道教创立的标志太平道1.创立者:钜鹿人张角2.名称由来:因信奉《太平经》而得名3.过程:《太平经》一书内容言及阴阳五行,灾异,鬼神等,并预言将有大德之君降临,张角得到此书,利用其中的宗教政治思想,创建起太平道4.传教方法:起初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以善道教化天下,又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病者多癒,故信仰者日增5.黄巾之乱: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以黄巾为标帜,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都起来响应,史称黄巾之乱。后为皇甫嵩所平,太平道组织被破坏,之后便销声匿迹。五斗米道1.创始人:张陵2.名称由来: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自称出於太上老君(老子)口授而造作道书,要求受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3.「三师」:张陵死后,传道给儿子张衡,张衡又传其子张鲁。此三人被称为「三张」,称张陵为“天师”,张衡为「嗣师」,张鲁为「系师」,即「三師」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是春秋时代末年时著名思想家,道教创始人。又称道德天尊、太上老李君、太上道祖4.政教合一:张鲁与益州牧刘焉结盟,在汉中组成政教合一的宗教王国,自号「师君」,以鬼道教民,并设置义舍为过往行人免费提供食宿,又教道众,有隐瞒小过者,须补道路百步,将功抵过,略示惩罚;对犯法者,宽宥三次,以后再犯,方处以刑罚,故史书称「民夷乐之」5.发展:(1)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张鲁投降曹操,五斗米道开始朝向官方道教发展,并传往中原地区(2)晋取得政权后:向东南沿海传播,遍及全国五斗米道6.別称──「天师道」:因张陵的曾孙张盛后来移居江西龍虎山,自拥天师尊号并世代相传7.教义:(1)初期:附会道家思想,尊奉老子为始祖,但教理却极端复杂,广泛采纳符咒、祈祷治病的民俗信仰,以及神仙、养生、丹药等方术理念(2)东晋──确立道教信仰的理论体系:葛洪对战国以來神仙方术加以整理阐述,并以炼丹、服药学理来附会易老五斗米道張天師鎮宅符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1.发展概况:道教在民间持续发展,但当时不少政治事件或社会动乱与道教多有关系2.完成理论体系之因:(1)魏晋士族流行玄学,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探索宇宙万物存在的原理(2)世族多不问生产,崇尚虚无,贪图享乐,追求長生不老,故信奉道教者多(3)玄学的流行与佛教的传入,刺激道教的发展,道教才开始深化教义,建立完整的体系葛洪1.地位:为道教建立一套理论体系及修炼成仙方法2.著作──《抱朴子》內外篇:(1)內道用以养生求仙,外儒用之兼济天下,呈现出玄学家儒道互补的特色(2)提出「玄」、「道」、「一」三个概念:「玄」、「道」都是指宇宙的本源,它们和「一」相通,「玄」、「道」都起源于「一」。有仙骨的人能得到「玄一」或「真一」成仙(3)提倡炼丹成仙,使丹鼎派大盛(4)丰富道教教义,开启南方道教注重教理研究的风气葛洪的地位1.将道教神仙学体系和儒家纲常名教紧密结合:强调修仙必须以遵守儒家伦常为先决条件2.将道教改造为符合统治者要求的宗教:两晋道教走向上层化,道教为士族上层所逐渐认识并加以改造接受,进而引起道教本身的分化葛洪炼丹图《抱朴子》《抱朴子》总结了战国以來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也是研究中国晋朝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资料。北天师道──寇谦之1.地位:(1)北朝道教的盛行归功于寇谦之(2)北魏新天师道(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2.早年:信仰天师道,修张鲁之术3.主张:注重服食闭炼,改良五斗米道4.重要性:(1)为道教制定戒律轨仪:将道教的仪式、衣冠、经典等制度化(2)使道教一度成为北魏的国教南天师道──陆修静(1)1.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改革:因南朝初期的天师道组织涣散、科律松弛,经陆修静清整后的天师道,后世称为「南天师道」2.地位:(1)对道教经典重新分类整理:完成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道经目录(2)参考当时制度及佛教修持仪式,改革五斗米道(3)重视道教斋仪的作用:主张修道应用礼拜、诵经、思神三种方法,以洗心洁行,心行精至,以达于至道(4)完善道教的科仪规戒: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斋醮规仪,使道教的斋醮仪式初具体系南天师道──陆修静(2)南朝──陶弘景1.时代背景:当时道教的教规、仪范经寇谦之和陆修静修订后就逐步定型2.南朝陶弘景:(1)整理撰述道教经,为道教的神仙排定了等级森严的系统,构筑道教神仙谱系(2)叙述道教传授历史,并吸收儒佛两家思想,主张三教合一,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极大隋唐五代時期1.是道教教理不断深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经广泛的吸收佛教思想,道教义理已有扎实的基楚2.统治者态度:(1)采取扶植尊崇的态度:因须借用神权来维护其统治(2)视道教为国教:唐朝皇室唐朝皇室追认老子李聃为其祖先,推崇道德经使其和儒家五经并立3.传播外国:唐高祖李渊还派使臣把天尊像送给高句丽,派道士到高句丽宣讲《道德经》,使道教传播到外国4.形成新道教:玄宗封莊子為真人,將《莊子》一書改稱為《南華真經》,並規定貢舉士子必須兼通道經。又將崇道納入科舉教育體系,官吏考選多有道舉出身者,甚至親自為老子一書作注,因此道書的研究蔚為風氣5.有利因素:隋唐的統一,有利南北道教之交流及融匯6.重要教派:有茅山派、樓觀派、重玄派、龍虎山天師派等,其中以茅山派因善於吸取各派之長,成為唐朝道教的主流隋唐五代時期宋元時期的道教1.內丹派大為流行:強調修煉精、氣、神的內丹派取代了以煉丹為主的外丹派,形成以煉內丹為主的金丹派南宗,為當時的主流教派※原因:隋唐以來服食丹藥常發生中毒身亡事件2.符籙派吸收內丹術,形成新的符籙道派3.產生許多新教派:像北方的太一教、真大道教、全真教,南方以符籙三山為主,又有神霄派、清微派、淨明道等教派,其中以金朝道士王重陽所創的全真道發展最迅速,勢力也最大北宋道派1.全真道:基本教義根據《道德經》和儒家經典而制定,吸收了佛教輪迴、無常等觀念2.茅山派:最盛,符籙道法在此時獲得較大發展,特別是所謂的「五雷法」,呼風喚雨,甚得統治者青睞3.張天師道:(1)盛唐統治者大力扶植,北宋開始复苏(2)宋真宗時,召見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賜封「真靜先生」,吏部尚書王欽若為之奏請立「授籙院」,又賜錢在龍虎山擴建上清觀,免其田租,准其世襲。此後,宋朝嗣任天師均袭封「先生」號,是當時道士中最高阶位的称号全真道全真道或全真派,金朝興起的北方三個新道派中最大和最重要的派別,因創始人王重陽在山東甯ning海自題所居庵為全真堂,入道者稱全真道士而得名。南宋統治者对道教的态度1.对道教建立宮觀、道士出家等采行严格限制和管理2.提倡道教倫理思想:(1)实例:宋理宗曾亲笔为《太上感应篇》刊本題写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劝人行善做好事,免遭神灵报应(2)结果:《感应篇》因而广泛流行于社会上,之后出現了一批以收拾人心,维护社会秩序为使命的道教劝善书3.利用道教的教化功能,安定社会,巩固皇权南宋道派1.以符籙派居多:(1)以傳統的符籙派、正一派、上清派、灵宝派为主(2)淨明道和內丹派南宗(3)新兴道派:东华、神霄、清微等符籙道派2.龍虎山張天師道取代茅山道成為主流:(1)南宋高宗、孝宗、宁宗、理宗等对張天師道都十分崇奉(2)理宗时期:钦定龍虎山为江南符籙道派的統領,主管三山符籙,龍虎山張天師道自此取得了統領符籙諸派的显赫地位3.灵宝派道士:多活动于民间,罕见有受朝廷徵召賜封的高道,在民间影响较大正一派的法符「法符」是以「符號」的形式,附著在規定的「文字」(或圖形)上,并书写書寫在特定的物品(如紙、絹、木、石),作为天神的旨令。早期的法符是写寫在桃木上,所以有「桃符」之称。不是任何一位道家弟子可以书,符必須经过受过天职的高道之手,才会灵验。龍虎山張天師道東漢末年(215~220),第四代天師張盛不受曹操所封的都亭侯,自漢中回龍虎山,修治祖天師玄坛,并在此傳度授籙。它是历代張天師的祀神和生活起居之所。元朝的道教(1)1.現象:(1)統治者的扶持,道教出現新老道派合流的興盛局面(2)形成北方以全真道為代表,南方以正一道為中心的格局2.北方──全真教王重陽弟子丘处机:(1)深得元太祖赏识,曾劝元太祖敬天爱民、不乱杀人(2)元世祖时,赐号神仙,并命他掌管天下的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元世祖忽必烈正式用官方名义承认張陵子孫為天師3.南方──正一道:(1)在元朝從第36代到第41代天師均受元室尊崇,封為真人,尊稱為天師,奉命主掌江南道教,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殊榮,這是龍虎山張天師道最為興盛時期(2)歷代天師受命主管江南道教,不僅江南符籙派的教務受其統領,全真道在江南者亦受其統轄(3)江南道教各派宮觀的賜額,道官、道职的任命,以及道官封號的賜予等,皆須經天師的首肯和转达元朝的道教(2)(4)歷代天師的首領地位日漸鞏固:以至到元朝中後期,以天師為首領的龍虎宗逐漸形成為南方道教的重心,其余道教符籙派皆併入正一道(5)宋金元之后:形成全真、正一兩大道派各据一方的格局,為明清乃至近当代道教的发展、教派的地理分布等奠定了基础。元朝的道教(3)明太祖建国后的道教1.尊崇道教:制定了三教並用的政策,並對正一道优礼扶持,明朝许多道士被封为真人,授与高官,深入宮廷,参与朝政2.加強对道教的管理:朝廷于京師置道籙司,府置道正司,县置道会司,监督和控制道教,強化对道教的约束3.朝廷仍允许道教活动,甚至重用道士,明世宗就曾因追求长生成仙,崇道最盛明中叶以后的道教1.正一道──组织发展停滞之因:(1)道教素质低、对教理教制无建树等(2)統治者的疏远(3)在上层社会的地位日渐衰落,社会影响也日益减弱,道教因而逐漸衰落2.全真道──主要活動於民间之因:(1)与元室关系密切(2)明室起自南方,器重正一道的社会功用明清时代的道教1.概況:道教已逐漸僵化,只剩祈祷符咒的正一道尚勉強支撐2.没落之因:(1)讲求修身养性的全真道没落(2)西方文化传入中國,道教渐为知识分子視为迷信3.結果:走向没落之途道教对日本的影响1.道教的传入:(1)唐朝时,在中国的日本留學生將道教经典帶回日本,道教神仙長生不老的思想及方术因而传到日本(2)道教「守庚申」的信仰在日本流传极广,「守庚申」在日本称为「庚申待」,到現在仍然是日本重要的民俗之一2.流传至今:在日本与庚申信仰相关的庚申堂、庚申塔、庚申塚、庚申画等今日仍然可見3.道教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到明朝才传到日本4.現况:目前在日本,除了有华人在各地建立关帝庙外,日本人也兴建了一些道教宮观庚申堂在日本,因庚申信仰而來的庚申堂、庚申塔、庚申塚zhong、庚申画等相關事物,今日仍到处可見。庚申塔左圖:土浦市にある青面金剛(庚申年造立以外)土浦市鹿島神社刻有青面金剛像的庚申塔。青面金剛上方配置日月,下踩邪鬼,其下有三猴子(看‧言‧聽)。右圖:為左圖的線型圖。庚申信仰庚申堂所供奉的是具有神力可驅除病魔的青面金剛神。在庚申之夜為祭祀青面金剛佛而徹夜不眠的習俗,日本人稱其為「庚申待」,並設立刻有青面金剛佛及三猴的庚申塔碑,以祈求延命招福,並告誡人們要謹言慎行。道教对韩国的影响(1)1.道教的传入:根据韩国史书《三国遗事》之记载,唐朝时高句丽已有许多人信奉道教2.传入经过:(1)唐高祖曾派使臣把天尊像送給

1 / 10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