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几年,我国食用菌养殖业发展很快,食用菌栽培及管理的书籍在广大农村极为畅销;然而,集中介绍食用菌食用的书籍迄今国内尚无一本,为推动食用菌养殖业的发展,普及食用菌食用的知识,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国食用蘑菇大观》,以飨读者。本书着重介绍了我国人工广泛栽培的10种食用菌(蘑菇、香菇、草菇、金针菇、平菇、凤尾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的食用方法;同时,简要介绍了每一种食用菌的形态特征,栽培历史,我国及世界的栽培现状、发展前景,它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等。本书精选了10种食用菌的食谱共184例。其中不仅有国内各大菜系中的菌类菜,而且还列举了部分国外有名的菌类菜;不仅有大批传统菜,而且也有部分创新菜;不仅有大量的普通菜,而且也有不少名贵菜。为了使读者便于查找,我们根据其主要原料的成分,将食谱分为10个类别,它们依次是:猪肉类、牛羊肉类、蛋禽类、鱼虾类、海味类、野味类、豆制品类、蔬菜类、汤类、点心及主食类,对食法较多的蘑菇、香菇、草菇、木耳等四种菌类食谱,分别注明了类别;其它六种菌类食谱,由于数量较少,虽未注明类别,大致也是按照上述顺序编排的。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烹调中虽属同一种制法,用料虽属同一个品种,但各地文字表达不一。为了不致在读者中造成混乱,我们在选编时尽量改成了一致的说法。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北京农业大学娄隆后教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解思泌高级农艺师、山东微生物学会郑士民秘书长的热情鼓励;山东大学微生物系刘复之、张长铠、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张炳炽三同志协助搜集资料,给予具体指导;山东省宁律县人民医院李克勤主治医师帮助审校书稿,并对若干医学问题提出宝贵意见;宁津县经委王平同志协助绘制插图。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们深知,编写这样一本书是力不从心的。然而,我国食用菌事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大好形势激励着我们做点应做的工作。我们写这本书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指导消费,促进消费,从而为我国食用菌事业的大发展鸣锣开道!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本书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恳请有关专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一、绪论食用菌是指可供人类食用的许多大型真菌的总称。在五光十色、变化无穷的大自然中,动物大约有150万种,高等植物大约有30万种,微生物(即菌类)大约有25万种,是它们构成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真菌是微生物世界中的一大门类,估计全世界有10万种以上,目前已有描述的达3万多种。在如此众多的真菌种类中,有些是可供人类食用的;有些则是有毒的,不能为人类所食用;而还有不少的种类,尚没有被人类所认识。在我们辽阔富饶的国土上、现已发现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有360多种,而全世界的食用菌种类则更多。在我国,食用菌被誉之为“山珍”;在美国等西方世界,食用菌被称之为“上帝的食品”;在日本,食用菌被推崇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由此可见,食用菌已为举世所瞩目。有人把供蔬菜用的真菌称为食用菌,而把供药材用的真菌称为药用菌。其实,食用真菌也有药用价值,而有的药用真菌也是很好的食品。因此,也有人把食用真菌和药用真菌统称之为食用菌。食用菌味美可口,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如竹苏、猴头、蘑菇、银耳、木耳、香菇、牛肝菌等,以“山珍”的美名登上了盛宴佳肴的“大稚之堂”;蘑菇、香菇、草菇、平菇、凤尾菇、金针菇、滑菇等,含有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及多种营养元素,素为国内外人民所喜爱:银耳有独特的“能去除脸上雀斑,黄褐斑”的功能,成为美容大师的“囊中宝物”:灵芝、紫芝有“益寿延年,返老还童之效”,成了神话故事中的重要题材;猪苓、茯苓,能健脾祛湿,清热利尿,大量中药处方都离本了它们;天麻、沉香、安络小皮伞,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灵丹妙药”,对于偏头痛、坐骨神经痛、颈部神经痛等疾病具有“药到病除”之效;金针菇、香菇等有降低血液胆固醇的作用,成为高血压和肥胖病患者的保健食品。在食用菌中,香菇、金针菇、平菇、凤尾菇、蘑菇、木耳、银耳、灵芝、茯苓、马勃等,还具有很强的抗癌防癌作用,有些已被临床应用,有些则是筛选抗癌药物的重要材料来源。我国的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可进行人工栽培的还不过30多种,而广泛栽培的也只有10多种。本书所要介绍的是我国人工栽培的10种食用菌(蘑菇、香菇、草菇、金针菇、平菇、凤尾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的食用方法;同时,简要介绍上述每一种食用菌的形态特征,栽培历史,我国及世界的栽培现状,它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等。对其它品种的食用真菌及药用真菌,则不去涉及或很少涉及。(一)我国栽培食用菌历史悠久我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食用菌栽培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为。我国栽培食用菌历史十分悠久。如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记载了紫芝的栽培方法,“芝生于土,土气和而芝草生”,并说“紫芝之栽如豆”,认为象种豆子一样普及。《隋书·经籍志》上就有《种神芝书一卷》,此书虽已亡佚,但可以想象到食用菌和药用菌等大型真菌的人工栽培早在汉、魏、晋等朝代就已经相当发达了。古人种芝的情景,《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述:“方士以木积湿处,用药敷之,即生五色芝,嘉靖中,王金尝生以献世宗。”到了清代,陈溟子《花镜》中有了进一步的叙述:“道家种芝法,每以糯米饭捣烂,加雄黄、鹿头血,包暴干冬笋,俟冬至日堆于土中自出;或灌入老树腐烂处,来年雷雨后,即可得各色灵芝矣,”古人使用的培养料中,含有大量淀粉、糖类,以及有机氮化物和矿物元素等,可见。栽培经验已十分丰富。香菇也是我国最早发现和进行人工栽培的。宋代陈仁玉《菌谱》中,称香菇为“合蕈”,书中写道:“(其)菌质外褐色,肌理玉洁,芳香韵味发釜鬲,闻百步外。盖菌多种、例柔美,皆无香,独合蕈香与味称,虽“灵芝’、‘天花’无是也。”到了元代,《王祯农书》中已记载了香菇人工栽培的详细方法:“取向阴地,择其所宜木,枫、楮、拷等伐倒,用斧碎砍成坎,以土覆压之。经年树朽,以蕈砍剉,匀布坎内,以蒿叶及土覆之。时用泔挠灌,越数时,则以棰击树,谓之惊蕈。雨露之余,天气蒸暖,则蕈生矣,虽逾年而获利,利则甚傅。采之讫,遗种在内,来岁仍复发,相宜之地,易岁代种。”选树、砍花、惊蕈,被认为是旧法种菇的精髓。时至今日,其合理部分仍被我国及日本的菇农沿用着。渐江省庆元县至今还存有不少香菇庙,是为了纪念宋朝吴三公创造发明砍花法栽培昏菇的功绩,吴三公已被历代菇农尊为菇神而敬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批准当时的宰相刘伯温提出的龙、庆、景三县的香菇专利等,都说明我国历史上食用菌栽培相当普遍。日本是当今世界栽培香菇最多、产量最高的国家,栽培历史也不过300多年,比起我国来,至少要晚三、四百年的历史。唐朝的韩谔,是《四时必要》的作者,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菇类栽培技术的人,有这样一段佚文被保存在元代编纂的《王祯农书·蕈子篇》里:“三月种菌子,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三、两日即生。又法:畦中下烂粪,取构木可长六、七寸,截断锤碎,如种菜法,于畦中匀布。土盖,水浇常令润;如初有小菌子,仰杷推之;明旦又出,亦推之;三度后,出者甚大,即收食之”。在这段珍贵的史料中,尽管文字简略,却包含有深奥的涵义,且符合现代食用菌栽培的原理。取烂木埋于地,近似于今日在浅坑内填放培养料,又可达到利用寄生在构木内的天然菌丝进行播种的目的,出菇后不急于采收,并将其打碎埋入土内,是利用菌体碎片扩大播种;在畦内施粪及米泔水,可以补充碳素、氮素及维生素营养;将种木堆于坑内,还可维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菌丝主长发育,并在菌床内蕴蓄积贮养料,为丰收创造物质基础。《四时纂要》中所说的“菌子”,据我国著名真菌学家、北京农业大学裘维蕃教授考证,就是金针菇。木耳是我国的特产,栽培历史更为悠久。早在北魏贾思勰(公元533~544年)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已记载有木耳菹的制法,距今已有1400多年。唐代苏恭等人著的《唐本草注》一书中,也提到了木耳的人工栽培方法,“桑、槐、楮、榆、柳,此为五木耳,??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说明我国人民早在唐代就掌握了木耳的生活习性和栽培方法。草菇的人工栽培也是我国人民独创的,起源于广东省韶关市南华寺的僧人。尽管草菇栽培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栽培食用菌中的一大种类,以东南亚地区栽培最为广泛,据张树庭教授考证,东南亚各国栽培草菇的技术是由我国华侨传入的,马来亚人贝克、泰国人贾拉里查兰纳也都证实了这一点。因此,世界上又都把草菇称之为“中国蘑菇”。元代《农桑辑要》一半中,详细介绍了平菇的栽培方法。明代藩之恒撰写的《广菌谱》一书中。记述了蘑菇的栽培方法。而法国的蘑菇栽培于路易十四时(公元1683~1715年)才开始,然而法国却是西方世界栽培蘑菇最早的国家。银耳是一种新兴的栽培食用菌,它也是由我国劳动人民首先栽培的。我国的银耳栽培起源于四川省通江县,始于光绪20年(公元1894年),离今己有90年的历史。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小批量栽培银耳。而我国则进行了大规模生产。然而,我国古代人民在食用菌栽培上的成就,由于近代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旧社会的腐败,未能得到发扬光大,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食用菌栽培仅停留在半野生、半人工的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食用菌事业才有了新的发展,蘑菇栽培面积从1949年的1万多平方尺迅速扩大到1979年的1600万平方尺。1956年我国开始自己制做蘑菇菌种。1958年后,我国在食用菌方面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收到了显著的成效。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我国食用菌的科研和生产形势很好,发展很快。不少研究机关和菌种生产单位应运而生,栽培专业户、重点户大批涌现,很多省市区已开始较大面积的栽培,品种大大增加。产量大幅度提高,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食用菌在我们国家广泛研究和较大面积生产的时间还很短,还处在幼年阶段。在研究、生产的许多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有些方面还是空白。我们的很多栽培品种来自欧美、日本等国,栽培、管理方面多是手工操作,单位面积产量低于世界一般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奋起直追,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总结推广本国的先进经验,迎头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二)我国利用食用菌源远流长我国不仅栽培食用菌历史悠久,在利用食用菌方面更是源远流长。郭沫若同志在《中国史稿》一书中写道,在距今6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大量的采食蘑菇。1977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挖掘出与稻谷、酸枣等收集在一起的菌类遗物,说明我国人民采集食用菌的历史至少有6000年了。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蘑菇、木耳等食用菌经常出现在帝王的宴席上。孔子门人记述的《礼记》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芝栭??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吕氏春秋》也有“和之美者,越骆之菌”的描述。远在2000多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首先出现了“千年之松,下有茯苓”的记载。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年,其中记述了365种药物,就有十几种是大型真菌,并且详细记载了这些茵类的形态、颜色和功用等。东晋人葛洪将芝类(古代对菌、芝、蕈不分)为为石芝、土芝、草芝、肉芝、菌芝等五大类,每类又分几百种。陶弘景记述了当时出版的一本描述芝类的专著《芝草图》。这在《隋书》中也有记载,可惜已经失传。宋代陈仁玉撰写了《菌谱》一书,记述大型真菌11种,分别描述了这些真菌的形态及生长特征等,主要记载了松蕈、竹菌、鹅膏菌、稠膏菌、北方的蘑菇,山西的天花菌及灵芝、茯苓等。这部书比西欧最早的一部同类专著早351年。明代的藩之恒撰写了《广菌谱》一书,记述了119种食用菌,涉及的产地有云南、安徽、广西、湖南、山东、江西等九省。可见,当时应用真菌已很普遍,民间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三国时代号称“建安凤骨”之一的曹植,以及唐宋以来的著名诗人杜甫、李商隐、苏轼、朱熹等,都曾写过不少赞美食用菌的诗词,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食用菌的普遍爱好。对于木耳的食用及药用,我国古籍中记述甚多。《神农本草经》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