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概念、作用、内容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内容第四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概念、作用与内容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概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指在一个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全区域各类土地的利用类型、质量,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的生产率和利用率等方向所作的分析,明确本区域土地资源潜力及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规划依据。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作用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起点和重要依据。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可以掌握规划区域的以下情况:①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②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③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特点;④土地开发利用程度;⑤土地利用效果;⑥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1、土地利用数量、质量、结构分析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3、土地后备资源及其潜力分析4、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5、土地利用宏观经济效益分析6、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7、土地利用现状评述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一、政策、决策资料的收集二、历史、现状等文字资料的收集与评价(一)气候条件(二)水资源条件(三)土地资源条件(四)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五)骨干性工程措施情况(六)社会经济资源情况三、测绘图件的收集目前,我国全部土地都已被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所覆盖,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应根据规划区域的大小,采用相应的比例尺。如:省级:1∶100万;县级或相当于县级的范围:1∶5万或1∶10万。为了取得较详细的地形、地物资料,工作底图也可选用l∶2.5万、1∶l万等大比例尺图件。卫星遥感图和平面影像图等将成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图件。四、资料整理与评价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内容一、土地利用数量、质量和结构分析(一)农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分析1.耕地利用现状分析耕地是指人们经常翻耕、耙耘,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土地,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作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间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零星果树、桑树或其它树木的土地,新开垦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海涂、荒草地、盐碱地。内容:耕地面积及其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菜地、旱地的面积及在总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水资源状况及灌溉条件;分析计算各类作物占用耕地的面积及所占比例;计算区域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并将其与全国、省、同类县的平均水平比较,说明该区域人均耕地的多少。耕地质量的好坏是耕地肥力、水土流失情况、坡度情况、涝洪灾害情况、生产力水平和集约化程度的综合反映。耕地质量分析是分析各种质量的耕地在总耕地中所占的比例,以揭示区域耕地的整体质量。2.园地利用现状分析园地是指以采集果、叶、根、茎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园地又分为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和其它园地。园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园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各类园地面积和分布状况,各类园地面积占总园地面积的比例,园地的生产情况及人均占有量,以及园地商品率。3.林地利用现状分析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点在内的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林地又分为有林地、灌木林、蔬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等。作用: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资源,提高地力,提供木材,解决农村燃料等作用。林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是:林地面积及其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比例,并对林地内部结构、数量、分布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有林地可进一步分析说明其中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经济林的面积及各自在有林地中所占比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本区域各类林业用地的基本情况及开发利用状况,阐明规划区域内林地的整体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的潜力。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本区域各类林业用地的基本情况及开发利用状况,阐明规划区域内林地的整体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的潜力。4.牧草地利用现状分析牧草地是指以生长草本植被为主,用于牧业生产的土地。它又分为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草地的生产水平决定于气候、土壤与水源条件,也决定于草种结构、草质和管理水平。牧草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是:牧草地面积及其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并对牧草地内部结构、数量、分布、质量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二级地类占牧草地总面积的比例。同时分析各类草地的产草量,自然条件,载畜量等具体内容,说明本区域牧草地的主要种类、特点、生产水平、发展潜力等。(二)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及结构分析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现状分析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是指城乡居民点及其居民点以外的独立工矿、国防和名胜古迹等用地。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及其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并分析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内部的城市用地、集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的面积及在区域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中的比例;进一步分析研究城市和农村居民点中的人均用地面积,户均用地面积,工矿用地单位产品产量占地面积,用此说明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的基本情况,居民点及独立工矿内部土地存量及存在问题,为非农业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2.交通用地现状分析交通用地是指居民点以外的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交通用地面积及其在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其中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等用地的面积及其在交通用地中所占的比例;分析交通密度、通车里程、道行能力、道路等级等现有交通网是否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3.水域现状分析水域是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垦殖三年以上的滩地,海滩中的耕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水域中又分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平、苇地、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物、冰川及永久积雪。水域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域面积及其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河流水面,湖泊、水库、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物、冰川及永久积雪面积及其在水域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并进一步分析研究河流水面,水库水面,湖泊水面,坑塘水面的利用率,水产养殖的产量、产值情况;分析研究滩涂的可开垦率以及开发后土地的质量状况,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三)未利用土地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分析未利用土地是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未利用土地又分为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和其它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未利用土地面积及其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未利用土地的主要类型及其比例;可开发利用土地类型、面积及分布状况,适宜开发利用方向、开发利用潜力及存在的制约因素等。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在各类用地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土地利用资料,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对土地利用面积、结构、分布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三、土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土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就是要弄清各类可供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开发利用方向,为确定本区域的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制定土地后备资源开发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土地开发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奠定基础。四、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反映土地利用是否充分、科学合理,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净面积和毛面积之比、复种指数、森林覆盖率、农林牧用地比、人均占有土地、人均占有农林牧用地数量和生产、生活用地之比等方面。1.土地利用率它是已利用土地面积和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资源潜力的指标。即: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2.土地垦殖率它是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土地的开发程度以及种植业的发展程度。即: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3.农业用地率是指大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各业)用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大农业的发展程度。即:农业用地率=农业用地面积/总土地面积×100%4.耕地复种率是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耕地的利用效率和程度。即:耕地复种率=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总耕地面积×100%5.粮食作物复种率是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粮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映粮占耕地的利用效率。即:粮食作物复种率=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占耕地面积×100%6.建设用地率是建设用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建设用地占地情况。即:建设用地占地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交通用地面积)×100%7.载畜量是指每平方公里草原所放养的牲畜头数,反映牧区草原利用程度。即:载畜量=放养各种牲畜总头数/放牧草原面积(km2)草场载畜量指数=草场实际载畜量/草场容许载畜量8.水面利用率是指已利用的水面面积占水面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水面利用的程度。即: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五、土地利用宏观经济社会效益分析土地利用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1.单位土地面积的社会总产值,社会净产值及总收入。2.单位播种面积的产量是指单位土地播种面积生产的物质产品数量,用以反映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即:单位面积产量=某作物产量/某作物播种面积3.单位农业用地总产值用以反映农业技术措施效果和土地利用情况。即:单位农业用地总产值=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4.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产值)用以综合反映耕地的农业技术水平和利用水平。5.单位土地面积净产值用以表明单位面积土地上劳动创造的价值水平。即:位土地面积净产值=(农产品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面积6.单位土地面积纯收入(土地盈利率)用以表明单位土地面积的收入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即:单位土地面积纯收入=(农产品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7.单位面积草地畜产品产量用以表明单位面积草地的生产能力。8.单位面积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用以表明单位面积水面的生产能力或生产水平。即:单位面积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全部可利用水面9.人均占有各类农产品产量包括粮、棉、油、瓜菜、肉、蛋、奶、鱼、果品等,用以反映本区域人民对各类农产品的占有水平和消费水平。10.农村人均纯收入是反映农业经济发展和经济效果的综合指标,它是按农村总人口平均的农村经济纯收入。即:农村人均经济纯收入=农村个人所得总收入/农村人口六、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是指根据生态平衡规律,通过土地开发利用所创建新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七、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实际上就是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土地利用做出结论,明确区域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后备资源潜力,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并弄清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一、发展过程纵向对比法发展过程纵向对比法是在土地资源形成的历史过程,选取多年或有代表性年份资源数量的指标,以指标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制作成直角坐标内的散点图,得到反映土地资源形成的历史过程曲线,再对于不同阶段的曲线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土地资源形成的规律。二、发展过程纵向相关分析法发展过程纵向相关分析法是把存在内在联系的两种以上资源或与某一约束资源形成和利用的因子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成统计图,对它的发展过程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因果关系的分析结论。三、发展过程地域对比法发展过程地域对比法是将具有可比性的两个以上不同地域的资源形成或某方面特性的环境过程进行对比,得出该地域资源某一特征形成发展的趋势或规律的分析结论。四、同类地域横向对比法同类地域横向对比法是选择若干同一级别、同一性质或同一资源类型的地域,通过资源数量上的对比,确定被分析地域的某一资源在数量上的优劣势、地位和丰度。五、不同地域横向对比法不同地域横向对比法是选择同一级别,但属于不同性质或不同资源类型的地域,通过资源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