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房餐饮领班-00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药物的起源与新药研发内容提要古代药物的发展人类起源早期的药物中国传统的中医药与炼丹术其他国家的早期药物研究近代药物的产生与发展第一阶段:天然药物时期第二阶段:化学合成药时期新药研发的现状、方法和趋势一.古代药物的发展人类起源早期的药物中国传统的中医药与炼丹术其他国家的早期药物研究1.人类起源早期的药物药食同源人类早期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在猎取动物或采摘植物获取食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误食一些毒物,导致吐泻、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现象的发生,但有时却能使原来的疾病好转甚至痊愈。通过反复的实践与经验的总结,人们发现不同的动植物对人体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于是开始了早期的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古代中国和欧洲的“药”在我国数千年前的钟鼎文中就有药(藥)字出现,其义为“治病草,从草,乐声”,反映了药为治病之物,而且以草居多。古代欧洲称为“drug”,原意就是干燥的草木。2.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学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学--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世界文明的宝贵遗产。我国民族药,如藏药、蒙药、维药、彝药、傣药、苗药等,都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民族药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用法和用途各有特点,其产生和发展,丰富了祖国的药学宝库。传统的中医药学著作《诗经》周朝至春秋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载了多种药物,是早期记载药物的文献《山海经》战国至西汉时期载有100余种药物《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著共收载药物365种“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本草经》药物按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滋补营养为主,既能祛病又可长服强身延年;中品120种,一般无毒或有小毒,多数具补养和祛疾双重功效,不须久服;下品125种,以祛除病邪为主,多数有毒,易克伐人体正气,使用时一般终病即止,不可过量使用。依循《内经》提出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提出“七情和合”的用药原则--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著用时30年载药1892种,详细包含药名、产地、形态、栽培、采集方法、炮制法、性味与功用11096首古代医学家和民间流传的方剂,1109幅插图,内容极为丰富将药物分为矿物药、动物药和植物药。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与经验的系统总结,我国古代药物发展成熟的代表作。本书在18世纪起曾被部分节译成法、英、德和日文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古代中国的炼丹术3000年前的周代:已有石胆(硫酸铜)、丹砂(硫化汞)、雄黄(硫化砷)、矾石(硫酸钾铝)、磁石(氧化锆)制取的方法和治病的记载。秦汉时期:为追求长生不老,炼丹术风行一时。唐代:炼丹术进入鼎盛时期,并传至西方。宋末至元代:炼丹术转向从植物寻找长生不老药。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所涉及的化学药物有60余种,炼丹工具多种多样,炼丹方法大致有:加热法、升华法、蒸馏法、沐浴法、溶液法等。著名的炼丹家及其著作秦汉魏伯阳(浙江上虞)《周易参同契》(世界上最古的炼丹术理论性著作)晋代医学家、道教理论家葛洪中国古代制药化学的奠基人《抱朴子·内篇》葛洪炼丹图3.其他国家早期的药物研究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尼罗河随域的古埃及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巨西和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生产力水平较高,是人类文化的摇篮,也创造了璀灿的医药文明。古代西亚的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000年用苏美尔文字书写的泥板书中有大量的医药记载。古埃及在公元前1552年的埃伯斯纸草文(EbersPapyrus)中记载了700余种药物。古希腊在公元前11世纪就有医药记载,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学奠基人)更是对古代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暴食伤身”、“无故困倦是疾病的前兆”、“人生短促,技艺长存”希波克拉底与拉丁文版《希波克拉底文献》扉页古印度在公元前2000年至1000年的宗教文献《吠陀》记载着大量的医药知识和各类药物。古罗马医学家Galen(130~200)发明了浸出法制备植物制剂,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为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世纪,阿拉伯人Avicenna(980~1037)编纂了《医典》(CanonofMedicine),总结了当时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大部分药物知识,成为药学的经典著作。10世纪前后,第一个正规的药房出现在阿拉伯,其后,伊斯兰地区的医院普遍设有药房,使用药物已达数百种。古代波斯药房中的制药16世纪的蒸馏装置欧洲炼金术与化学制药12世纪,欧洲炼金术的发展,尽管有其荒谬的一面,但丰富了一些化学知识和实验方法,为化学制药奠定了基础。玻意耳(1627―1691)的炼金术实验室二、近现代药物的发展第一阶段:天然药物时期第二阶段:化学合成药和生物制药时期1.历史背景从18世纪起,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世界文明中心逐渐移向欧洲。18世纪至19世纪近代化学的蓬勃发展,为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天然药物时期科学家们应用化学知识分离、提取、纯化天然植物中的有效成份。1803年从鸦片中分离出吗啡;1823年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到奎宁;1833年从颠茄和洋金花中提取出阿托品。当时选用的植物多为作用强烈的植物药。这些被分离出的有效成分被用于动物试验和临床,开始了天然药物研究的新阶段。从罂粟(PapaversomniferumL.)中提取制备阿片酊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得到的部分代表性活性成分植物活性成分植物活性成分紫花洋地黄OOCH3OHOHCH3OH(Digitoxose)3地高辛柳树COOHOH水杨酸颠茄NH3COCH2OHO阿托品秋水仙CH3OCH3OCH3OOCH3ONHCOCH3秋水仙碱3.化学合成药和生物制药时期19世纪末,随着化学工业和染料工业的兴起,1891年--亚甲蓝(染料)治疗疟疾1907年—锥虫红(染料)杀锥虫作用1878年Langley提出受体(receptor)概念15世纪,欧洲的梅毒感染率达10%。1904年,埃尔利希(P.Ehrlich)合成了治疗梅毒的砷制剂“606”(砷矾纳明),产生了化学治疗药的概念。试验了605个化合物均失败,第606个成功。医生、病人包围了生产基地。1940年电影-“埃尔利希医生的魔弹”埃尔利希的科学发现哲学观-四个G:Geld(金钱)、Geschick(智慧)、Geduld(耐心)、Gluck(运气)AsAsHONH2OHNH21928年,Szent-Gyorgyi分离得到维生素C结晶,并于193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33年Hirst确定其化学结构,同年Reichstein和Haworth分别成功合成得到维生素C。维生素COHOOHOHHOH弗莱明发现青霉素1928年弗莱明(A.Fleming)发现青霉菌代谢物可以抵抗葡萄球菌,1940年开始生产青霉素,这一成果表明药物的生物合成技术的出现。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钱恩共同获诺贝尔医学奖。弗莱明(A.Fleming,1881-1955)青霉素OHNNOSOOH从“百浪多息”到磺胺类抗菌药1932年德国化学家杜马克(Domagk)合成了一系列偶氮染料,并发现它们对细菌有抑制作用,其中以百浪多息(Prontosil)抑菌活性最强。百浪多息救了杜马克女儿的命。进一步研究发现百浪多息在体内可分解代谢为对氨基苯磺酰胺(即磺胺),继而人们又相继合成了磺胺的类似物,开发出上百种磺胺类抗菌药。百浪多息(Prontosil)对氨基苯磺酰胺NNSHNNHONHOHHHNHSOOHNHH1931年德国生物学家Adolf从2.5吨男性尿液中分离得到50mg男性激素睾酮。睾酮OO1910~1928年28种局麻药;1935年以后的10年间上百种磺胺药;1930年代维生素B1维生素A、甾体的母核40年代~50年代香木鳖碱、青霉素和利血平1965年美国著名化学家伍德沃德(R.B.Woodward)带领研究人员用11年时间,合成异常复杂的具有螯合结构的维生素B1260年代胰岛素实现了人工全合成以后又从不同途径发现了大量不同种类的药物。4.药物--双刃剑20世纪中叶结核病1948年死亡率为1000/10万--“十痨九死”1989年死亡率7.58/10万(我国)药物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等烈性传染病伤寒、霍乱、炭疽病、血吸虫病、鼠疫、梅毒药物:青霉素、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一系列抗生素、抗菌药20世纪60年代天花在全世界每年感染一千万人,并导致200多万人丧生60-80年代牛痘疫苗的普遍接种使用1980年5月8日世界卫生大会宣布:人类已彻底消灭了天花病毒药学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昌盛,提高了人口素质,延长了人类的寿命。20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长了20~30岁。我国1949年平均寿命35岁1985年68.92岁2005年70岁沙利度胺事件(反应停,1953年合成,57年德国上市,全球46个国家使用,62年禁用):镇静药,缓解妊娠妇女的孕吐反应,至少10万个胎儿死在母亲腹中。在出生的1万余名“沙利度胺婴儿”中,大约一半夭折。绝大多数幸存者四肢残缺或大脑受损---畸胎。90年代以来,又作为抗肿瘤药物。摇头丸(1912年)--从精神疗法的辅助药物到毒品。--主观同情心增强,感情移入.快感.自信力增强,视觉洞察力改变。OONHCH3从吗啡到海洛因(Heroin):1874年合成-从“英勇(heroism)”到“废旧品商人”(毒品成瘾者)OHOOHNCH3吗啡OH3COOHNCH3可待因OH3COCOOCOCH3NCH3海洛因药源性疾病,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2007年我国医院抗菌药使用率达74%(国际最高标准30%),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美国仅13克)。中国抗生素滥用每年致8万人丧生,年损失800亿元----中国青年报(09.01.12)在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中,抗生素滥用是主要罪魁之一。40%死于抗生素滥用。研制一个抗生素要10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只需两年—又将回到抗生素诞生前的黑暗岁月医学界流行一句话:在美国买枪容易买抗生素难。在中国买抗生素容易买枪难。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将细菌耐药列为威胁人类安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11年卫生部开展“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理行动”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民众吃肉恐吃下“定时炸弹”中国生产抗生素原料约21万吨/年,其中9.7万吨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量的46.1%。动物产品中残留抗生素,已成为耐药菌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广州妇婴医院曾抢救过一名体重仅650克、25个孕周的早产儿。头孢一代,二代,无效!头孢三代四代,仍然无效!再上“顶级抗生素”:泰能、马斯平、复兴达……通通无效!细菌药敏检测显示,这个新生儿对7种抗生素均有耐药性!孕妇在吃大量抗生素残留肉蛋禽时,很可能将这些抗生素摄入。世卫组织推荐的用药原则,“可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注射剂占所有不良反应的59%在国外,门诊输液率一般在10%以下,我国输液率高达60%至70%。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2009年公布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大约有75%的感冒患者通过抗生素治疗。在美国人眼里,打吊瓶堪比一次小手术。滥用静脉输液存在四大隐患静脉输液本身存在风险。如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静脉穿刺破坏血管。静脉输液穿刺的“安全次数”为不超过100次;静脉输液带来的微粒污染无可避免。静脉输液带来抗生素滥用。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越大,而且微粒剧增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