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 闺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牡丹亭》——汤显祖明清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汤显祖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又号海若士,一说若士,晚年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都作于作者晚年,被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牡丹亭》是其得意之作:“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共五十五出。取材于明人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明杂剧从元杂剧演化而来,具有如下特点:1、折数不限(元杂剧一般都是一本四折)2、曲调不限(元杂剧是一折一调)3、主唱不限(元杂剧全本一人演唱)•《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负盛名的剧本。内容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赞美了杜丽娘为追求爱情从生到死,又因得到爱情起死还生的叛逆精神。汤显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在明代300年的剧坛上,没有一个戏曲家像他那样受到后人的敬仰。汤显祖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艺术珍品,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牡丹亭》直接提出“情”作为创作的根本,并有意地把“情”与“理”对立了起来。《牡丹亭》所以比《西厢记》进了一步,就在于它主题并不单纯是爱情,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春天新时代到来的自由期望和憧憬,深刻地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在要求变异的时代心声。故事梗概•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牡丹亭》的主题——情与理的冲突•《牡丹亭记.题词》:“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隔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杜丽娘人生发展•因情而生•因情而死•死不弃情•因情复生戏折列表•第十九出牝贼•第二十出闹殇•第二十一出谒遇•第二十二出旅寄•第二十三出冥判•第二十四出拾画•第二十五出忆女•第二十六出玩真•第二十七出魂游•第二十八出幽媾•第二十九出旁疑•第三十出欢挠•第三十一出缮备•第三十二出冥誓•第三十三出秘议•第三十四出诇药•第三十五出回生•第三十六出婚走•第一出标目•第二出言怀•第三出训女•第四出腐叹•第五出延师•第六出怅眺•第七出闺塾•第八出劝农•第九出肃苑•第十出惊梦•第十一出慈戒•第十二出寻梦•第十三出诀谒•第十四出写真•第十五出虏谍•第十六出诘病•第十七出道觋•第十八出诊祟•第三十七出骇变•第三十八出淮警•第三十九出如杭•第四十出仆侦•第四十一出耽试•第四十二出移镇•第四十三出御淮•第四十四出急难•第四十五出寇间•第四十六出折寇•第四十七出围释•第四十八出遇母•第四十九出淮泊•第五十出闹宴•第五十一出榜下•第五十二出索元•第五十三出硬拷•第五十四出闻喜•第五十五出圆驾赏析《闺塾》情节:讲诗模字责打焦点闹人物:陈最良春香杜丽娘结构层次:作者写此出意在为后文的《游园》《惊梦》作铺垫,是杜丽娘春心萌动的前奏。因而作者将其放在传统诗教(即“思无邪”)的环境中出场,极力刻划青春少女杜丽娘与诗教传统之间的格格不入,既表现出人物的自然天性,又为下文张本。其结构如图:春香是小姐身边的丫环,并陪伴小姐读书,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泼辣的小姑娘。对小姐自是体贴关心,更重要的还在于深知小姐内心所知所想,因而在小姐面前比较随意放肆,并无拘束之感。而对塾师陈最良则深为不满,凡小姐不便言行之处则代为反抗,因而屡屡和陈先生发生冲突,但又均因有小姐保护而未作追究。和杜丽娘相比,更富于反抗性。在这出戏中,作者主要借助春香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表现封建礼教的虚伪。塾师陈最良是一个读了不少诗书但眼下却落到绝粮断炊地步的腐儒,受主公之托尽心用儒家的一些诗教传统教育小姐,维恐有半点差错,迂腐、冷漠,因而常与小姐和丫环发生矛盾。但又顾及师道尊严和宾客身份并不过于计较。这个形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这个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的共同弱点,体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4)“敢问师母尊年!”写字当中,杜丽娘忽然问起这句话来,还说要给师母做鞋。这是典型的姑娘家开小差的表现,却带有女孩儿特有的乖巧可爱。(5)“花园在哪里?”一个16岁的姑娘,居然不知道自己家里还有一个花园,这真让人觉得既滑稽又可悲。杜丽娘问这句话时向往急迫的神情跃然纸上。(6)“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原来”一词,就是恍然大悟的语气,一个“且”字,细品之下就有“暂且搁下,以后慢慢盘算”之意,为后文的“游园、惊梦埋下了伏笔。(1)“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杜丽娘自己在读《诗经》时对诗句有朦胧的感触,但老师却不往深处讲,她不满于老师解释字面意思,故言学生自会。十分含蓄,是大家闺秀风范。(2)“这经文偌多!”老塾师给杜丽娘敷演大意,不但没有消除她的疑虑,反而东拉西扯讲了一番大道理。于是,杜丽娘轻轻一句“这经文偌多!”,透露出强烈的厌烦情绪。(3)(春香)“待俺写个奴婢学夫人。”(杜丽娘)“还早哩”这句极富潜台词的话,冬烘腐儒是听不出来的。字面上看是说春香写字太差,深层意思却是在讥笑春香小小年纪就急着当“夫人”。丢不丢人呀?——当着老师的面和丫鬟开起了这样的玩笑。杜丽娘是官宦小姐,大家闺秀,一方面表现得高贵矜执,另一方面亦不乏其顽皮任性。所以,她对塾师陈最良貌似恭而心有怨,对春香却看似怒而实为喜。从一开始就不理会春香的胡闹,实际上就等于是默许。直到后来春香夺了老师的荆条,她觉人物形象分析:得事情闹大了,这才出面干预。但看似声色俱厉,实则不痛不痒,却瞒过了老师。待老师一走,就立即与春香说笑起来。因此,不妨说,杜丽娘其实也在“闹学”,而且闹得更厉害、更高明。只是由于身份的缘故,她闹得比较含蓄罢了。《闺塾》一场,设置了几组不同性质的矛盾——书房内外景色气氛的矛盾、淘气的春香与迂腐的陈最良之间的矛盾、杜丽娘平静的外表和激动的内心之间的矛盾等等。几组矛盾在情节上聚焦,便出现了所谓的“闹学”。环绕着讲解诗书这一筋节,丫头搅闹,塾师胡闹,春光喧闹,这一切,又促使杜丽娘内心腾闹。剧中人物七情生动之微,就从筋节髓窍之中婉曲地传出。写作特点:①利用多种矛盾冲突刻划人物。这是丫环春香故意绕舌利用谐言双关打差。《关雎》中有“在河之洲”句,聪明的春香便将正谐言为“在何知州”,并虚构了一个小姐放鸟高飞的故事。意在调侃陈最良的依注解书,以博一笑;亦有隐笑小姐心不在焉、思春出窍之意。②戏文风趣幽默,对白口语化、生活化。“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杜丽娘所处的社会环境•通过描写杜宝、杜母、陈最良这样的人物,向读者和观众展示了杜丽娘所面对的现实环境。杜宝这些人代表封建势力,代表礼教观念,代表理学思想的统治。•杜宝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正派的官僚,他忠君爱国,也还注意民生疾苦。但他实际上除了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古板面孔以外,什么才能都没有,显得极为平庸。而对自己亲生女儿却是那样的严厉、冷酷,女儿病重垂危,他丝毫不放在心上,以为不过是伤风感冒,连医生都不请。对于妻子,他也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呼来唤去,督促妻子对女儿严加管教。•“(外)叫春香。俺问你小姐终日绣房,有何生活?•(贴)绣房只则是绣。•(外)绣的许多?•(贴)绣了打绵。•(外)什么绵?•(贴)睡眠。•(外)好哩,好哩,夫人你才说“长向花阴课女工”,却纵容女孩儿闲眠,是何家教?叫女孩儿。•(旦上)爹爹有何吩咐•(外)适问春香,你白日睡眠,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社会环境•杜丽娘的母亲是杜宝的家教的执行者,她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反而要如法炮制,把杜丽娘也教养成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她见女儿裙上绣的一对花、一双鸟,都少见多怪,怕引动女儿情思;听见女儿去了一趟后花园,就找丫头春香来训斥了一顿。•师父陈最良是他在杜宝以外唯一可以接触到的男人,却又是一个陈腐得发臭的老学究。•这样,杜丽娘的处境比《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更为难堪。杜丽娘形象的意义•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当中,妇女的地位是最低下的,命运是最为悲惨的,这一现象到了明代更为严重。明代统治者鼓吹程朱理学,灭绝人欲,纷纷著书立说,压制妇女身心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诱惑妇女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在《牡丹亭》这出情与理的残酷交战中,以杜丽娘为代表的“情”最终战胜了以杜宝等封建礼教恶势力的“理”。“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煦清新的春风。”•戏曲发展到了即使柳梦梅考中了状元,杜宝也不愿意承认他的地步,可见汤显祖塑造杜丽娘这一形象的意义并不在于反对封建社会那种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而是说明人的欲望是合理的,是不能够人为灭绝的,以此来有力地抨击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鼓舞广大劳动妇女认清社会的黑暗和自己所处的地位,觉醒起来,为争取自己的合理权利进行抗争。即便是现在,对于某些落后地区的妇女,杜丽娘的形象仍旧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杜丽娘这一形象“肯定了人的情感,肯定了人的生命欲望,肯定了人的自由,将人的解放从政治的层面推进到了生命本质的深度,以‘为情作使’的无畏的勇气唱出了一曲情的颂歌,从而树立了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地位。”艺术特色•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下一页《牡丹亭》的浪漫主义手法•现实世界、梦幻世界、阴间世界交相出现,表达出作者三种认识和倾向。现实世界——冷酷无情梦幻世界——自由幸福阴间世界——通情达理•用梦作为建构情节的平台。•以杜丽娘的奇特的死亡来启引斗争主题。返回影响•《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朝《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对比•《西厢记》的故事背景是唐代,但无疑是王实甫对元代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元代汉族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这样汉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