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2009-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分子生物学杨孝朴第七章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工具酶2分子克隆载体与宿主细胞3DNA文库建立4目的基因的获得5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7重组体的筛选8克隆基因的表达6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第七章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BergP和他的同事将λ噬菌体基因和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插入猴病毒SV40DNA中,首次构建出DNA的重组体。由于SV40能使动物致癌,出于安全的考虑,这项工作没有进行下去。第二年,CohenS和BoyerH将细菌质粒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宿主大肠杆菌细胞内,得到基因的分子克隆,由此产生了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对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分子工程,包括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基因工程这个术语既可用来表示特定的基因施工项目,也可泛指它所涉及的技术体系,其核心是构建重组体DNA的技术,因此基因工程和重组体DNA技术有时也就成为同义词。1基因工程工具酶1.1DNA限制酶ArberW等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己发现大肠杆菌具有对付噬菌体和外来DNA的限制系统,至60年代后期始证明存在修饰酶和限制酶,前者修饰宿主自身的DNA,使之打上标记;后者用以切割无标记的外来DNA。1970年SmithHO和WilcoxKW从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出特异切割DNA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为限制酶。1973年Smith和Nathans提出修饰一限制酶的命名法:取分离菌属名的第一个字母,种名的前两个字母,如有株名也取一个字母,当一个分离菌中不只一种酶时,以罗马数字表示分离出来的先后次序。修饰性甲基化酶标以M;限制酶标以R。例如,Smith等最初分离到的限制酶因是第2个分离出来的酶,应称为R·HindⅡ,但R通常都省略不写;相应的甲基化酶则为M·HindⅡ。又如,从大肠杆菌E.coilRY13中分离到的甲基化酶为M·EcoRⅠ,限制酶为EcoRⅠ。限制酶的发现为切割基因提供了方便的工具,DNA重组才得以成为可能。修饰一限制酶主要有三种类型:类型Ⅰ酶为多亚基双功能酶,对DNA甲基化和切割由同一酶完成。该酶共有三种亚基,S亚基为识别亚基,识别位点分为两部分序列,中间隔以一定长度的任意碱基对。例如,EcoB识别序列为TGAN8TGCT,EcoK识别序列为AACN6GTGC。M亚基具有甲基化酶活性,R亚基具有限制酶活性,可在远离识别位点至少lkb以上处随机进行切割。当类型Ⅰ酶特异结合在识别位点上时,如果两条链均已甲基化则不发生反应,对半甲基化DNA(即一条链甲基化,另一条链末甲基化),可使末甲基化的链甲基化,在识别位点上两条链均末甲基化,则DNA被酶切割。由于切割是随机的,这类酶在基因操作中并无实际用途。类型Ⅱ酶的修饰和限制活性由分开的两个酶来完成。通常这类甲基化酶由一条多肽链组成,限制酶由两条相同的多肽链组成。类型Ⅱ酶的识别序列常为4~6bp的回文序列。甲基化酶能使半甲基化DNA识别位点上特定碱基甲基化,DNA两条链都已甲基化时无反应,两条链都末甲基化则被限制酶降解。限制酶的切割位点或在识别位点内,或靠近识别位点。类型Ⅱ酶是分子生物学中应用最广的限制性内切酶。通常在重组DNA技术提到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主要指Ⅱ类酶。类型Ⅲ酶为两个亚基双功能酶,M亚基负责识别与修饰,R亚基负责切割。切割位点在识别位点下游24~26bp处。大部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的DNA序列具有回文结构特征,不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和切割的特异性不同,结果有三种不同的情况:①产生5′突出黏性末端:以EcoRⅠ为例:5′-CTGCA3′5′G-3′3′-G5′3′-ACGCTC-5′5′-G↓AATTC-3′3′-CTTAA↑G-5′5′-G3′5′-AATTC-3′3′-CTTAA5′3′G-5′②产生3′突出的黏性末端:以PstⅠ为例:5′-CTGCA↓G-3′3′-G↑ACGTC-5′③产生平末端:以KpaⅠ为例:5′-GTT↓AAC-3′3′-CAA↑TTG-5′5′-GTT3′5′AAC-3′3′-CAA5′3′TTG-5′由不同微生物分离得到的限制酶,如果识别位点和切割位点完全一样,称为同裂酶;如仅仅是黏性末端突出的单链相同,称为同尾酶。由同尾酶切割的限制片段彼此相连,不能再被原来的限制酶切割。例如:BamHⅠ的位点与限制片段BglⅡ的位点与限制片段连接后的序列与原来两个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均不相同,因此不能再为原来的酶所切割。G↓GATCCCCTAG↑GA↓GATCTTCTAG↑AGGATCTCCTAGA限制酶的生物学功能在于降解外来的DNA,自身DNA的酶切位点由于修饰酶的甲基化而受到保护。在基因工程操作中限制酶可作为切割DNA分子的手术刀,用以制作DNA限制酶谱,分离限制片段,进行DNA体外重组等,是十分有用的工具酶。限制片段常用凝胶电泳或高效液相层析(HPLC)法分离。如果DNA中的核苷酸序列是随机排列的,则一个识别四核苷酸序列的内切酶平均每隔隔256bp出现一次该酶的识别切割位点(44),识别六或八核苷酸序列的内切酶则大致上分别是每隔4kb(46)或65kb(48)出现一次识别切割位点。按此可大致估计一个未知的DNA分子限制性内切酶可能具有的切点频率,以便选用合适的内切酶。1.2DNA连接酶DNA连接酶可将DNA相容末端彼此连接。实验室使用的DNA连接酶有两种,T4DNA连接酶和大肠杆菌DNA连接酶,前者以ATP提供连接所需能量,后者以NAD+提供能量。T4DNA连接酶可以连接黏性末端,也可以连接平末端;大肠杆菌DNA连接酶只连接黏性末端。因此,DNA连接反应常用T4DNA连接酶,大肠杆菌DNA连接酶使用较少。互补黏性末端之间碱基配对使连接反应容易进行,但平末端之间连接反应效率很低,为提高平末端连接效率常采取以下措施:①提高T4DNA连接酶浓度;②提高DNA片段浓度;③降低ATP浓度,以增强连接酶与DNA的结合;④加入多胺化合物,如亚精胺,降低DNA的静电排斥力;⑤加浓缩剂,如大分子排阻物聚乙二醇(PEG)、强水化物三氯化六氨钻等。DNA片段两末端若为相容黏性末端或平末端,连接时可以发生分子间串联,或是分子自身环化。此两过程以何者占优势取决于DNA片段的链长与浓度,DNA链较短,浓度较低,有利于自身环化;反之,链较长,浓度较高,有利于分子间串联。在DNA的末端加上一段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随后用限制酶切出所需要的黏性末端,使DNA的平端连接得以转变成为较易进行的黏性末端连接。此合成的含限制酶识别序列的DNA片段称为接头。接头通常是一条回文结构的寡核甘酸,在溶液中自身配对成为双链片段。例如,EcoRⅠ的接头为GGAATTCC;HindⅢ的接头为CCCAAGCTTGGG。通常限制酶的接头要比识别序列长一些。当合成的片段含有不只一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则称为多接头。如果合成两条互补的寡核苷酸,使其配对后一端为平末端,另一端为黏性末端,或两端为不同的黏性末端,此合成的片段称为衔接物。衔接头可以使DNA片段的平末端转变为黏性末端,或由一种黏性末端转变为另一种黏性末端,并且无需用限制酶切,在基因工程中十分有用。例如:EcoRⅠ-SmaⅠ平末端衔接头5′-AATTCCCGGG-3′3′-GGGCCC-5′EcoRⅠ-XmnⅠ-BamHⅠ衔接头5′-AATTCGAACCCCTTCG-3′3′-GCTTGGGGAAGCCTAG-5′在需要连接的两个DNA片段末端加上互补的均聚核苷酸后,连接反应比较容易进行。末端核苷酸转移酶能催化DNA末端3′-OH上添加脱氧核苷酸。如果在一个DNA片段的末端添加寡聚dT,在另一片段末端添加寡聚dA;或者分别添加寡聚dC和寡聚dG,这样两个片段末端可以“粘合”。然后用DNA聚合酶(常用DNA聚合酶Ⅰ的大片段Klenow酶)填补缺口,最后由T4DNA连接酶连接(见图)。另外的一种连接方式是粘平末端的连接,即要连接的DNA片段的一端为粘端、另一端为平端。产生“粘-平”方式的末端有两条途径,即用一个产生平性末端的限制性内切酶(如SmaⅠ,HpaⅠ)与一个产生粘性末端(如EcoRⅠ,BamHⅠ)的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与载体;或先用一个产生粘性末端的内切酶酶切DNA,然后用修饰酶补平或消平粘性末端,使之成为平末端,再用另一个产生粘性末端的内切酶酶切该DNA,以这种方式连接得到的重组子,其目的基因可定向插入载体,并避免了载体分子的自身环化。1.3其它工具酶DNA聚合酶Ⅰ:DNA聚合酶Ⅰ具有5′→3′聚合、3′→5′外切和5′→3′外切酶活性。5′→3′外切酶活性可降解DNA模板上引物的5′端等,使用起来不方便,故出现了从全酶中去除5′→3′切酶活性的Klenow片段。该酶常用于测序、探针标记等。TaqDNA聚合酶:TaqDNA聚合酶使是一种耐热的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最佳作用温度为72℃~80℃。常用于PCR反应和测序反应。逆转录酶:反转录酶是以RNA为模板的DNA聚合酶。常用于合成互补DNA(cDNA)。T4多核苷酸激酶:T4多核苷酸激酶的功能是催化将ATP上的γ磷酸基团转移到DNA的5′端上。常用于探针的末端标记。碱性磷酸酶:常用的碱性磷酸酶有两种,从细菌分离出来的碱性磷酸酶(BAP)和从牛肠道分离出来的牛小肠碱性磷酸酶(CLAP)。其功能都是从DNA、RNA或核苷酸上的5′端将磷酸水解下来。常用在文库建立和探针标记中。T7、T3、SP6RNA聚合酶:这些酶的作用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片段,但模板要求具有相应的启功子序列。常用于合成RNA探针、体外翻译等。2分子克隆的载体与宿主系统将外源DNA带入宿主细胞并进行复制的运载工具称为载体。克隆载体含有在受体细胞内复制的起点,因此可以自主复制,是一个复制子。克隆载体,通常是由质粒、病毒或一段染色体DNA改造而成。细菌与真菌的克隆载体常用质粒来构建,只对特殊的要求才用噬菌体构建。动、植物的基因载体更多是用病毒或染色体DNA构建。理想的克降载体应具备以下特征(基本要求):①能自主稳定复制,目的基因的插入基本不影响载体的复制能力。②容易进入宿主细胞,并在细胞中可以有较高的拷贝数。③应具有一个以上的限制酶单一位点(多个酶位点时称为多克隆位点),以便目的基因插入,并且不因为含外源片段而改变其本身基本特性。④具有某些容易检测的遗传标记(如抗药性、氨基酸合成酶、空斑形成等),以便利用这些标记筛选克隆。⑤插入目的基因的幅度较宽。⑥除保留必要序列外,载体应尽可能小,便于导入细胞和进行繁殖。⑦从生物防护角度考虑是安全的。从安全性上考虑,克隆载体应只存在有限范围的宿主,在体内不进行重组,不发生转移,不产生有害性状,并且不能离开工程宿主自由扩散。此外,根据不同目的还有各种特殊的要求。构建载体时,通常需选择适当质粒、病毒或染色体复制子作为起始物质,删除其中非必需序列,然后插入或融合选择标记序列。最常用的选择标记是对抗生素的抗性基因,如抗氨苄青霉素(ampr)、抗四环素(tetr)、抗氯霉素(cmlr)及抗卡那霉素(kanr)等。利用营养缺陷型宿主可以将相应生物合成基因作为标记,带有合成基因的载体可使宿主细胞在基础培养基中生长,无需补充原来所缺的营养成分。当载体过大时,常用限制酶将其切成小碎片,再随机连接,并用选择培养基选出带有抗性、拷贝数多、长度较小的载体,此过程称为分子重排。在构建载体时保留一些限制酶的切点可作为外源DNA插入位点。现常用一段合成的多接头插入载体,其上十分紧凑地排列着多种限制酶的单一识别序列,因此在用限制酶切时不致将载体切成碎片。对于载体上不合适的则需要用定位诱变的方法予以改造。质粒是使用最早和最广泛的克隆载体。从20世纪70年代初基因工程诞生至今约30多年,克隆载体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依赖天然存在的质粒,如1973年Cohen等最早使用的载体pSC101。1977年Bolivar等从天然存在的质粒出发,经删除、融合、转座及重排等操作,构建成功适合多种用途至

1 / 1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