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放出的一个明确信号就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报告中提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加强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之一,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工业化建设的步伐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村城镇化包涵了人口、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变化。现代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的技术变革,农业与工业联系的加强,现代工业与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渗透,使农村经济已成为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综合经济。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在农村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人们更注重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果我们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与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目2标相背离,进而直接影响到当地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城镇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宜居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有制度政策上的缺陷;既有文化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因素的作用;既有农村内部的原因,也有来自于农村外部的影响,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人口就业结构的转换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基本上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这样使得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密集,但是由于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缺乏,科技传播比较慢,而这些第二产业多半是污染比较严重的产业,比如造纸厂、砖厂、多晶硅等。工业生产的集中,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理措施,就会产生三废排放,当这些排放物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就会产生生态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光污染等,导致该地域的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割裂了生态系统内部既有的联系。生态系统中存在内部平衡机制,如果没有外部因素,这个系统能够自动的调节和稳定生态系统。举个例子来说,就像水具有自净的能力一样。人口在散居的情况下,人们从生态系统获得农产品,3经食用和消化后,排泄物又注入生态系统,这些有机物会成为生态系统的投入,进入下一个循环过程,也就是说这些有机物的投入在生态系统的内部平衡机制承受能力之内。由于城镇化使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而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及其他废弃物又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这样就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生成两个环境问题因素:一是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废弃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镇环境的有机物污染,如目前各种类型的城市共同存在的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问题,城镇饮水困难等,就是这一环境问题因素的具体表现;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就必须用各种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机投入,而农田大量注入化学肥料的结果,也会形成生态问题。2、地方政府缺乏环保意识城镇环境保护是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但一些城镇人民政府却往往忽视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导向,未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应有的地位来加以重视。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盲目追求“高、大、新、全”,从而导致城镇建设摊子铺得过大,城镇布局有些零乱、土地配置有些失当、功能分区不太明显,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而且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城镇环境的治理难度。城镇规划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将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成效。但有些地方政府仍未改变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4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盖厂兴镇不治污,毁林建房不绿化的现象在一些城镇依然存在。更有些人误以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随意利用之物,因此大肆浪费,使生产排泄物积聚过多,造成污染。反之,如果我们能清楚的认识到资源的匮乏并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使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循环、综合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转化率,那么,其生产排泄物就必然会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从而也就相应地会减少。3、农村环保建设发展的速度滞后于城镇化建设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化中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城市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城镇化建设,跟不上农村环境保护的需要。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能力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不高,使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一些城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效益往往见效快,而且效果比较明显;而生态环境效益则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累积性。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容易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它与人们的自身权益直接相关联。但如果只是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相应的生态环境效益,往往就会适得其反。在环境保护人员投入方面,目前城镇环境管理人员的编制还偏少,特别是在环境监督第一线的基层环保力量更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城镇环境管理的需要。而且,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又多半是从5其他管理部门和技术岗位上转岗而来。在环境保护财力投入方面,政府、企业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显不足。可以说,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4、现行环保法律法规对农村环境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一是现行环保法律法规缺乏强制手段、操作性不强,排污收费和违法行为处罚标准偏低,尤其在农村无法有效执行,在客观上造成了环保执法难的问题。二是环境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环境管理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对外无法有效行使统一监管职能,对内无法形成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局面。三是环境执法能力建设薄弱、执法装备落后,也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控的正常进行和环境执法效能的提高。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农村自然生态环境这个有机系统中,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人类活动介入,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依靠自然环境系统自身内在机制能保持平衡。农村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在地域上的集中与集聚,非农产业和人口在城镇的集合,生态系统内部既存的联系将会被割裂,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将会被打破,如此必然会严重影响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尽管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但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已经显露出来。1、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污染和浪费城镇化是一个牵涉面广,综合性强的过程,城镇化最核心的问题6就是土地利用问题。不管是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还是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的落实,都应该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对土地利用的客观规律和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的正确认识上。然而,当前许多的城镇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致使土地资源被大量浪费。在城镇化进程中,曲解了城镇化,错误地把城镇化理解为土地非农化和城市建设,只单纯的追求土地转化和城镇景观,造成城镇化吃掉大片农田。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城镇建设与当地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明显脱节,大搞形象工程,造成有限的公共资源大量浪费。与此同时,许多城镇在发展过程中重外延轻内涵。由于外延开发成本较低,而改造旧城镇费用较高,加上拆迁比较麻烦,所以许多城镇在发展中都往外发展,任意扩大用地规模,而原有的城镇土地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导致土地资源大量浪费,这是一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用地规模急剧扩大,人均占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近年来,城镇化迅猛发展,很多城镇新增建设用地80%为扩展周围用地,60%以上面积为良田沃土。许多城镇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规划制约,布局过于散乱。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城镇在发展中忽视旧城区的改造,单纯强调新城区的建设,既没有很好利用旧城区土地,又浪费大量良田建设新城区;二是大中城市周围的许多小城镇盲目学大中城市搞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原区,规划设计不仅脱离实际而且毫无特点,实际上大片的土地圈而不用,致使土地大面积闲置;三是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与城市基础设7施短缺并存,这是很多城镇都存在的问题;四是不少城镇用地混乱,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大量建房随意布局。2、农村人口在城镇的集中,打破了原有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关系通常说来,人口如果呈散居状态,那么人们从生态环境系统中获得的农产品,经过食用和消化以后,排泄物又会注入生态环境系统中,进入下一个循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城镇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人口的集中产生的大量而集中的有机排泄物和其它废弃物,不能完全而有效的进入生态环境系统,致使生态环境系统原有的能量输入与输出关系发生改变,从而造成了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人口的集中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废弃有机物对城镇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大量生活垃圾集中排放,加上许多城镇建设缺乏合理、系统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给水排水、道路交通、地下管网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甚为短缺,加上农村部分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较差,使产生的生活垃圾、许多难以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乱堆乱放。如此看来,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在一些城镇已经开始显现,而且威胁着当地周边的生态环境和江河湖水,个别城镇已经很严重,成为影响城镇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另一方面人口的集中带来的大量生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生活污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浑浊、深色、具有恶臭的水,呈弱碱性。它除含有碳水化合物、动植物脂肪、蛋白质、氨、、肥皂、尿素和合8成洗涤剂外,还含有细菌、病毒等使人致病的微生物。这种污水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产生泡沫妨碍空气中的氧气溶解于水中,使水质变臭。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江河,致使一些直接饮用污水的地区常常大规模流行疾病。如果城镇下水道设施不完善,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又会排入河流、湖泊、水库,致使这些水体变得极浑浊,造成水污染。最后人口的大量集中对空气的污染。人口在城镇的大量集中还使汽车等交通工具增加,而且为了容纳更多的人,大量的住宅区都采用了尽可能高的容积率,空地留得太少,这些都加大了对空气的污染。3、城镇化进程中大力发展企业,造成的工业污染比较严重从国际上的城镇发展经验看,工业化是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不仅城乡人口分布结构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发生变化,产业结构及其分布也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发生转换。虽然农村工业生产活动向城镇的集中,大大促进了我国城镇化的形成和发展,繁荣了当地的经济,但是工业“三废”等污染物也在城镇的某一位点集中起来,如果治理不周或不及时,就会产生交汇作用,再加上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如果超出了生态环境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那么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在工业污染物中,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危害尤其严重。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l%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1/2以上。其次,农村工业造成的生态环9境污染已动摇了局部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据统计,我们国家每年有2亿多亩耕地被工业污染,占总耕地面积的15%,每年因污染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千克,直接经济损失达125亿元,其中由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损失占47%以上。随着城市污染控制力度加大,一些强行关闭的重污染企业改弦易辙,从城市“转战”到农村。一方面,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经济的愿望非常强烈,许多地方急于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